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编辑的养成

时间:2015-01-15 17:53 来源:《读者·原创版》 作者:吴小丽 点击:
文_吴小丽 2007年夏,我开始了一个编辑的职场生涯。 最初的日子困难重重。首先要约稿,但我几乎不认识一个作者,怎么办?每天下班后背几本杂志回家看,发现不错的作者就记在本子上,第二天上班了搜人家的博客—那时还没有微博。 刚开始一上去就说想约稿,跟

文_吴小丽

一个编辑的养成(2013/8)

2007年夏,我开始了一个编辑的职场生涯。

最初的日子困难重重。首先要约稿,但我几乎不认识一个作者,怎么办?每天下班后背几本杂志回家看,发现不错的作者就记在本子上,第二天上班了搜人家的博客—那时还没有微博。

刚开始一上去就说想约稿,跟人家要联系方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谁会轻易把联系方式给陌生人呢?后来反应过来,留言或发小纸条先说我是谁,再介绍杂志的情况,然后说看了哪几篇文章,觉得好,想约稿,再留下自己从Q Q号到企业信箱到M S N的所有联系方式,供对方选择。这样一来,情况好多了,慢慢有作者加进来。但由于是新手,对稿子把握不准,底气不足,每每和作者聊天,一句话要斟酌很久才敢点发送—怕说错了被人笑话,丢杂志的脸。

流程同样让我备受煎熬。我们实行责编制,轮到谁发稿,谁就负责一期所有的环节及编校。尽管有大家辅助,还是 压力很大。作为一个适应性奇差且慢热的人,我几乎用了一年才弄清楚,拖拉过,丢三落四过,和同事沟通不畅过,当然,最要命的还是出错。一期制作完,会要求责编签字,签了字印厂就开印,每当此时,我就有种豁出去的感觉。杂志上市的第一周,一听到办公室电话响就心惊肉跳,生怕是读者打电话来投诉的。错肯定还是犯过(详情省略),我至今记得一向好脾气的主编怒气冲冲推门而入的情景。这使我一度怀疑自己不适合当编辑,并暗自琢磨重新找工作的机会有多大。

还好,适应期最终还是过去了,一切都慢慢变好。我结识了不同的作者,他们又给我介绍了更新的作者。年龄相仿的一些成了好朋友,彼此间的感觉,夸张一点,就像网上说的:刚认识的时候还觉得斯斯文文的,等熟悉以后就不知道是从哪个精神病院放出来的了。前几天,和早已姐妹相称的林特特一起回忆当年,她调侃说,你不觉得你当时的严肃很搞笑吗?我回复,你不觉得你当时的端着很搞笑吗?各自在屏幕前大笑。不过,我还挺怀念那段虔诚的岁月。

和团队的协作也越来越顺利,大家对彼此的性格、做事方式越来越习惯和适应,理解和包容的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偶尔因为工作的事产生了分歧,或者时间紧、任务重,一时孩子气,掐上几句,等一期杂志最终完成,也就烟消云散了,照样凑在一起分享新闻、八卦和零食。除了忙到实在没空,大部分时间,办公室的气氛总是很欢腾。

一切都挺让人欣慰。不过,按照部门的安排,我的岗位要调整了,等发完这一期,就不再做编辑了。一想到今后不用再抓狂地想选题、赶流程、做校对、总是提前过下个月,心里就有些难过。不过,抱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信念,还是积极准备适应新的岗位。

为了早一些让见习的新同事锻炼约稿,我开始陆续和朋友们告别。我说我要退出编辑界了,大家纷纷表示不舍—很可能是为了安慰我。好在,不是换部门,更不是换地方,还是与这本杂志在一起。

2009年第9期,是它的5周年纪念,责编是我;2 0 1 3 年第8 期,它创刊1 0 0 期,责编又是我。我想说的是,我知道我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感谢它包容我成长。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月亮下的智者

    作者:萧龙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微博江湖

      蒋方舟采访韩寒:我一直都知道你是很有影响力的人,但真正被震撼到,还是你第一次发微...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