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图书频道> 官场财经> 支付红利:小支付、大金融的互联网+时代> 第 3 章 第三方支付VS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支付撬动了谁的奶酪?
第2节 传统银行唯一出路—拥抱互联网

十几年前,国内主流的支付方式还是以现金流转、票据转让以及银行转账来实现,如今,依靠先进的通信技术和可靠的安全技术,以银行卡为载体的电子支付正大行其道。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影响下,支付产业也步入了改革的洪流。

支付产业的改革只是刚刚开始,传统银行的互联网思维明显不足,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业务开发还有很长的路。未来,银行系统应该加速互联网进程,实现进一步的数据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支付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众所周知,银行卡消费安全并且便捷,是主流的消费方式,而支票的功能就鲜有人知了。在很多人印象里,支票只是可以兑换现金。其实支票与银行卡是同时期的产物,但是两者发展却如此迥异。据公开数据,我国在2013年全年发生的个人支票交易总共880万笔,还不到银行卡的0.1%,总金额5760亿元,不到银行卡交易的2%。支票的没落,银行卡的普及,标志着我国支付产业进入了以银行卡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电子支付时代。

2002年,中国第一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横空出世。而银联的成立为银行卡支付产业铺就了康庄大道,小小的银行卡在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扶持和整个支付产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支付产业迅速发展,支付主题日益增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地位逐步上升,我国支付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支付市场里发展最快、发展潜力最强的一颗新星。

到2014年上半年,全国发行的银行卡总数已接近50亿,为2002年上半年的10倍。通过银行卡完成的交易总笔数271.46亿,涉及金额总数220.1万亿,分别占非现金支付方式的95%和25%。在银行卡交易的疯狂增长中,消费业务贡献最多,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为84.34亿、19.58万亿,是2002年的80倍和200倍,也是增长较快的业务。

日常生活中,银行卡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仅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银行卡消费金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7%,这个数字还可能继续增长。现金支付时代已成为历史,我国支付产业进入了银行卡支付时代。

◆轻装上阵拥抱互联网

我国支付产业迅速发展的十几年,同时也是互联网支付产业的黄金时代。据艾瑞咨询的公开数据,2013年我国互联网支付交易总额达到53729.8亿,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互联网支付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最新统计显示,仅2014年第二季度,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8406.6亿,同比增速64.1%。互联网支付产业的爆发,促使银行系统纷纷寻求银行卡在互联网的应用,不断推进平台电子化、业务数据化的脚步,相继推出网银、快捷支付等服务,为客户提供更简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尽管银行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做了大量工作,推出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相比于陆续冒头的互联网支付企业,银行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还有待深入。

银行与互联网支付企业对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有很大差异,比如对服务对象的定义,银行针对的是客户,而互联网企业在意所有的用户—通过为用户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将用户慢慢培养成客户。银行要保证自己的地位不被互联网企业取代,需得学习互联网企业的服务精神,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重视拓展互联网业务。具体来说,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努力:

1)实现银行业务运营的互联网化

我国支付产业已经跨越了现金票据支付时代,走入了银行卡电子支付时代。但是,相对于整个支付产业,银行在具体的经营上改革的步伐稍嫌小,很多业务流程还停留在纸质阶段。如果把这部分业务全部实现电子化,用户数据的联网将使银行接触到数量更大的互联网用户群,同时银行的运营成本也会降低。

2)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革现有业务

银行卡与互联网的结合给银行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针对现有的银行卡,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可信服务管理。在安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将多种卡片信息集中在手机或IC卡上,运用网络渠道实现用户审核与TSM发卡。一旦成功,不仅持卡人可以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体验,银行在卡片业务的运营成本也将得到大幅度削减。

传统银行的应对措施

3)进一步拥抱互联网,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网点优化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银行进行网点优化提供了更多可能。银行系统如果能完成联网,那么柜台业务无纸化办公就可以实现,另外服务网点可以更加精简,甚至可以实现网点布局与网点服务优化,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4)运用大数据开展征信等业务,对中小用户群体实现业务覆盖

央行推出的征信系统已为近6亿人和超过1300万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每个人每张卡的每一笔交易都收录其中,每一笔交易都关联着一系列数据,因而,作为征信系统的主要使用者,银行拥有数量庞大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着用卡人的很多信息,比如信用程度、消费习惯、支付能力等。银行如果能发掘到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就能将业务覆盖到更多的用户群体。

总而言之,银行应该加快互联网化进程,优化业务流程,借助对征信系统的深入研究,实现对广大中小用户群体的业务覆盖。银行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征信业务的开展,基于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完成对用户信用程度的审核,从而提供更精准的信贷服务。对征信体统的应用,银行可以往以下方向努力:

1)对接医疗、教育、养老大数据

通过对医疗、教育、养老等大数据的技术量化分析,培养对数据的正确认识,银行可以在这些重要的民生领域推广电子支付,简化支付流程,改善用户体验。依托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实施正确的决策和可预测的经营。

2)考虑联合共建电商大平台积累商务数据

银行可以考虑将各家现有的电商平台整合成一个大的电商平台,做到银行卡教育数据共享,商户和持卡消费者资源共享,从而使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再插入其中。这样,银行不只做到了业内数据共享,在电子商务市场,银行也拥有了一席之地。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