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司马懿决定放弃曹操时代,争取曹丕时代。
司马懿在以经学教育曹丕之余,也指引他积极结纳朝中重臣和少壮派新人。根据史书记载,老臣荀彧、荀攸、钟繇,正当得势的人事主管崔琰、毛玠,都在曹丕 的拉拢之列。而新人陈群、吴质、朱铄,也被曹丕深自结纳。这三个人,后来和司马懿一起,被称为“太子四友”。不过,除了四人中做人高调的吴质以外,另外三 人在曹丕上位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已经没有记载了。
关于司马懿的作用,史书只留下了一句“每与大谋,辄有奇策”,至于都有哪些奇策,都已经出我之口、入君之耳,烂在了司马懿和曹丕的肚子里。
通过这一句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曹丕即位前后的策略奇谋,大多出自司马懿,至少司马懿也是重要的知情者和赞成者。因此,后文中会写到曹丕夺嫡上位的不少重大事件,虽无史料直接证实,但可以看做是司马懿在这一时期的杰作。
同时,史书只留下了一句“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也可以看出司马懿为人之低调。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司马懿处世的基本准则。
司马懿与曹丕关系越来越亲密,自然逃不过曹操的法眼。老谋深算的曹操决定验一验司马懿的成色。
有一次,曹操给司马懿交代任务,司马懿领命离去。
曹操眯起眼睛盯着司马懿高大的背影若有所思,忽然叫了一声:
仲达!
司马懿转过头来,望着曹操。
曹操一怔,眼睛里掠过一线杀机。
没事了,你下去吧。
司马懿疑惑不解,出去了。而曹操却坐不住了。
曹操精通相术,相术上说,有一种相叫“狼顾之相”:回头看人的时候,整个身子朝前不动,脑袋一百八十度向后转。据说有“狼顾之相”的人都不会安为人臣。
司马懿刚才就做了这个高难度的回头动作!
曹操找来曹丕谈心,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司马懿很危险,不会甘为人下,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你注意一些。”(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丕此时正和司马懿处在蜜月期,回头就把这事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从此更加兢兢业业干事,夜以继日办公,以至于喂马这样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勤于吏 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我以前看张国良先生的三国评话《千里走单骑》,里面说喂养护理赤兔马的是司马懿,还觉得是小说家言、无稽之谈。 现在想来,也是渊源有自。“司马”如今真是名副其实了。
由于司马懿的勤恳敬业和为人低调,再加上曹丕的一力保举,他很快由文学掾转黄门侍郎转议郎转丞相府东曹属,最后升到丞相府主簿。
司马懿平步青云的这段时间,发生了几件大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傀儡天子汉献帝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为丞相副(帝国的二把手)。如此看来,曹丕的世子地位似乎稳如泰山了。
同年,西北马超、韩遂终于造反,曹操求计于贾诩;贾诩木木地说了四个字:“离之而已。”曹操用离间计,导致西北军内讧,马超大败。
同年,刘备入川。
同年,司马家再添新丁——次子司马昭出生。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傀儡天子汉献帝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一如汉朝萧何故事。
给司马懿震动最大的是,建安十七年底,曹营首席谋主荀彧,死于随曹操东征孙权的途中。
死因:自杀。
荀彧,字文若,是汝颍世族的代表。他祖父荀淑,是老一辈的名士。荀淑有子八人,号称“八龙”,平均水平比司马氏的“八达”还高。
荀彧少举孝廉,为汉官。他是个很干净的人,甚至有洁癖。荀彧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他的洁癖,还体现在政治上。董卓进京,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立即弃官如草芥,深藏身与名。
二十九岁,这位干净、低调而身带香气的男子,终于邂逅了命中的主公曹操。从此以后,他消失在曹操的幕府之中,成为曹操背后的一个影子。每当曹操在战场上战无不胜,背后总有一个文弱的身影,在给他运粮、征兵,默默地支持。
曹操为的是开创霸业,荀彧想的是兴复汉室。
同床异梦,殊归同途。
悲剧的种子,也许在两人亲密无间的蜜月期就已深深埋下。
荀彧前后为曹操保举了很多人才,司马懿的入府,正是荀彧的功劳。因此,司马懿对荀彧印象很好,他把荀彧列为自己暗中学习的师长。不过,荀彧不能带兵打仗,是其一个缺憾。司马懿觉得,自己不能像荀彧一样,一辈子站在幕后;有机会定要像祖先一样,立功疆场。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似乎从主公身上,看到了当年董卓的影子。他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
本年的五月,一些大臣在曹操的授意下,劝曹操进位为魏公,加九锡。表面上看不过是一种礼仪待遇,更深层意义上看,则是王莽以来的一个潜规则:加九锡是篡位的信号。
荀彧坐不住了。
一向低调而谦让的荀彧居然脸红脖子粗地指责劝进的大臣:“主公兴义兵以匡扶朝廷,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应该如此。”
荀彧很清楚,自己实际指责的是谁。
曹操更清楚,荀彧实际指责的是谁。
曹操很生气。两个貌合神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终于要说再见了。
这年,曹操出兵打孙权,荀彧照旧留守后方。仿佛和以前一样的亲密无间。
有点不一样的是,曹操突然要求荀彧去前线劳军。荀彧很意外。他心中忐忑不安,却不好多问什么。他似乎有些预感,临行前把自己的文书手稿全部焚毁。他与曹操之间的一切机谋密划、一切因缘际会,都化作袅袅青烟,随风散去。
荀彧刚走到寿春,曹操又来了命令:您不必到前线来了。荀彧感到不知所措。
荀彧死在了寿春,时年五十岁。
怎么死的?说法很多,罗列如下:
《三国志》版本:“彧疾留寿春,以忧薨。”忧病而死的。
《魏氏春秋》版本:“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猜出曹操的哑谜,自杀。
《献帝春秋》版本:“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曹操因为荀彧之前隐瞒汉室中的反曹谋划而忌恨于心,荀彧自杀。
总之,荀彧非正常死亡。而且与曹操有莫大干系。
王佐之才成绝响,人间不见荀留香!
后来,功成名就的司马懿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曾经这样赞叹荀彧:“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这近百年来的人物,没有及得上荀令君的。”(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那是后来司马懿的感慨,如今司马懿所得到的,是血淋淋的教训。反对曹操篡汉的人,即便劳苦功高如荀彧者,一样难逃死亡的下场。司马懿原先不知道如何在曹操手下自处,总觉得战战兢兢。现在他明白了。
不怕领导不腐败,就怕领导没欲望。
一个领导,总有一些欲望。比如曹丕的欲望是当太子,曹操的欲望是篡汉。但表现形式不是。就表现形式而言,曹丕是在曹操面前表现杰出,曹操是跟一干大小 军阀斗。如果司马懿能帮助曹丕表现杰出,帮助曹操打倒大小军阀,当然很好,也能得到他们的青睐,但毕竟隔靴搔痒、事倍功半。
所以,不妨直奔目标。
荀彧没有白死,给司马懿留下了血的教训。司马懿决心以河内世族子弟的身份,积极推进曹操的篡汉大业。这个活儿,风险低,回报高,比沙场搏杀、帷幄决计,更能带来丰厚的效益!
建安十八年(213年),荀彧尸骨未寒,曹操晋爵魏公,正式在汉帝国内建立了国中之国——魏国。但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是谁,反而饶有兴致地对两个最优秀的儿子曹丕、曹植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试。
司马懿明白,夺嫡的战斗开始了。
组织考察,
也是一门技术活
曹操是位很有想法的父亲。
古代对政治遗产继承人有很明确的规矩:立子以长不以贤——立大儿子,不立最优秀的儿子。但是所谓规矩,都是约束凡人的,在曹操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眼里,就是废纸一张。
曹操想要考验一下曹丕、曹植两个儿子的才能,以确定自己的继承人。这是一件技术活,玩好则罢,玩不好难免自焚。袁绍和刘表都是前车之鉴。
但是曹操和袁绍刘表不同,袁绍、刘表优柔寡断,不能尽早确立继承人,所以把事情搞得很被动;曹操决定主动挑起两个儿子之间的较量,以观察孰优孰更优。
从之前的情况来看,曹操一直把曹丕作为唯一的继承人来培养。引起曹操改变想法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魏国(诸侯国)的建立使曹操可以合法地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
二是——曹植实在太优秀了,太像年轻时的自己了。
曹植,字子建,浊世翩翩佳公子,自屈原、司马相如以降直到李白出世之前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才子。如果说曹操是三百年一出的君主,曹丕就是五十年一出 的皇帝,而曹植则是五百年仅出的大文豪。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名,几能掩盖父亲的地位。至于比起曹丕,则完全是皎洁明月与腐草萤火的区别。
但是现在,这位放荡不羁的未来文豪被赶鸭子上架,要与自己的兄长一较高下了。权力欲并不强的曹植有点不情不愿。
曹植自小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文学天分,十岁能诵诗论词赋数十万言。有一次,曹操微笑着看小曹植的文章,看着看着面容严肃起来,最后抬起头喝问:“这是你 找哪个枪手写的?”小曹植双膝跪地,说:“我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信不信当场试验,我怎么会去找枪手呢?”(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历时三年的面子工程铜雀台终于落成,曹操领着儿子们和一群当时最杰出的文人登台远眺。兴致勃勃的曹操命儿子们各写一篇赋。 其余的儿子都清楚,这是在考曹丕和曹植呢,俺们只是配角,于是都埋头作思索状。曹丕还在皱眉头咬笔管搜肠刮肚,曹植已经落笔成章了。曹操取去一看,文采粲 然可观。
这件事触动了曹操的心弦。第二年曹操晋爵魏公,太子一位空缺。他开始对两个儿子进行或公开或秘密的考试。
几位受曹操器重的心腹,都在同一时间收到了来自曹丞相的绝密文件(密函),内容是关于两个儿子谁可继承大统。这几位心腹都理解曹操“密函”的良苦用心,同样心照不宣地秘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一个人是例外——人力资源专家崔琰。
崔琰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答复(露板)曹操:“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曹丕时任五官中郎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却毫不偏袒曹植。
曹操见崔琰居然公开回应自己的密函,咬着牙赞叹崔琰的公正公开(贵其公亮),愤怒的杀机把头皮都憋红了。
崔琰,你的生命到头了。
以崔琰的“露板事件”为导火线,夺嫡战役正式打响。先知先觉的曹丕和不情不愿的曹植两位候选人的身边,迅速聚拢起两个为着不同目的走到一起来的竞选集团。
曹丕集团核心成员是“太子四友”。
一号:陈群
陈群是汝颍世族的代表,著名成语“难兄难弟”之“难兄”陈纪的儿子(详情请翻阅《汉语成语词典》“难兄难弟”词条),时任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他对历代制度了如指掌,人生理想是集历代制度之精华,创设一套行之百代的良法。
二号:司马懿
司马懿就不必多介绍了吧!此时职位是丞相主簿。
三号:吴质
吴质当时是朝歌的县长。优点是有文才,精算计,擅长揣测心理;缺点是过于张扬,性格刻薄,名声很臭。
四号:朱铄
此君史无记载,只知道他很瘦,且性急。
曹丕集团的外围成员及拥护人还有荀攸、钟繇、毛玠、崔琰、邢颙,以及曹操晚年的一位宠姬……
总体来讲,曹丕得到了以陈群为首的汝颍世族的拥护。汝颍世族因多是世家大族的缘故,在曹操的帐下基本扮演行政文官和谋士的角色,与军界绝缘,几乎是碰不到兵权的。这一方面反映了汝颍世族人才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操对于世家大族防范之严。
相比起阵容华丽的曹丕集团来,曹植集团的核心成员却只有两个半人。
曹植集团核心成员的两个人是丁仪、丁廙兄弟,半个人是杨修。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