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一剂灵丹:为何要讲晚安故事?
-
我们为什么要变成讲晚安故事的专家? 我们不是生活在科技发达的21 世纪吗?难道世界上就没有一种令人兴奋的新方法吗? 颠覆一切的数字革命不是让讲故事这件事听起来相当老土吗? 很快,电脑芯片就会变得像原子颗粒一样小,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讲故事这种被原始人发明的老掉牙的东西呢?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是的,讲故事这个行为可以被追溯到几千年前,但这个传统却始终散发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魅力。当你走入一个暗黑的房间,躺在你的孩子身边为他讲故事时,你就会感受到这股魅力的所在。你的声音会随着这股魅力而发光,而所有那些代表现代文明的噪声——汽车、卡车、摩托车、电子设备以及最显著的人造灯——都将统统消失。你和你的孩子似乎回归到了原始丛林安营扎寨,源自故事中的原始力量此刻将击败令人恐惧的黑暗,你面前那年轻的小听众会在族群和家庭的温暖中倍感踏实。
想想看,在生活中的其他时刻你能为孩子做到这些吗? 且放下压力重重的工作,暂时遗忘负荷累累的学校课业、排练与补习,赶走瞌睡虫的打扰,告诉自己和孩子:“我们也不过是血肉之躯的人而已。今晚,就让我们来庆祝一下吧! 放慢脚步,深呼吸,放轻松。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件自我们远古祖先就一直在做的事——听故事。”
啊哈,这就对了!
成为一个故事大王
一旦你开始在头脑中构思一个晚安故事的时候,就可能——甚至是极有可能——喻示着有朝一日,你将成为一个故事大王。
我似乎隐隐听到你在说:“不不不,我可不行,我不会讲故事。我只会看电影、看电视、打电子游戏和玩儿电脑。我可一点儿也不会模仿或表演。而且,在人群面前说话我都会紧张得腿打哆嗦,我怎么可能让我那鬼灵精怪的小家伙相信我会讲故事呢?”
好吧,让我尽可能礼貌地这样回答你:“你大错特错! 事实上,你生来就会讲故事,它根植于你的基因里。”
因为语言,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不断地生成故事。当你说话的时候,你其实是在讲故事。“我很好”——这句话就是个故事。诚然,它听起来实在乏善可陈,但你可以换种方式这样说:“我好极了! 我刚发现了给我家孩子讲晚安故事的乐趣,而这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又比如,与其平淡无奇地说“回头见”,你不如这样说:“我的生命之舟今天将先载我去办公室上班,然后再去和朋友会合吃晚饭。除非日月无光,山河陨灭,否则——
我们睡前不见不散!”
这些都是故事。你可能并未察觉,但事实上,你早已经是一个故事大王了。
请记住:你不是为了引来罗杰·埃伯特或戈尔·维达尔等人尖锐的评论而讲故事的。在你面前的是你的孩子,他(她)全然地、毫无保留地爱你、相信你。你对他(她)的了解超过你对世界上任何其他人的了解。这种情感上的熟悉度与亲密性不仅丰富了故事本身,也让你更容易把它讲出来。
你可以做到的,一定可以。
进入创意的“心流”状态
许多艺术家曾描述过他们工作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与自己潜意识中的创意能力的联结得到了增强。一些人将其称之为一个醒着的梦或一种创意的催眠。
梦境激荡。
对我而言,最好的类比是运动:你进入到了一种心流状态。时间变得很慢,你感到灵感迸发,创意无限。一点儿也不夸张地说,你变得更聪明了。创意想法层出不穷,人物对话活力十足,字里行间充满力量。
我打包票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可能是在工作中,也可能是你沉醉于某一个兴趣当中的时候。拿我自己来说,我喜欢在家里做饭,我有过这样的时候:当我需要准备三四道菜时,我深信这些菜的味道一定很美味,而且它们会被同时准备好。此时我就进入了心流状态,一种平和安宁、活力四射而又全神贯注的循环往复的状态。
而这种状态也可能在你给孩子讲晚安故事的时候美妙地发生。你的爱将产生一束心流,它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度与广度。这束心流会使得暗夜里的故事熠熠生辉。你和你的小听众们都会因此进入到一个举世无双的时空。故事会带来无上的乐趣,而同时,也会带来许多别的益处。
故事能够消弭电子设备产生的不良影响
你知道我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它指的正是因无数的电视节目、电子游戏和虚假的刺激而令人产生的自我封闭、消极萎靡、昏昏碌碌和不与外界正常交流的不良状态。而在你讲故事的时候,这一切全都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讲故事赋予我们的古老力量——想象力、叙事的生命力、触感与温情。
不过,我可绝不是什么反对科技进步的卢德派分子,只会对着我的黑咖啡眉头紧锁,还嘀嘀咕咕地抱怨电子产品日渐强大的影响力。事实上,看电视的一个相当好的作用(也是一个对讲晚安故事有积极意义的作用)就是使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善于理解复杂的叙事,他们能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高潮与落幕。虽然孩子们会从学校课业和阅读中学习到许多与叙事有关的概念,但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好莱坞”——来自于他们所看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所以,当你给孩子讲一个复杂的故事的时候,他能完全地理解你。
还有电脑游戏——它的“闯关—奖励—再闯关”的机制让孩子变得对重复的行为极具耐心,也变得更愿意去探索和电子游戏一样具有完整性的故事世界。
最后,归根到底,一切都在于一个“度”字,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无论电视还是游戏,如果没有归属感、神秘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适当冲抵,都可能是危险的,而这些电子设备都可能让人毛骨悚然、与世隔绝甚至变成行尸走肉。
晚安故事为孩子们提供了他们极为需要的平衡,而除此之外,还帮助他们培养了其他技能。
故事有助于积累词汇
作为成人,我们完全不需要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去使用语言,他们靠自己就能学会。
但是我们有义务去帮助他们丰富词汇量,辨析多音多义词。这也是老师们在学校里做的主要工作之一,而通过阅读孩子们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同时,他们还从同伴的身上、兄弟姐妹的身上、电视上,当然还有为人父母的我们身上随时随地习得新的词汇。
借用伟大的音乐家斯蒂芬·桑德海姆的话来说就是:“孩子可能不会按你的旨意行事,但他们会聆听。”是的,他们的确会。
让我们的孩子接触新词语、拓展词汇量的最佳方式之一无疑是讲晚安故事。要知道,还有什么时候我们的小调皮鬼会像听故事那样无比专注地听你口中说出的话呢?
孩子通常会掌握两类词汇。一类是他(她)自己能够理解并运用的,即工作词汇。
孩子所拥有的这类词汇量往往极为有限,尤其对于那些年龄很小又非常害羞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孩子只会在他们非常确定理解某个词语意思的时候才会允许自己使用它。
另一类词汇则是指孩子能够理解其意思、但尚未将其变成日常交流用语的词汇。这类词汇比起工作词汇来数量要大得多。事实上,我保证你会诧异于这类词汇的庞大数量。你的孩子非常有可能能够理解非常、非常多的词语,尽管相比之下他(她)能够用来与你交流的少之又少。
孩子们在生活中日渐精于通过上下文来揣摩所见所闻。他们也许不能辨别所听到的每一个词,但基于对上下文和语境的理解,他们能够揣测出一个词的意思来。第一次听到陌生词语的时候他们会将它归档记下,等再次听到时,这个原本陌生的词语就变得更熟悉也更容易理解了。
举例来说,如果你在讲晚安故事时说了这么一句:“一轮明澈的圆月照亮了整个夜晚的天空,空气清新而静止了。”十有八九你的孩子可能还听不懂“明澈”和“静止”的意思,但我相信她会明白“月亮”和“天空”是什么,而且他(她)还有很大可能知道“静止”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因此他(她)能够大致理解这句话的基本意思。而后,他(她)会将“明澈”和“清新”这两个词收录进自己强大的记忆库中,等再次听到它们的时候,他(她)将对这两个词有更好的理解。很快,甚至比你预期得还要快得多,你的孩子就能够将这些词语转化成他(她)的工作词汇自如使用了。
另外——这一点至关重要——你的孩子会感激你没有迁就他(她),而是使用成人的语言并用对待大孩子的方式平等地对待他(她)。他(她)会因为这点而更爱你,而你们彼此间因此而更加亲密的关系将产生许许多多你所意想不到的好处。
讲故事有助于帮助孩子入睡
你工作很辛苦,工作压力也一天比一天大。每天回到家,你还得面对和你一样疲惫不堪、牢骚满腹的爱人。然后你还得为家人准备一顿晚餐。更糟的是,好不容易挨到睡觉的时间,你的捣蛋鬼老是不肯上床。还有比这更让人叫苦不迭、心力交瘁的事吗?
别灰心,这其实恰恰正是一个可以将就寝时间转化为一天中最美好时光的机会!你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孩子连蹦带跳地跑到盥洗室刷牙、洗脸、上厕所,然后迫不及待地回到床上。而你所需要做的仅仅是保证会给他(她)讲一个晚安故事。
诚然,讲晚安故事也是件很花精力的事,你做不到每天都讲,所以一定不要许诺你做不到的事。(而且,你肯定不想讲故事的时候你的孩子没被哄睡着,而你自己却先打起呼噜吧!)但是,在讲故事这件事上所要付出的精力要远远少于你和孩子磨破嘴皮子劝他上床睡觉可能花费的力气。晚安故事有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可以令你和孩子的睡前时光变得截然不同,充满爱与欢喜。
故事有助于打造无与伦比的教育时刻
你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些你的孩子全身心认真倾听你讲话时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美妙时刻! 可能他(她)会在去学校的路上冷不丁地冒出一个问题。
“当人变老了,时间会过得更快吗?”我儿子有次这样问我。这是一个多了不起的问题啊! 而在我细细思索娓娓道来的时候,我儿子一直在我身边,静静地聆听。哇哦!
也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你的女儿来到你的办公室,敞开心扉主动和你分享一些妙不可言的事。她也许会说:“我今天在学校哭了。”
“你哭了?为什么呀?”
然后她会告诉你她在午休时做的一个梦,尽管这个梦没大坏处,却足以令人泪眼婆娑。
这些神奇的时刻是无法勉力为之的。就像无论何时我想要对我的宝贝儿子迈克尔灌输一些父辈的智慧经验时,他都会捂上耳朵不耐烦地嘟囔着:“哇啦哇啦哇啦哇啦。”然后我就会收到一堆沉重的叹气,比如“天哪,我宁肯看电视也不要听你唠叨”,或者“你什么时候停止碎碎念,什么时候再叫我吧”。
我想你明白我上面说的种种经历。
唯独在我给迈克尔讲晚安故事的时候,他会仔细聆听,间或问一些简短的问题,也总是被我的笑话逗得咯咯直乐,或对我那些匠心独运的故事啧啧称奇。
往往正是那个所有家长都期盼他们的孩子会问的问题,生发出了具有教育价值的时刻。这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
举个例子,你在《非常非常伤心的鬼拉尔夫》这则故事中会读到我塑造的一个角色——玛德琳—— 一个被我形容为“与众不同”的学校女生。她顶着一头蓬松的头发,衣服上到处都是洗不掉的污渍,眼睛亮得过分:她是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后来在探险中成了查克的搭档。如果用医学术语来说,玛德琳很可能就是一个“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尽管我在故事里并未这样提及。但我确实有提到学校里有许多孩子都会嘲笑她,或干脆对她视而不见,当她是隐形人。
当听到这里时,迈克尔便问我:“爸爸,这是为什么呢?”这正好使我可以长篇大论给他讲解人类那些起源于种族、宗教、民族和社会经济地位差异而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不平等事实。我给他分享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告诉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在那个我出生长大的明尼苏达小镇上,我也曾和小伙伴们嘲笑过农夫家的孩子。最后,我引用(更确切地说,是转述)了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们应当以品格优劣来评价一个人,而不是其他。”
迈克尔听进去了。
而这无价的时刻恰恰是讲故事这种艺术形式的最大回报。
但我得给你一个善意的提醒:别太刻意。别让你的晚安故事充满说教。尽管孩子可能还不能准确地用言语表达他们的感受,但他们能够觉察到自己被“谆谆教诲”了,而他们并不喜欢这种方式。你最不希望出现的状况是你的孩子喃喃自语道:“哦不,又是一个高高在上、自命清高的说教故事! 听得人都快睡着了。”晚安故事的99.5%都应当是娱乐。如果这中间有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时刻出现了,你一定要不顾一切地抓住它,否则,千万别煞费苦心地刻意营造。
解决孩子对听故事的需求
孩子们喜欢晚安故事的理由有很多:晚安故事非常有趣;它能让自己从他们忙碌不已、心不在焉的父母身上得到温柔的、美妙的关注;它是催眠的极佳方式;在讲故事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神奇的味道,整个卧室都变得不一样了!
但除此之外最最根本的理由在于:孩子们会出于直觉地想要获得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听故事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一旦孩子开始对故事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变得“如饥似渴”。他身处的那个暗黑的房间也转变为一个原始地带,而重要的工作——对,这个词很贴切——在这里得以完成。
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需要获得指导。婴儿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感知到他们真真正正在自己的身边,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那么,为什么不给他们讲个晚安故事呢?他们兴许还不能理解你说的任何一个词,但他们能够感觉到你的陪伴,并因此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正如前文所述,学步儿需要发展语言技能,当然,他们也仍然需要父母的陪伴。
一个年龄在4~8岁之间的孩子会开始理解他(她)和父母是分开的、独立的个体。他(她)开始明白性别和种族的差异,开始意识到阶级的存在。他(她)感知到这个世界很广很大,从自己的家、学校、附近的公园延伸出去还有好多地方。他(她)甚至能够理解有时候坏事情会发生,虽然世界上有许多美好与爱,但同样有罪恶、贫穷、不健全的家庭、暴力、战争和绝症的存在。生活并不总是令人愉悦的。
但是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仍然欠缺能够进行理性分析的认知工具,此时的他们如置身知识的汪洋,既惊喜又茫然。
这正是晚安故事发挥作用的地方。年幼的孩子们几乎立刻就能识别出故事里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个主动爬上豆茎的愚蠢而善良的杰克;那个独自走出阴森树林的安静却勇敢的小红帽;还有《非常非常伤心的鬼拉尔夫》中那个被迫在鬼屋探险的害羞的查克。英雄们总是能凭借智慧与勇气战胜一个又一个困境,而这一过程却又无比激动人心!
晚安故事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孩子们展示了生活的意义,并提供了一个用以应对这个美好而令人困惑的世界的工具。故事令孩子产生漫无边际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是个孩子,听听下面这个故事:那些笨笨的英雄很困惑,很迷茫——就像你一样;他们很无助——就像你一样;他们也很害怕——就像你一样。
但是,他们向恐怖妥协了吗? 他们犹豫了吗? 他们喋喋不休、战战兢兢了吗?不,他们没有。他们勇往直前、无畏无惧。他们发现自己充满了无上的勇气和智慧——就像你一样。这才是真正的你:虽然困惑却专心致志,尽管害怕却也无所畏惧。
你能够战胜妖魔鬼怪般的困难,你拥有许多爱你的人们——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学校老师和教堂牧师,等等。我们都会在你身边,指引你,保护你。你可以依靠我们。
这,便是晚安故事在黑夜里所能传递的讯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比它更能传递给孩子这种讯息。
一言以蔽之,当你给孩子讲晚安故事的时候,你就是在给予孩子一个他(她)无比渴求的珍贵的礼物。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