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祈请一个安身立命的绿色家园
-
众生皆苦,世界便苦难重重;众生皆乐,世界也会福
乐常安。安身立命需要居所,居无定所的人,又何以去谈幸福呢?
天人合一
宇宙的存在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一”,里面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生也没有灭,得到这个“一”之后你想好,这个力量就变成好的力量;想坏,这个力量就变成坏的力量,这个“一”的力量随着心念的改变而改变。
—释万行上师
什么叫天人合一?在中国古典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是根本观点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信念。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对天人合一都有精到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具体了解。
从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并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而不自觉的合一。但因为人类后天往往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心性渐失,导致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而我们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达到自觉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从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具备佛性,只缘执迷于世俗观念,沉陷欲
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的虚假,真如本性便自然显现,
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佛学讲“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陀”,而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顺应自然之意。
从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意思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但由于人类制定了各种制度与规范,使人渐渐丧失了原有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所以,人类行道的目的就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枷锁将人性解放出来,做到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更有西方学者提出:天人合一是遵循宇宙整体运动规律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这种大思维实际上是全息论,即任何个体中都包含着整体。甚至,西方的有识之士冷静地指出:西方社会能否生存,取决于能否吸收东方首先是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将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
总之,不管是哪派的学说,都脱离不了中国哲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范畴,而这些都源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易经》。《易经》认为宇宙由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基本物质构成,其中天地又是宇宙的最根本的本原,天地交感而产生万物,这就是中国哲学的最早的唯物主义思想。
由此,我们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好比一个接收天体信息的小宇宙。大自然与人组成一个天人相应的场态,即天人相通,万物和谐。所谓循天道,尽人事,便是此意。
然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长期以来奉行的是自我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天地至尊,万物当为我所用。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繁荣和辉煌的成就面前,人的开拓欲望空
前高涨,一种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狂妄和傲慢开始在心里生根发芽。
当这种征服欲膨胀到了一定程度时,我们开始偏执地认为,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经济行为都是合理的,也是合乎道德的。这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已经随着强烈的欲望渗入现代文明的血脉中,它不仅左右了人类的行为,也改变了人类对大自然原有的情感和尊重。
反观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向来倡导的就是理性、和谐的自然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个国家高度文明的发展应该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而现在,先哲所提出的自然伦理思想已被新生的“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代替。于是,被欲望点燃的征服火种湮灭了人们对大自然最后的一丝敬畏,大肆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和使用,对野生动物滥捕滥杀,对大自然任意改造。这一切的一切,都违背了先贤“天人合一”的忠告。
古人言: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类终究会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从微观上讲,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几十亿人的力量却是强大的;一个人的破坏可能微不足道,但几十亿人的破坏便威力无穷,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释万行上师在开示众生中曾讲道: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能够和人沟通就是和宇宙沟通。人尽管只是宇宙的一滴,但这一滴具备了宇宙所有的属性和特征。人体随着四季变化,四季随着宇宙变化,宇宙又是随着人的心态在变化。宇宙的成、住、坏、空都是由人类来决定。
中国学术泰斗季羡林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所以,了凡先生指出,一个人起心动念是否
符合自然规律,即是否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直接关系到事情的成
败和自身的运势。如果我们自身的起心动念在破坏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规律性,便无法达到天人合一,事情便无法得到圆满。
这也是为何有时我们做一件事能事半功倍,有时却是事倍功半,功败垂成。因此,我们每个人在行为处事方面一定要有所觉醒,顺应自然规律,合乎道德取向的可为之,反之,我们就是在给自己种罪业。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