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 第 5 章 1840年的茶叶战争之中国被一家英国茶叶公司就打败了吗
第2节 立顿王朝,一剑西来下篇

  标准低。国内茶行业无序、凌乱、准入门槛低。一个地方往往有上千家茶企业,每家买到的茶都不一样,价格差距过大。许多茶甚至毫无标准和延续性可言,大 名鼎鼎的普洱茶直至2008年才有了国家标准,可见一斑。标准不仅涉及价格、产品,还涉及卫生,尤其是后者,往往一次重大的卫生事件,就可以导致整个产业 链动荡。
  
  市场化程度低。在我国,茶叶是市场化最晚的产品之一,甚至目前茶叶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因为历史原因,边茶边茶,即边销茶,主要由云南、四川、湖南、 广西等地生产,专供西南、西北一带少数民族饮用。这是传统中央政府对茶控制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前都由专门的“茶马司”经营。目前还是国家的战略物资, 并没有市场化。其他非边茶,在近400年的海外贸易中,也没有完全市场化过。改革开放前20年也没有茶太多事情,当时茶不过是创外汇的一个特色产品。 1991年,中国外贸体制深化改革,取消计划经济,而到2006年才取消茶叶配额制,这一年茶叶恰好上了日本颁布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 (以下简称《肯定列表制度》)。英国在本土和国外早有了成熟的茶叶市场,中国茶要想分一杯羹,难度很大。中国还没有可以杀出国门的茶企业。立顿那么强大的 公司,进入中国的时间却很晚,1992年才涉足中国市场。当然,这与中国外贸管制有关系。
  
  然而,这种种不如意都可以归纳到对茶没有话语权的层面上。
  
  英国茶叶种植园主在印度阿萨姆说茶饮发源地中国对茶没有话语权,对每个爱茶的中国人来,都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但这却是事实。这是在中国茶与以立顿为代表的国外茶数次交锋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前几个问题也许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但这话语权要想抢回来却很难。
  
  为什么?
  
  这是一段极为漫长的历史。
  
  从英国人偷走我们的茶树、茶种开始,我们就丧失了资源优势。
  
  从英国人把第一批印度茶运往英国销售开始,我们就丧失了市场优势。
  
  从英国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原产地开始,茶就被从根源上掐断与中国的关联,我们为之骄傲的饮品居然是华外之物!
  
  甚至,从英国人第一个陶罐厂落地,从第一把带把的银质茶壶诞生,从他们第一次往茶杯中加糖开始,中国茶叶和与它相伴的器皿都成为往事。
  
  ……
  
  我们面对的将是:一切从头开始。
  
  当我们需要出口茶叶的时候,我们面临着欧盟标准、英国标准、日本标准、美国标准。而在2012年立顿被绿色和平组织检测出含有有害物质的时候,立顿拿 出的又是中国标准——按照卫生部的标准,立顿中有害物质确实不超标,这多么令人感到惊讶和讽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日本有一套绿茶检测系统,我们的 茶叶很难过关,这并非日本茶种植中没有使用农药,而是如果我们使用日本的农药,就保证过关。但用了日本农药,在欧盟那里又会出问题。
  
  2006年5月日本公布《肯定列表制度》后,2008年1月欧盟发布了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新标准涉及范围广泛。其中专门针对中国农药的使用情况 而对有些标准做出调整。这些标准构成了绿色壁垒,欧盟要检查茶叶中的MRL(农药最高残留量)标准总和886项,日本的MRL标准267项。这种严格的检 测让许多茶企望而却步,宁可退而追求国内市场。
  
  总之,标准这回事,中国说了不算。
  
  这种种弊端让中国茶企吃了不少苦头,因为茶叶出口,要在国内先接受检测,但往往在国内得到一片赞誉的产品,到了国外就只能打道回府。2006年,就在 日本公布新标准后,浙江有1202吨出口茶叶被认定为不合格。为了适应这一新标准,只能从基础的茶园管理上着手。正是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有机茶”的概 念也成了茶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所谓有机茶,简而言之,就是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方法生产出鲜叶原料,在加工、包装、储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品污染,经有机认证机构审查并颁证的茶叶产品和再加工制品。
  
  根据中国海关2011年的统计,中国茶叶出口322580303千克,总额为965133745美元,平均单价2.992美元,对比2010年,数量 增加了6.66%,平均单价也上涨23.8%。进口中国茶数量前五名的国家分别是摩洛哥、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日本、俄罗斯。前五名中,只有摩洛哥比 2010年进口总量有所上涨,其他四个国家都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是俄罗斯,数量下降了15.89%。而伊朗的进口量增长率却高达220.57%。数据 均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整理提供。
  
  茶叶包装,19世纪90年代欧盟成员国中只有德国在前20名名单中,消费量有上升趋势。非洲国家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数量占了中国茶出口量的大部分,位于榜首的摩洛哥一直是绿色壁垒最低的国家,中国茶叶占有率也高达97%,自2006年以来一直高居中国茶消费榜首。
  
  当然,这一点都不意外,前20名进口中国绿茶的国家和地区中,没有英国,也没有印度。进口中国红茶的榜单上,美国高居榜首,有11203000千克, 紧接着是俄罗斯,英国排在第11位,有524863千克。中国红茶类出口数量在减少,主要是因为价格涨了不少,均价涨幅高达40.10%。因为前些年红茶 销量不错,中国企业跟风很严重,2011年,许多压根不生产红茶的企业也开始生产红茶了。这大约是国内恶性竞争导致,但能出口还是有钱赚。
  
  这并不是一份多么好看的成绩单,中国茶完全是靠低廉的价格换得艰难的起步。而且,作为一个绿茶大国,绿茶在茶出口总量的比重并不特别显著,也没有征服那些传统的茶叶消费大国,只有在除六大类茶之外的其他类别中,才可以看到它们点缀市场的身影。
  
  早在1997年,立顿就在中国百家商城系列调查中获得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针对中国茶叶集团军不敌一家英国公司的现实,2009年 9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载了汤姆•米勒(TomMiller)的一篇文章,标题充满了挑衅意味:《为何外国人能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上打败中国 茶商》,文章说:“中国有理由为自己是茶叶之乡感到骄傲,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饮品。在中断100年后,中国最近重新从印度手中夺回茶叶大国的桂冠,成为世 界上最著名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但是,没能打造出世界名茶的遗憾一直令这个茶叶之乡感到失望。”
  
  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国茶叶品牌都很难和外国竞争者媲美。中国茶叶生产面临的挑战与一系列中国其他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产品质量问题、国内过度竞争问题、在国外市场价格提不上去和利润微薄问题,以及品牌弱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很简单:过度市场分割。
  
  问题始于茶园。中国中部、南部和西部都有茶叶种植区,有大约800万茶农从事茶叶种植,但大部分茶园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茶园。把小茶园连成大片茶园 的计划受到中国土地法规的制约,因为土地法规只赋予农民耕种权,不能出售土地。结果是,中国茶叶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低于肯尼亚和印度等国家。中国最富裕的 浙江省是产茶大省,小型茶园超过100万个,每个占地不到0.2公顷。
  
  对分散在各处的数以百万计的茶园进行质量监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因此中国茶叶出口商不断遇到茶叶质量不符合国外安全标准的麻烦。中国茶叶在国 际市场的售价仅为平均每千克2美元,印度茶叶的均价是每千克2.7美元,而受到高度好评的斯里兰卡茶叶均价为每千克3.4美元。
  
  如果中国茶叶质量不能得到普遍提高,中国出口的茶叶将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卖不到好价钱。在国内,数以千计的茶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市场份额细碎,利润 微薄。而且,特殊茶叶并不会给中国茶品牌带来国际知名度。要想达到目的,还是要进行茶叶生产工业化并采取更为高超的营销手段。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就会发现,在晚清和民国年间,就有人在讨论同样的问题。于中国而言,100年后还在谈论100年前时髦的话题,一点也不可笑。
  
  回到100多年前,场景置换到印度,看看在那里可以发现什么。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