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第肆话
“也就是说那四大家从江户时代初期就一直绵延到现在?”
“原来是副住持。”
武藤看着超越他的白色轿车扬长而去。
“他身上没穿袈裟,大概是已经诵经完毕了吧。”
一脸困惑的结城看着嘴里喃喃自语的武藤。
今天早上武藤来找他,表示村子里有人过世。村民在办丧事的时候都会互相帮忙,邻近的人家甚至还组成治丧委员会,替家中有人过世的人家办理后事。结城知 道村子里有这个组织,不过尚未成为互助会的成员,武藤还是第一个找他前往吊唁的人。熬了这么久,终于打进村子里的社会结构,结城内心不由得感慨万千。
不过跟着武藤出门之后,结城却发现住家附近没有人在办丧事,只见武藤走出中外场,朝着北边一路走去。结城原本以为丧事是在寺院里面办,然而看来武藤也 没往佛寺前进的打算,直接杀进上外场。这个举动让一直认为治丧委员会只是社区组织的结城十分奇怪,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大老远地跑到上外场帮忙丧家处理丧事。
“武藤先生。”停下脚步的结城叫住走在前面的武藤,“为什么要到上外场?不是应该到寺院才对吗?”
“我们是治丧委员会,所以直接去后藤田家。”
“那就怪了。”
就在结城打算弄清楚互助会到底是怎样的组织时,眼角余光突然扫到一名正从路旁的田埂爬上来的人。
“广泽先生。”
“你好你好。”
为人客气的广泽露出他一贯的微笑:“原来两位也是互助会的啊?”
“难道广泽先生也是?”
结城越来越搞不懂了。他与武藤都住在中外场三班,广泽住在第几班不太清楚,不过结城可以确定他不是三班的人。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也得参加上外场的葬礼?
广泽与两人并肩而行,似乎发现了结城心中的疑惑。
“我也是隶属于中外场三班的治丧委员会。”
“可是……”
“不过我住在六班,互助会不是以居住地来区分的。”
结城点了点头,不过脸上还是写满了问号。
“结城先生住在中外场三班,我住在六班,这只是行政区域的划分罢了。外场在行政上的正式名称叫做外场校区,由六个地区共同组成,每一区代表一个村落。各个村落之下又细分为好几个班,因此这纯粹只是便于户籍管理的一种措施而已。”
“治丧委员会不是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吗?”
“嗯,因为村子里有所谓的本家和分家之别。互助会一开始也是以各班作为区分,可是人口一多之后,就会有人从本家分支出去,这些分家很自然地就隶属于本家的互助会。无论喜事或是丧事都一样,不可能叫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作壁上观嘛。”
“原来是血缘的关系。”
“没错,就是这么回事。记得我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村子里有个喜庆互助会,专门协助互助会的成员办喜事。只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分家的人就算要结婚,也不会特地选在本家举行婚礼。”
“喜庆互助会和治丧委员会是同样的组织吗?”
“严格说来两者有些微的差异。治丧委员会隶属于佛寺,喜庆互助会则隶属于神社。治丧委员会以治丧负责人为首,与佛寺的信众组织关系密切;喜庆互助会的 领导人则称为总干事,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因此在同一个家族里面,治丧委员会和喜庆互助会的成员有时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
“我懂了。”一旁的武藤突然插话,“难怪你刚刚一脸迷惑的样子,原来就是这里搞不懂啊。”
结城只能苦笑以对。
“我就觉得奇怪,办丧事不选在佛寺里面,怎么会跑到上外场去。原来是血缘的关系啊。”
“没错。虽然我住在六班,本家却在三班,因此隶属于中外场第三组的治丧委员会。后藤田家的情况也一样,虽然住在上外场,却同样隶属中外场第三组。”
“原来如此。我家附近也住着一家姓广泽的,那里就是广泽先生的本家吧?”
广泽笑着摇头。
“结城先生附近的广泽家也是分家,三班最靠近南边的那户人家才是真正的广泽本家。那户住在结城先生附近的广泽家在百年前或许跟我们有血缘关系,不过现在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就像陌生人一样。”
“经你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最南边的那户人家也姓广泽。姓广泽的人家好像还不少呢。”
广泽轻轻地点了点头。
“村子里有所谓的四大姓,分别是竹村、田茂、安森和村迫四家,这四户人家的祖先据说就是开辟外场村的拓荒者。我们广泽家排名在四大姓之后,是村子的第五大姓。不过这阵子田茂家和村迫家的成员逐年减少,广泽家的人数应该早就超越他们了才对。”
结城不由得瞪大了双眼。
“外场村的开辟大概是在——”
“应该是江户时代初期吧。”
“也就是说,那四大家从江户时代初期就一直绵延,直到现在?”
对于生于都市,长于都市的结城来说,这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结城虽然是典型的都市人,父亲却是来自东北,母亲的老家则在东海地方,而且都不是在地方上绵延数代的大家族。至少结城就不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母是来自何处。
“应该是吧。山上的佛寺是在外场村建村一百年之后才开寺的,当时就已经有四大家和广泽家了。不过那个时候还没姓氏就是了。”
“真是不可思议。”结城吁了一口长气,脸上净是赞叹不已的神情,“这就叫做落地生根吧。”
广泽露出一抹微笑。在结城看来,广泽脸上的笑容充满了身为外场子孙的优越感,仿佛在嘲笑至今仍被当成外人看待的自己。
第伍话
眼前所见的石墙、庭院、道路和其他所有东西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垂死的村落这次真的难逃死亡的命运。
静信沿着溪畔的村道一路北上,经过刚刚才从那里出来的上外场之后,转入通往山入的羊肠小径。上外场以北的村道没有路肩,路面变得十分狭窄,沿着北山的山麓一路往北蜿蜒而上,坡度称不上陡峭。
道路一侧的枞树林十分茂密,以鹅卵石砌成的挡土墙上长满苔藓和蕨类植物,年代十分久远。道路的另一边也被枞树林覆盖,树林的后面就是潺潺流水。不过这 一带是一座深峻的溪谷,从村道上看不见底下的溪流。越往山里走,河床上的溪流就越细小,最后与村道分道扬镳。这时勉强能够会车的村道两旁全都被茂密的枞树 林遮蔽,什么也看不见。路旁没有护栏,道路正中央也没有分隔线。
被枞树林遮蔽视野的静信在两旁树干的护送之下,开着车子翻越北山的山顶。通过最后一个弯道之后,豁然开朗的山谷顿时映入眼帘。
山谷中的洼地处有个小村落,沿着山腰一路迂回前进的静信终于来到北山的另一侧——那个小小的村落就是山入。
道路从村道变为更狭窄的林道,一路指向北方的小村落,狭窄的道路两旁看得到几处零零星星的梯田以及人家。山入原本是樵夫入山伐木时的据点,自从伐木业逐渐式微之后,人口就大幅减少,如今偌大的村落只剩下三个居民而已。
整个山入静得有些吓人,只有断断续续的蝉鸣在微风吹送之下,从开启的车窗不时传了进来。山入向来是个安静的地方,然而现在的山入却让静信有种误入废弃 村落的错觉。或许再过几年之后,山入真的会成为无人居住的地方吧。村迫秀正与三重子夫妇以及大川义五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随时都可能会离开人世。
静信环视四周,看着这个即将步入历史的村落。蜿蜒曲折的林道就像条毛线一样,将两侧的山坡缝在一起。山入有十几栋屋子,不过大部分都早已无人居住,尚 有人烟的屋子只剩下两栋而已。无人居住的房屋总是损毁得很厉害,有几栋房屋的屋顶甚至早已坍塌。这几栋屋子若是在其他六个村落,一定会被喜欢乡村生活的都 市人买下,甚至是直接搬迁过来,不过山入的废屋可就没有这种运气了。茂密的枞树林正虎视眈眈地打算将整个村落吞没。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