- 第3节 典型事例三:司马迁直言受腐刑
-
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是一个耿直而智慧的人,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世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明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班固就曾评价司马迁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司马迁这种“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的写作特色也被带到了自己为官处世当中,在那个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年代里,耿直而忠心、公正而严明的大臣必然会因自己的言行而受到迫害甚至是死亡的威胁的。
天汉二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司马迁因直言进谏汉武帝,汉武帝大怒,立即下令处死司马迁,将司马迁下入了死牢。
这件事的发生要追溯到同年发生的“李陵之祸”。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也是汉武帝时的大将。天汉二年五月,汉武帝令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延北,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共击匈奴。李陵贪功冒进,深入虎穴,与匈奴主力相遇陷入重围。因寡不敌众、救兵不至,而矢尽道穷、兵败投降。司马迁虽与李陵素来没有来往,但他认为,李陵投降很可能只是无奈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汉室,并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汉武帝刘彻召问群臣,司马迁便照实把这些想法陈述了出来。汉武帝闻则大怒。加之汉武帝对司马迁不满意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汉武帝杀司马迁的借口罢了。原来,到天汉二年时,司马迁写《史记》已有六七年了。东汉卫宏就曾在《汉书·旧仪注》上说道,“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之。”司马迁在写史时,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汉朝社会的某些黑暗现实,为那些被贵族阶层无辜杀害的人物或小人物鸣冤叫屈。更要命的是,他还无情地拂去了当朝汉武大帝的神圣光圈,将其缘饰儒术、刻薄寡恩的酷吏统治,侵略掠夺弱小民族的扩张野心,以及迷信神仙方士的种种荒唐丑态,逐一呈现在世人眼前。这是怎么能不受到汉武帝的忌恨?
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方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一度消沉,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想到父亲临终的嘱托,《史记》的未完成,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后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顿时给他增添了诸多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为着这个信念,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司马迁49岁时遭受了宫刑。
公元前 96 年(汉武帝太始元年),司马迁受大赦出狱。汉武帝此时也因李陵案深疚于司马迁,升他为中书令。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司马迁任此职,无疑又压一块屈辱之石于头上。
之后,司马迁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惊人的勇气忍辱含垢,勇敢地迎接着厄运的挑战。他以古人为榜样,将悲愤化为力量,“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摘自《报任安书》)
司马迁将自己全部的爱、恨、悲、愤,以至全部的血泪,都凝聚于笔端,倾注到《史记》的写作之中。于是,一幕幕悲壮的活剧在他的笔下应运而生,一部前所未有的宏大的史诗般历史巨著诞生了,公元前 91 年(汉武帝征和二年),司马迁完成了“究天人之击,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记》。司马迁用纪实的笔触让自己的悲剧人生放射出了奇绝灿烂的光辉。
《史记》人物传记共112篇。其中以悲剧人物名篇的不少于57篇,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多达120多个,有荆轲告别易水的悲壮;有屈原投江的瑰丽;有项羽自刎的刚强;有廉颇饮恨的凄凉……这些悲剧人物往往都具备了一种英雄的气质:豪迈奋发、勇于进取,不怕挫折,不怕牺牲,为自己的追求而暴发出全身的力量,使得生命彰显出光彩来。司马迁从自身遭遇及生死观出发,给予这些悲剧人物以最热烈的歌颂。这些悲剧人物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积极的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一部《史记》,将司马迁与历史上无数的悲剧英雄紧紧地连结起来,成为他们之间精神世界相通的桥梁。同时,它也给我们走进司马迁、走进中国汹涌澎湃的历史打开了一扇大门。
[案例分析]: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不仅体现在为一个“素少往来”的李陵在汉武帝的在殿上直谏,而且体现在他的巨著《史纪》当中那纪实的描写上。面对强权暴戾与绝大多数的沉默顺从,真正的智者同时又会是一个勇敢者,明哲保身的智者虽然是现实的一种无奈,但委实已不能称这样的人为智者了。勇敢者无畏,智者也应该无畏。
“历尽苦中苦,终成人上人。”这句话是说经历了重重磨难而终成大器的人,可现实是,一个极端愚蠢而胆怯的人,就算经历了五道轮回,他也还是一个愚蠢而胆怯的人。成大器者之所以在历尽苦难后成大器,是因为他们那勇敢的智慧,他们能坚持正确的判断与看法,他们能直言而实事求是地说出真理般的事实,就像故事中的司马迁陈述对“李陵事件”的看法一样,事实说明,司马迁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最终的过错方是晚年穷兵黩武、头脑发昏的汉武帝。
而反观我们,当我们在谈论或事或人时,是不是经常地含含糊糊地冒出一句,“那个…那个…啊,我也说不清楚,大概差不多吧!”怕得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一切,怕受到打击报复、怨恨的的心态遮挡了我们的口与舌。这样,我们就一辈子生活在了良心的不安当中。我们也有向当时我们没有“出口”帮助的朋友解释,但往往在,“那天,我不是故意要那样说,我是不得已的”中收尾,这样的解释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
我们要勇敢起来,不怕流言蜚语、不怕众口铄金、不怕砥毁、不怕打击报复,不怕怨恨的言语与歹毒的目光;我们要坚强起来,如果我们不坚持真理,这个世界也就将没有人再坚持真理,那这个世界必将被虚伪与罪恶充塞,真理不去的地方,那谬误就一定会将它占领。一个到重庆某边缍小县挂职副县长、踏实苦干三年的社会学博士,把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带上了致富的新路,却被重庆的很多官员斥责:“当了三年副县长,还不懂得立正稍息。”这个立正稍息是什么,就是官场的规距。那我要问,一个踏实为人民干活并干出了一番为民造福、为国造福事业,真正实践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全体人民(最起码是全重庆那个贫困县)利益的人不懂得官场规距,不应该当官,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当官啊?那到底什么样的规距才是官场的规距啊?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应该怎样度过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借保尔·柯察金的口向我们大喊。是的,我们是决定在怕得罪人、怕受到打击报复迫害或者是怨恨与歹毒的目光中得到的良心的巨大谴责与痛苦中度过一生、最终遗憾而死,还是决定坚强起来,不怕流言、不怕迫害,勇敢地坚持正义,像司马迁一样公正客观事实地诉说我们应该诉说的一切,然后毫无遗憾地死去。我想,真正的一个社会的现代的人一定会选择后者的。朋友们,让我们的心理坚强起来,在我们的人生当中请事实地表达我们将要表达的一切吧!能够正视或事或人并客观地说出来,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