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我们为什么爱说谎?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舞台上的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会扮演许多角色。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拟态,欺骗无处不在,即便是看起来挺老实的植物,也是气度不凡的骗子。在寒冷的青藏高原上,有种植物叫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 King ex Rolfe),它的花瓣特别像蜜蜂的巢,因而经常让路过的蜜蜂误以为它是自己的巢穴,于是就往里钻,等发现上当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出口,杓兰已经把花粉洒落在蜜蜂的背上了,西藏杓兰就是这样传粉的。

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来的本领。人类或许在演化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发展出说谎能力。实验表明,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以及其他一些和人类基因相似度非常高的动物,已会做出蓄意的欺骗行为。最有名的要数旧金山动物园中的大猩猩可可(Koko)了,它在拆下了铁制水槽的零件后,指着小猫咪用手语比划告诉饲养员说,“那是猫干的”。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拜恩(Richardw Byrne)在研究中发现,某些猴子和猩猩完全可以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欺骗。比方说,为避免惹怒最强悍的头领,公猩猩会偷偷地和母猩猩交配。有的猴子也会假装对美味食物缺乏兴致,以误导其他猴子,它就可以乘其不备盗走食物。

自然界的说谎大都与生存息息相关,那么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呢?牛津大学生物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认为说谎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策略。他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解释了人类这种基于自私的进化路径:一开始说谎者处于有利位置,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说谎者的数目不断增加。等到说谎者的数目占了绝大多数,能够迫使说谎者摊牌的个体又变得有利,于是说谎者的数目开始减少。

最后,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是,每个人的面部表情都不动声色。

而社会心理学家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人们说谎的原因。

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息息相关。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认为,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呈现的“自我”,多少都有表演性质。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获得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戈夫曼在研究中发现,我们的日常活动很多都具有戏剧的特点,社会是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自我每天都在表演。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各人表演“我”,不是表现真实的“我”,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我”。表现伪装起来的“我”,就是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戴着假面具生活,显示一种理想化的形象。表演者就是“戴着假面具的人”。这个“假面具”,是与文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一致的角色面孔。正如托马斯看到的员工,老板在时表现得会比老板不在时更为忙碌、勤奋。在父母面前,一个调皮的孩子可能表现得比较老实本分。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一书中,他举了维拉德·沃勒(Villard Waller)发现的一个有趣例子:据许多观察者报道,在集体宿舍里,一个被喊去接电话的女孩经常让对方多拨打几次,以便让其他女孩有充分的机会去听到有很多人在打电话找她。

戈夫曼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总有一种理想的倾向。当个体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时,他的表演总倾向于迎合并能体现在社会中得到被正式承认的价值,而实际上他的行为并不具备这种价值。当个体价值与扮演的角色无法匹配时,为了使表演能继续进行下去,说谎和欺骗就产生了。一般而言,人们总倾向于表演一种比实际身份更高的地位。如过去苏格兰的地主家庭在宴会时,会端出让人想起中世纪贵族生活的精美菜肴,但实际上他们的平时生活远比招待客人时简朴。然而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人们会刻意隐瞒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比如大萧条时期,为了能从救济机构那儿获得好处,有人会刻意装穷:发展政策委员会的一位调查人员报告了一些很有趣的经历。

她是一位意大利人,但是她雪白的肌肤和金黄的头发,使她看上去简直不是意大利人。她的主要工作是在联邦紧急救济署调查意大利家庭的情况。因为她看上去不像意大利人,所以经常能在无意中听到一些意大利人的谈话,了解真实的情况。比如,当她在客厅与家庭主妇交谈时,她们往往会用意大利语把孩子叫出来与调查员见面,但会警告孩子一定要穿上破旧的鞋子。或者会听到孩子的父母吩咐在卧室的孩子,必须在调查员进去之前把酒和食物藏起来。

戈夫曼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戏,自我往往会把与自己的理想化自我不一致的事实、活动、动机都隐瞒起来,好让观众相信他所表现的就是他自己,尽管实际上并非如此。而观众也往往认为,呈现在眼前的一切就是表演者的一切。人的形象来自于他的自我塑造。也许,我们每个人眼中的自我正像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一篇文章中说的那样: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有多少个社会自我,这取决于他关心多少个不同群体的看法,通常面对不同的群体,他都会表现出自我中某个特殊的方面。许多青年人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显得谦恭拘谨,而在他们“粗鲁”的年轻朋友中,却会像海盗一样咒骂和吹牛。我们在子女面前的形象当然不同于在俱乐部伙伴面前的形象,我们在顾客面前的形象不同于在雇工面前的形象,我们在亲朋好友面前的形象也不同于在上司和老板面前的形象。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