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靠“助学贷金”完成学业上篇
-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实施,也包含了何思源对乡村和教育的思索。回过头来,我们再接着叙述何思源在菏泽普通学堂求学的事。
王鸿一为了不让品学兼优的孩子因家庭困苦而失学,就利用他的威望四处募捐,把募得的钱作为励学社的基金,拿出利息设立“助学贷金”。何思源就是利用这种帮助,完成了学业。王鸿一慷慨的气质,大度的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影响了何思源的人生道路。王鸿一在辛亥革命前后,在曹州创立普通中学堂,对鲁西南学生进行新式的教育,他像一个传播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把外面的报刊和人才引进到偏僻的古曹州,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希望与光明。
在中学阶段,还有两个老师对何思源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葛象一先生,二是丛禾生先生。葛象一与王鸿一情兼师友,是王鸿一的得力助手。葛象一品德高尚,他在任校长期间,得知何思源因为家境贫困,中途退学,为谋生到济南去做新闻记者,马上派人把何思源找回,用励学基金帮助,并拿出自己的薪水使何思源得以完成中学的学业。何思源自幼聪颖,虽然因为中途退学耽误了数月,但他刻苦勤奋,为报答老师的再造之恩,常常是夜半不睡,黎明即起。故此,他的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
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何思源在1928年到山东就任山东省教育厅长,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把任厅长的第一个月的薪水800元大洋寄给了葛象一先生,以回报其早年对他的扶持与栽培。葛象一先生却把800元现大洋捐给了学校,用以资助贫困的学生。
1914年,菏泽六中正式定名,王鸿一出任校长。其后不久,王鸿一到济南任山东省议会副议长,王鸿一推荐他的留日同学丛禾生担任六中校长。而何思源在这年的冬季毕业,丛禾生与何思源的师生关系虽仅仅半年,但是,是丛禾生先生的帮助,使何思源得以进入北京大学。
丛禾生从1924年任菏泽六中校长,中间曾担任山东大学高中部主任,因为不满狗肉将军张宗昌兼任山东大学校长的举止,拂袖离去,回到菏泽。直到1937年日寇侵略,丛禾生因年迈不能随六中南迁四川绵阳,就回到老家山东文登,拒绝和日寇合作,在老家含愤去世。
丛禾生先生的老家在山东文登,距离曹州千里之遥。两地一在大海边,一在内陆平原,但他在菏泽六中担任校长12年,是任期最长的校长。
丛禾生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八代教育世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和王鸿一先生一起为反清积极奔走,两人成为至交。王鸿一先生有气魄,在他离开菏泽到济南之时,不怕别人说他专权,邀请丛禾生作为自己教育理念的忠实的实践者,出任菏泽六中校长。丛禾生接掌六中后,果然没有辜负王鸿一先生的知人善任之明,他苦心孤诣,制定校规,聘请教员,激励学生。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压抑个性,鼓励顺从。但丛禾生是留日归来的学者,他改造菏泽六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且要同学有忧患意识,养浩然之气,为民族效力。丛先生和王鸿一先生商量聘请日籍教员来校任教,改变对外面世界神秘的心理。
民国时代,曹州经济落后,春天很多人家都断炊,靠吃树叶和野菜过日子,很多贫穷的孩子往往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丛禾生先生除积极向社会贤达名流募捐增加励学社的本金外,还向全校老师倡议捐钱,他自己拿出每月薪金的1/4交给励学社。丛禾生先生家境也不富裕,自己的几个哥哥在辛亥革命中牺牲,父母、子侄妻子儿女一帮人都靠他供养,他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在济南赁屋居住,逢假日丛先生才能到济南看望一下家人。为了节省盘缠,他不坐汽车、马车,而是早早的备好路途上的干粮,步行以往,从菏泽到济南,往返千里,丛先生要走数个昼夜,每当学生看到仆仆风尘的老校长走出校门,穿着布鞋、布袍,蹒跚上路时,大家都是送了又送。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