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历史的灰影:吴起传 > 第 2 章 幼年以及那个社会
第6节 兵者,诡道下篇

  再者,战争并非一个人的决斗,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当时天下最强的两路诸侯分别为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天下相持到最后仅剩下这两个人有实力问鼎 中原,在最终决战前项羽在阵前对刘邦说:“天下被战争困扰,人民得不到休息都是因为咱们两个人啊!不如咱们两个人在阵前决斗,谁赢了天下就归谁!”项羽的 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的是真叫一个失误,当时天下人都知道力能扛鼎的楚霸王论个人武功,天下莫能与之争,刘邦也不是傻子,只见刘邦轻轻地说了一句:“我宁可斗 智,不斗力!”意思就是:你也知道是争天下不是黑社会争地盘啊,两个人打一架决定这个地盘的保护费归谁收取,这是争天下的战争,当然是要比综合实力。只重 个人英雄主义的项羽,最终在垓下被刘邦以十面埋伏的经典战争逼死于乌江之畔,死前仅有一匹马相伴,八千善战的江东子弟无一生还。而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在一 次酒宴之时,得意洋洋地问众人:“你知道我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吗?”当时的大臣们像樊哙,周勃等都大拍马屁说:“这是陛下顺应天命,威德布于四海,所以才 能打败项羽!”结果刘邦这个泗水无赖,箕踞在椅子上,红着脸骂道:“放屁,老子几斤几两我不清楚,狗屁的天命。”这时喝高的刘邦突然想起自己刚起兵那阵是 用“斩白蛇”的故事忽悠人跟随自己起义的,继而没事儿人一样重整了下语气,接着说,“当然,我起兵成功也有天命的缘故,但是我能最终战胜项羽,不光靠天 命。你让我坐镇后方把后勤保证的前方供给,这点我不如萧何;你让我在大帐之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点我不如张子房(即留侯张良,这位的老师正是黄石 公);你要说在外领军打仗,百战百胜,我又不如韩信。但是我可以做到知人善任,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样我才能击败项羽。至于项羽,身边就跟着一个范增,可结 果呢?他也不能重用,这才是我能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而刘邦说的这三个人除萧何外其他的两人都曾在项羽手下干过,可是他们最后却都跳槽到刘邦那,而且这 三个人出身都不太好,尤其是当战国的云烟散尽,名将逝去后的第一将星韩信更是一个市井无赖之辈,指挥“背水一战”前,此公最出名的事竟然是钻人裤裆。项羽 这个自视甚高的贵族怎么可能用韩信这么低下的人,所以韩信在项羽那碌碌无为最后跳槽到刘邦那,垓下一战一举功成。顺便还要再提一句,吴起后世的老乡,西汉 初年权谋丞相陈平,也是在项羽那混不下去投靠的刘邦,也正是这个陈平把范增搞死了。
  
  在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个重点,军队的培养 和将领的发现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如韩信这样的名将,刚开始在刘邦手底下也并不吃香,如果不是后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也可能就会籍籍无名一生。这一切在 《六韬》中也有着专门的论述,《六韬》认为军队建设,首先应注意将领的选拔与培养。因为“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论将》)。“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主将》)所以,对于将领的选拔、考察就不能不认真细致。它认为:“将有五材十过。……所谓五材者,勇、智、 仁、信、忠也。……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 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论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长处与短处,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它还提出了选择考察将领的各种方法。值得注意 的是,《六韬》还提出了建立参谋部的问题。
  
  《王翼》载:“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太公 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和工,随时变化,以为纪钢。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 殊能异技,万事毕矣。”这是说,国君率领军队,必须要有得力的辅佐。全军的生命掌握在将帅的手中,但是将帅的职责是全面领导,不能局限在其一个局部,因此 就应该建立一个由七十二人组成的参谋部,并根据各人的才能授予职务,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七十二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六韬》的安排是腹心一人,谋 士五人,天文三人,地利三人,兵法九人,通粮四人,奋威四人,旗鼓三人,股肱四人,通才二人,权士三人,耳目七人,爪牙五人,羽翼四人,游士八人,术士二 人,方士三人,法算二人等等。这是我国军事史上最早的见于明文规定的参谋部组织法,是《六韬》的一大创造。
  
  《六韬》还系统地论述 了将领的自主权问题。《立将》明确记述了国君于太庙誓师,以斧钺授将,将受命出征的具体仪式,而且还郑重其事地论述了将帅应有的统率三军,独断专行的权 利。“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 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苦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这里的核心是“军不可从中御”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意思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军队不能由国君在中枢机构中具体指挥,而应完全由将领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指挥, 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将领有自主权,就有了主动权。对于士卒,《六韬》也很重视其选拔与训练。
  
  《练士》说:“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 者,聚为一卒,名为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 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 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取秋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 士;有胥廉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伟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这里强调的是对士卒的因材施用与组织方 法。士卒的才能、性格等是千差万别的,把这些人按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潜能,取得胜利。对于军队的治理,《六韬》提出了刑赏并重和“杀 贵大,赏贵小”的原则。
  
  这点在未来吴起和孙武都将其运用到极致,吴起后来在魏国西河训练武卒,使得秦国不敢出函谷关一步。而孙武 则是将《六韬》中“杀贵大,赏贵小”运用到极致,这句话在《六韬》中的原文是这么说的,《将威》中写武王问太公怎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树立将帅的威信,太 公说:“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 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杀和赏都是将帅建立威信的手段,所谓“杀大赏小”,就是杀位高者以震慑他 人,赏位卑者以激励众干。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孙武初到吴国的时候,吴王阖闾并不相信他的军事能力,孙武就请示先用宫女做试验,并要求吴王阖闾的两位爱妃 也一同参加,吴王阖闾同意后,孙武便在吴国王宫的广场上开始操演,在宣读完军事条令后,吴王阖闾的两位贵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不了军演的严苛,还是其他的 原因就是不能进入角色,导致其频繁笑场,在孙武几次申令后,还是笑不能止,孙武这时果断祭出军法,喝令左右将那两位贵妃斩首,吴王阖闾赶忙命人求情说: “孤王已经知道先生的本领啦,能不能看在孤王的面子上,放二美人一马?”就在这个时候,孙武说出他的千古名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力斩二美人,此事 传出,吴军令行禁止,后孙武帅吴军与楚军交战,五战五胜,若不是申包胥哭秦,楚国已于春秋时期灭亡矣!
  
  在那些昏暗的夜晚,吴起在 油灯前,每次研读这些兵书都慨叹良久,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在吴起的面前,《六韬》中所写兵法多是庙堂之上的决策之谋,若是领军打仗《六韬》就稍显不 足,研读完《六韬》的吴起,最终将目光投向《孙子兵法》,他的心中应该在默念“希望兵法第一人不要让我失望!”
  
  《孙子兵法》的作 者便是春秋时期最闪耀的名将孙武,虽然《孙子兵法》仅有五六千字,但是却包含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一切战争的内容。《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 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 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 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 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 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 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而且《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 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 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
  
  当吴起翻开《孙子兵法》的时候,《六韬》中的疑惑,被瞬间解开。就像禅宗的大师们对于不能悟道的弟子突发的大喝与加身的大棒一样,醍醐灌顶。吴起在那一夜突然开悟,何谓兵者,诡道是也!
  
   诡道用通俗点的话来讲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意思就是用兵打仗不能一成不变,就像水没有固定形态一样,在杯子里就是圆柱形,在盘子里就是圆形,在 江河中就是滔滔的江水,在小坑洼中只不过是一小点污水。关于“诡道”的运用,除了孙武之外,对它运用最好的其实并不是吴起,而是第一位给《孙子兵法》作注 释的魏武帝曹操,他就很直白地在“兵者,诡道上”写上这么几句话“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意思很明白,打仗没什么好办法,就是以诡诈为主。而曹操一生行 军打仗也无不以此为主,以至于后来根据曹操的这句话形成的一句俗语成为根植在中国人心灵中的一种处世态度,那句话就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对来投奔的许攸讲 的“兵不厌诈!”官渡之战的时候,拥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州的袁绍携数十万之众挥师南下与曹操的几万大军对峙于官渡,战争相持不下的时候,袁绍内部 发生了分裂,这是因为袁绍空有名士的姿态,却不会御人,致使袁绍营中谋士不合,田丰被下狱,沮授有才不得展示,而在官渡战场上最有谋略的许攸,也被郭图等 人诬陷暗中私通曹操,使得袁绍一度想杀许攸。而且根据《三国志》和其他的一些史料上记载,许攸为人比较贪,所以家人也有过一些无法乱纪的勾当,所以惊惧气 愤的许攸在一日深夜真正的跳槽到曹操那里,正在洗脚的曹操听说许攸前来,光着脚跑出大帐,搂着许攸这位昔日的好友大笑着呼喊“吾事济矣!”但是走入大帐后 的许攸开头就问曹操的大军粮草还有多少储备,曹操高声笑道“我军军粮足可支持一年”,许攸不信,曹操再次笑道“开玩笑了,半年”,许攸还不信,曹操这时低 声说道“仅有三个月之粮”。许攸表示你蒙谁呢?穿鞋要走,急得曹操一把拉住许攸,附耳悄声说道“只有本月之粮”,并且再三叮嘱许攸不要泄露机密,可是从小 和曹操一起长大的许攸怎么不知道曹操的本性,何况许攸为求在曹操军中立时占据一席之地已经准备好了一张王牌,只见许攸大声说道“休要瞒我,粮尽矣!”马上 唬得曹操脸色剧变,问许攸如何得知,许攸这才出示曹操写给许昌荀彧的催粮信,并且笑道:“人言孟德奸诈,今日一见果不其然。”而曹操也更是得意地笑道: “兵不厌诈。”
  
  此后,许攸便献出夜袭乌巢的计策,再加上曹操行军打仗一贯的诡诈,最后终于险胜袁绍,底定中原,为后来三国归晋创造出最有利的条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率军打仗,将兵用兵“诡道”永远是其最核心的要素。
  
   那夜,与往日的夜晚一样墨黑无奇。只有夜枭在窗外低鸣,可是行馆内的吴起,却以夜枭的低鸣作为自己步入成功的天伦之乐。那夜的吴起,天地山河尽皆被其掌 握在心中,当时已经而立之年的吴起犹如潜伏的猛虎,埋伏着自己的爪牙,等待着咆哮的一天。或许,吴起后世的同乡郓城人宋江在浔阳江畔所写的《西江月》最能 代表那时的吴起: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这只老虎终将使天下胆寒!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