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典型事例一:苏格拉底的苹果
-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拇指和中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
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这只苹果的味道?”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他们在疑虑着,但谁都没有说话。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做完了这些,苏格拉底回到了讲台上,他又问道:“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
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把苹果嗅了一嗅。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见大家都高高举着手,他慌忙也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大家的一阵笑声。
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案例分析]:
苹果当然是清香的味道,可苏格拉底手中却是一只没有任何味道的假苹果。每个正常的人都无疑能够嗅出苏格拉底手中“苹果”的味道,每个嗅觉正常、具备一定常识的人也当然知道真正苹果的味道是清香的,当苏格拉底拿着一只“看”起来是苹果的假苹果“故弄玄虚”地询问同学们能在空气中闻到什么味道时,学生们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发呆、然后是不明白自己的老师要干什么,而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大家面面相觑了;这时,只有最勇敢的学生会想到发言,可这个结果却是他凭借自己的常识得出来的,在“故弄玄虚”的师长面前,他失掉了自己判断的智慧:“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这个勇敢的作答者必然会被其他发呆的同学们所敬佩,于是他们就很自然地对这个“第一个说螃蟹”的人产生强烈的认同。于是,当苏格拉底再次“故计重演”地让大家闻空气中的味道,再次询问时,绝大多数的学生也就倒向看起来是真理的“香味”了,纷纷举起了手,同意自己闻到“香味”了。服从“第一”与服从“大众”的心理往往是根深蒂固地存在每个人的脑海里,这还不是苏格拉底所要的,于是他又把这个活动进行了第三次。
苏格拉底特地让每一个同学嗅了嗅苹果,很显然,大家是会嗅到的:这完全是一个没有任何味道的“苹果”。可大家都毫无疑问地相信:朋友散发到空气中的味道是香的。苏格拉底最后一次询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还有一个同学没有举手,他还没有决定,可能他脑海中正在做着挣扎,正在决定着怎么表达,他可能是一个相反的意见。
在大多数人都已经认可了一个结果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但勇气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固执,另一种就是智慧;而这位没有举手的同学,如果坚持下去的话,那就是智慧了。可他并没有这种勇气,“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见大家都高高举着手,他慌忙也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大家的一阵笑声。”在关键时刻放弃观点而倒戈的行为本身就是可笑可悲的。
勇敢是可敬的,但也可能是可悲的,因为他连着另一头的两种可能:固执和智慧。而能够实事求是的表达不仅是一种勇敢、更是一种智慧,是勇敢的智慧。我们要用勇气去坚持真理,但前提是,我们还得有足够的智慧去发现真理、认识真理本身,而能够敢于事实的表达真是一种难得的对待真理的方式。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