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从“超感性王国”到“灵与肉”的缠斗

歌手陈奕迅在他的代表作《爱情转移》中这样唱到:

徘徊过多少橱窗,住过多少旅馆

才会觉得分离也并不冤枉

感情是用来浏览,还是用来珍藏

好让日子天天都过得难忘

熬过了多久患难,湿了多少眼眶

才能知道伤感是爱的遗产

……

在某种程度上,这首歌的歌词可以理解为对于柏拉图基本观点的诠释:盛满了欲望与激情的感性之爱是完全不靠谱的,所以无论你和她(他)一起“徘徊过多少橱窗,住过多少旅馆”,你们最终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分离”和“伤感”。如果你想彻底终结“接近换来期望,期望带来失望的恶性循环”,就必须放弃对于他人那种充斥着占有欲的感性“浏览”,转而以理性认知的方式对于“爱情”的抽象理念加以“珍藏”,否则不管你“流浪几张双人床,换过几次信仰”,你永远都是“爱情代罪的羔羊。”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分析,是因为在柏拉图看来,由人的感性所把握的现象世界华而不实,尽管它们看上去光鲜亮丽。实际上,由概念组成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的摹本。肉体属于现象世界,灵魂则来自于理念世界。“灵魂和身体组合的整体成为有生物。”[1]人的肉体像监狱一样将高贵的灵魂关在里面,人类应该做的是利用身体来实现灵魂的目的,否则就容易堕落为罪犯。而“灵魂可比作是两批飞马和一个车夫的组合体。”[2]其中,车夫是作为灵魂本性的理性,意志和情欲分别象征两匹飞马。包括恋爱带给人的激情冲动在内,一切意志和情欲必须将指挥权牢牢的递交给理性手中,否则就会人仰马翻,我们必然会付出毫无意义的“爱的代价”。纵观柏拉图的主要著作,他总是将“多”样事物还原为“一”种概念,以至于他将整个感性世界都尽可能地还原为“超越感性的理念王国”(以下简称“超感性王国”),剩下诸如肉体等难以被还原的事物则被当作没多大意义的幻象甚至罪恶的深渊加以鄙视。“超感性世界”不仅是柏拉图主义对于“什么是世界?什么是人?”的唯一回答,也是近代西方所有英法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基地。这也正是被誉为“当代欧洲四大思想家”之一的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3]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形而上学试图把万物都追溯到‘一’。自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就明确表现为普遍统一的学说;理论针对的是作为万物的源泉和始基的‘一’。”[4] 或者像二十世纪欧陆哲学大师海德格尔[5]那样干脆地挑明:“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6]

可能有人会对此疑惑不解,柏拉图不是唯心主义的代名词吗?怎么能说他也是英法庸俗唯物主义的思想来源呢?读完下一章你就自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经历了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奴仆”[7]的漫长岁月之后,人与世界的本质问题又被哲学家们重新回想了起来。你肯定知道“我思故我在”吧。没错!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为了夯实科学研究的根基而采取了“普遍怀疑”的方法。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假设你自己的身体、你坐的椅子、你所在的房间,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存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

问题一:还剩下什么东西不能被怀疑为是不存在的?

回答:剩下“普遍怀疑”这件事情本身不能被怀疑,它的确存在,否则就与之前关于整个世界不存在的假设相矛盾。

问题二:什么是剩下的“普遍怀疑”本身?

回答:它是去除了一切具体内容的理性思维形式。

由于身体可以被怀疑,但抽象理性思维本身本身却不能被怀疑,因此就这样,笛卡尔得出了结论:“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8]人的普遍本质正是这种封闭的“心灵实体”(“我思”),“超感性王国”这个柏拉图的“1”也因此被笛卡尔进一步还原为“我思”这个“0”。接下来,由于“心灵实体”是完全封闭的,它之外的任何事物,无论是“我”的身体四肢、一碗热干面、一只羊驼,还是一张陈奕迅的新唱片,它们都不是“思”的主体,而是“思”的对象,并且占据一定空间(广延)。因此,外部世界的本质是与心灵实体截然不同的物质实体。这样一来,人与世界之间就变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关系:人的本质被理解为能够进行理性思维的心灵实体,而心灵之外的世界在本质上则被规定为具有广延却没有思维能力的物质实体。笛卡尔的说法乍一听似乎解答了“什么是世界?什么是人?”的问题。但是,仔细琢磨就会让我们颇为不爽,因为他的解答产生了两个严重的“后遗症”:

后遗症一:既然灵与肉泾渭分明,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用意识支配身体的呢?

后遗症二:既然心与物天壤之别,那么知识和道德的来源究竟是内在心灵,还是外在世界呢?

只有这两个“后遗症”得到根治,“什么是世界?什么是人?”才算有了答复。否则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思路就成了某个经典相声段子里所嘲讽的那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甲:“前些日子我特纠结。我女朋友不允许我再酗酒,否则就和我分手。可是,你知道我特喜欢喝,一天不喝就难受!”

已:“你女朋友也是为你好!”

甲:“这一点我当然懂!所以,后来我想开了,戒就戒了吧!于是,一狠心一咬牙一跺脚……我就把女朋友给戒了!现在我一点儿都不纠结了。”

为了治愈上述那两个“后遗症”,主体(灵)与客体(肉)的分裂必须得到缝合。从17世纪中叶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两大门派的欧洲哲学家们都为此费尽心机。正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朵是大名鼎鼎的“唯心主义”(亦称理性主义或者理想主义),其中包括斯宾诺莎、沃尔夫、莱布尼茨、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等哲学家。尽管他们之间在具体观点上大相径庭,但就思想的总体方向上是将“肉”缝合进“灵”里,即人与世界的本质被统一为超验的理性实体在历史中逐步展开自我的活动过程;人的身体与感性欲望只是理性精神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进而在理性思维的逻辑推演中寻求知识与道德的根据。

另一朵则是本书前文中所提到的“英法庸俗唯物主义”(亦称功利主义或经验主义),主要以霍布斯、洛克、爱尔维修、拉美特利等人为代表。他们各自的思想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倾向于把唯心主义直接倒过来,将“灵”缝合进“肉”里,即人与世界在本质上都被看作是物质实体的自然演化成果;人类身体比其他动物更为发达的大脑生理机能是精神文明的发源地,进而从人类的感性需求和感性经验中追溯道德与知识的来由。

英法庸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争论了两个世纪,虽然谁也不服谁,但正如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那样,在思想深度上,那些英法庸俗唯物主义者谁也无法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相提并论。遗憾的是,在以“SM”体系为蓝本的教科书里,唯心主义基本上被概括成了一个很傻很天真的观点——“精神决定物质”。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反衬出“SM”体系中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黑格尔也就因此变成了个别抗日神剧里那些举着“三八大盖”却被江湖高手用“仙鹤神针”洞穿身体的白痴鬼子。面对这种做法,我只能说:毫无原则的矮化对手,实际上是对于自己的侮辱。

[1]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页。

[2]同上,第285页。

[3]哈贝马斯:(1929——)当代著名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其主要代表作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行为理论》、《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

[4](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5]海德格尔(1889——1976):20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学术界思想最为深邃,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哲学家。其早年通过对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存在论改造,从而在欧陆学院派理论界决定性的终结了以“意识内在性”为主要特征的“主体形而上学”即“柏拉图——笛卡尔”传统。推动西方哲学的人学基础由本体论转向存在论,进而开启了语言哲学,存在主义诠释学,艺术现象学等当代西方哲学的全新路向。其后期思想庞杂多变,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针对语言与艺术的存在论阐释上,对于中国道家思想有所吸收。曾与中国学者萧师毅共同将《道德经》的部分内容翻译成德语。纵观海德格尔一生的写作风格,其在概念使用上仿佛其导师胡塞尔一般晦涩难懂,语言节奏上又如同其所推崇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那样优美如诗。主要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林中路》《形而上学导论》《在通往语言的途中》,手稿《从“本有”而来》等。

[6](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王柯平译,孙周兴选编),北京. 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44页。

[7]北京大学哲学系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0页。

[8]同上,第369页。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