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第二章

在学校里发生的事

——与人相处,学习判断与决策力

学校是孩子正式步入社会前的一个试炼,也是孩子走出父母怀抱、独立处理社会关系的开始。学校里有作为权威的师长和整日相处的同学,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其他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体会每件事情的深层逻辑,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为什么一定要和妈妈分开?

——正面迎向情绪挫折

刚刚上小学的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后,总会出现胆怯和焦虑,此时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哭闹总是束手无策。其实此时我们需要训练与孩子“作对”的能力和勇气,忍住心中的不舍,按捺住中途放弃的想法,陪着孩子度过情绪焦虑期。一旦拨云见日,孩子过了自己那关,未来就豁然开朗了。

“我看到你,就想跟你回家”

我真的是一个很爱跟孩子“作对”的妈妈。

妹妹小一开学后,学校发下义工意愿调查表,我填了“故事妈妈”这项,没多久便开始每周五到孩子班上说故事。原本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妹妹更适应学校的生活,毕竟她可是全校新生开学时,唯一哭着要妈妈的孩子啊。

开学一个星期后情况稳定了许多。不料,第二个星期五我到班上说晨间故事时,妹妹整整一个小时都无法坐在位子上,而是从背后紧紧抱着我,从头到尾红着眼睛。等我结束故事准备离开时,她更是在教室外面放声大哭。

老师也觉得莫名其妙,一般来说,孩子看到自己妈妈都会更加安心,妹妹的反应她也是第一次碰见。

安抚几分钟后,妹妹勉强进了教室。老师说她后来上课一切正常。

接妹妹放学时,我开口聊起这件事。

“今天早上你怎么了啊?”

“妈妈,你可不可以不要当义工妈妈?又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其他人的妈妈也没有这样啊!你不要来好不好?”妹妹马上提出要求。

“你要不要先说说为什么,我再考虑。”

我没有马上回绝,但是她的反应的确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我看到你就会想哭啊,就会想要跟你回家啊!”

“为什么会想哭,是因为我故事说得太差,我长得太丑,还是跟幼儿园的时候一样,舍不得分开?”

我故意耍个宝,想协助她多说一点感觉,我知道这不太容易。

“就是……你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啊!我感觉很奇怪,就想跟你黏在一起,但是我们又必须要分开,所以就哭了。”妹妹终于说出关键句。

我哭笑不得,“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不过我大概知道那种感觉了。

当晚,我挣扎许久,想了很多,最后做了决定。

没关系,我们一起来面对和解决

睡前说完故事后,我特地把妹妹抱在怀里告诉她,我决定继续当讲故事的义工妈妈。

“为什么你还要去?这样我会哭啊!”妹妹听完很失望。

“因为这是妈妈很想做的事情,我很喜欢说故事给小朋友听,所以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就像你也不会随便放弃想做的事情一样。不过,我也很在乎你的感觉,所以我们来想想怎么样你才不会哭。”

“不要啦,我一定会哭的啦!”妹妹果然马上又哽咽起来。

“你要开始把妈妈当作练习的对象,因为未来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为了你而改变。当情况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克服那种感觉呢?不过你当场想哭就哭,尽量哭都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找出应对方法。”

说这些话时,我把妹妹抱得更紧,希望肢体语言能替我传达支持的讯息,毕竟我希望妹妹能面对并处理这个问题。

我们一起想了几个方法,比如讲故事的时候,妹妹站在我旁边当小帮手;结束时,在教室外抱一会儿再离开;准备说的故事不要是家里说过的,这样她在现场就可以转移注意力。

对了,我还得取个绰号,因为她听到“妈妈”这个关键词就会想哭,所以我请同学们叫我“奶茶阿姨”。

最重要的是我不断强调,结束时她想哭就哭,我绝对会抱着她,等她哭完才离开,绝对不生气,也不催她。

几种方法一起“治疗”,一个学期下来,妹妹有了显著的进步。

从黏在我身后不肯露脸,到真正成为走来走去的小帮手;从教室外哭五分钟,到抱三秒钟就可以进教室;现在有人不小心叫我“某某妈妈”,她也不会有什么情绪反应了。

至于故事嘛,现在都是她精挑细选先听过之后,才会推荐给同学哦!

你为什么想哭呢?

另一件事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天早上送妹妹上学,在校门口挥别后,我会目送她的背影转进走廊才离开。

不料,有天她突然回头看到我还在校门口,竟转身冲向我哭了起来。我感到困惑不已,都半个学期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隔天情况也差不多,回头看到我还在,她挥手要我快点离开,接着又开始哽咽哭泣。

好吧,看来不是星期一综合征的关系,我们需要再聊一聊。

“妈妈,你为什么要站在校门口看我?你可不可以马上离开啊?”我都还没开口,放学一接到妹妹,她就立刻发问,应该是我们母女很有默契吧。

“拜托,我从开学到现在都是这样,为什么突然又不能站在校门口了?”

“因为我回头看到你就会想哭啊!你赶快离开就好了。”妹妹回答。

“你很奇怪耶,我要什么时候离开是我的自由,我想看你安全转进走廊再走啊!你想哭是你的问题,自己不要回头看不就好了。什么事都想着先改变别人,到底这是谁的问题啊?你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你想哭才对吧!”我一串连珠炮地回应她。

妹妹一时语塞没说话,从那天起,她就没有回过头。

一直到学期快结束时,突然有天她回头看我,微笑着跟我再说一次拜拜,我知道她没事了。

“作对”,陪孩子度过情绪焦虑期

答应孩子转换情境是最简单的办法,而要跟孩子“作对”并不容易。除了要忍住自己不舍的心情,更要按捺住中途放弃的情绪,陪着孩子度过情绪焦虑期。然而,一旦拨云见日,孩子过了自己那关,内在控制情绪的“功力”便会更上一层楼。

以往谈到“挫折”这回事,我们大部分都把焦点放在求学考试、求职升迁上,直到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情杀事件,才让我们开始注意到,人际关系、情感上的挫败,才是最隐晦不显、难以深入处理的心灵创伤。

也许有人认为孩子还小,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受伤。就自然事实来看,这些情境并非我刻意制造,而是因为孩子本身的个性和想法,才会出现的挫折。我们应该正视这些事件的处理方式,而不是刻意忽略或绕过,让孩子逃避问题,再安慰自己“以后长大再处理”。

每个年纪都有要做的功课和练习,一旦时机过了,也许就没有学习效果了。

挫折可能引起负面连锁反应,但也能因为正面引导挫折经验,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脆弱的方面,从而变成进步的力量。这些小小的“成功经验”,在未来遇到更大挫折或困难时,就是孩子给自己的信心基础。这些基础不是爸妈给的空泛鼓励,而是具体的回忆和经历。

与孩子“作对”,并非只有作对,还必须让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协助孩子想出解决办法,并给孩子时间用自己的步调克服困难。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这是我想给孩子上的一堂课,只是这堂课难以言喻,自己转过一次,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思考的延伸

●每次感到挫折、难过的时候,孩子最常说的话有哪些?最常使用的发泄方式是什么?发泄完后,对情绪或事情有正向的帮助吗?

●我们有没有示范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还是我们的处理方式其实也跟孩子差不多?

●和孩子聊一聊,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们开心起来?什么讯息可以让他们更有信心?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希望我们怎么协助?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