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人格教育第一,知识教育第二

从古至今,无数的圣贤哲士们都在探究和思索:人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人的生命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于物质的追求包括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享受生活的安全与便利,以及知识与经验的日臻完善;对于精神的追求是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以达到内心的充实和喜悦。在世界上的万般物种之中,只有人类面临着这种特殊的挑战--怎样使精神主宰物质,按照良知指引的方向生活。

正是由于人类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追求,所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也同时凝聚了这两方面的成就。人类的精神追求带来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在此领域人们求索生命的意义、善恶的标准、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求解决内心冲突和人际冲突的最佳途径,借以达到内心的充实与宁静;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则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了解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自然界的法则,从而使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增加、日臻完善。这两方面成就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两个相对应的层面:对应于人类物质需求层面的是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慧与才能,着力于满足人精神层面的需求的是帮助人们体现其精神价值、获得人格与心智的成熟。

一方面人们需要通过知识、技能和运动的教导和训练,增强体质,增长智慧,发挥创造才能。另一方面,人格教育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教导和训练,使人达到内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让我们的孩子获得心智能量。

在教育的两个层面中,人格教育理应居于优先地位,这一点可以从心智与身体的关系来体现。人对于心智的追求在于精神上的满足,要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人的身体则不断寻求着物质上的满足,要过得舒适、安全和便利。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和群体中发挥作用,与他人愉快相处,并从人际交往中彼此受益,就必须要让心智的追求驾驭身体的欲望。换句话说,人类的心智与身体之间应当建立起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先后有序关系。当处于主体位置的心灵能够引导处于客体位置的身体时,人才能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眼前的物质欲望,努力满足他人或群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由此实现共同利益。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处于主导地位,就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私利、及时行乐和肆无忌惮的不道德行为,从而在社会和群体的人际关系中造成种种问题,最终也会使自己陷入孤立、痛苦、空虚和失望当中。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曾经这样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行,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因此,如果教育者只传授科技知识,只注重孩子的智育和体育,而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良知和人格,就会给孩子带来问题,也会殃及社会。

近年来,很多青少年因人格缺陷而造成的社会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其中不乏很多成绩优异、能力超群之人,比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事件,西安音乐大学学生药家鑫肇事逃逸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为什么这些众人眼中的好学生会犯下如此滔天罪行?为什么很多原本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屡屡发生问题?他们要么无法适应集体宿舍,要么不习惯公共餐厅就餐,要么就是搞不好同学关系……一些人在与别人竞争时不择手段,甚至会因为某种客观原因而选择退学,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竟然是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走上自杀或杀人的歧途……

研究证明,人格缺陷是很多心理疾病产生的诱因,这与不同体质引发不同疾病的道理是一样的。现代身心医学研究发现,人格缺陷也会诱导生理疾病。可以说,孩子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其身体的正常发育,还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人格不健全不仅不能使孩子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甚至会危害社会,成为少年犯。

中国人常说:“钱财乃身外之物”。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的父母为了追求这个身外之物而不辞辛苦。因为忙于工作,很多夫妻不得不把孩子扔给老人或者托管班;为了升职加薪,很多人即便每天都与孩子住在一起,却对他们不闻不问,甚至没有耐心、态度粗暴……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物质丰足,孩子也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人格难免会有所缺陷甚至发生扭曲。难道这就是我们疲于拼命所要追求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可孩子的教育问题却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即使我们花了很多钱为孩子报很多补习班或才艺班,但却始终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许我们可以靠花钱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或智力,但一个人的成功不止要有聪明才智,更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

所谓“健全人格”主要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关于健全人格的特征、标准问题,不同研究角度有着不同见解。阿尔伯特提出人格健康的六条标准为:

(1)力争自我的成长;

(2)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3)人生观的统一;

(4)有与别人建立和睦关系的能力;

(5)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6)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生命的爱。

健全人格的特点包括内部心理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独有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一种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体现着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尊严、价值和形象,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价值。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之初都有可能成长为“神童”。但是,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了智力因素之外的人格教育,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塑造孩子的人格,就会导致孩子存在各种人格缺陷,由“神童”变为“庸才”。

例如有些孩子出现自我中心、受挫能力差、任性、偏执、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人格教育的功能,便是帮助人们在精神与物质两方面都得到最大和最全面的成就。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比学知识考高分更为重要。使孩子具备健全的人格,就是身为父母的我们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