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外的蛮夷
时间:2010-08-07 00:51
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澹台卓尔
点击:次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那些反对英人入城的广州民众,就像我们今天不能指责“愤青”一样。他们的拳拳之心理应受到尊重,但是,光靠拳拳之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英国人用大炮完成了进入广州城的仪式。在风云际会之时,我们需要的是冷静而又理性地去寻
在今天的城市街头碰到外国人已是平常之事,特别是在大城市,若看不到外国人,反而让人觉得新鲜。至少在许多国人眼中,常住外国人口的数量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标准。然而,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中国,外国人入城却掀起了一场激烈而持久的风波。
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人绝对没有入城居住的权利,在广州经营贸易的外国商人的住所也不过是位于广州城外西南的商馆。“天朝”为什么拒绝外国人入城居住呢?理由很多,但从“天朝”自大的心态看,也很容易理解:低贱的蛮夷有什么资格居住在天朝的城市?
事情的变化始于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其第二款模糊地规定了英国人有入城居住的权利。尽管有争议,但上海、宁波等通商口岸还是很快满足了英国人入城的要求。不过,最早开放的广州却成为一座坚不可破的堡垒,英国人的入城计划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由于广州地区是鸦片战争的战场之一,广州的民众对英国人恨之入骨。所以,两广总督耆英请求英国人暂且忍耐,在他对民众予以安抚后,再安排英国人入城。权衡再三后,英国人决定接受耆英的意见,忍耐下去,暂缓入城。
这一忍耐就是一年半的时间。在英国人的一再敦促下,1846年1月13日,耆英签发文告,同意英国人入城。耆英显然低估了民众的仇恨情绪,文告一贴出,就有民众在街头贴出了与文告针锋相对的告示。这份告示威胁说,“此等蛮夷”入城之日,广州民众就会“先歼灭此丑类,再焚毁其巢穴”。显然,广州民众的情绪已被调动起来。不过让官员们意想不到的是,民众的矛头却指向了他们。在民众眼里,广州官员允许英国人入城无疑是一种卖国行为,是怯懦的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暴动。
1月15日,广州知府刘洵像往常一样鸣锣开道,威风凛凛地出巡。但迎接他的并不是民众们小心翼翼的避让,而是愤怒的拳头和石块。刘洵还算跑得快,他逃回了衙门。然而,更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民众追打到衙门,并一把火将衙门烧掉了。民众的举动无疑使事情起了变化,洪水般的民意让耆英不得不向民众保证:“绝不准许进城,余等在此居官一日,即一日不能出卖本城人民。”
既然有了官员的保证,暴动也渐渐平息了。毫无疑问,广州暴动也给了英国人很大的触动,所以,英国人又一次选择了暂缓入城。当然,这只是暂时的,不断恶化的“民夷关系”又让矛盾迅速尖锐起来。1846年10月17日,2名英国水手在广州近郊被广州民众群殴;1847年3月12日,又有6名英国人和1名美国人在佛山游玩时,受到民众石块的招待。英国人显然被激怒了,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指示道:“英国政府对英国臣民一落到中国暴民手里便受虐待而暴民却不受惩处,是不能容忍的。”作为惩罚,1847年4月1日,驻香港的英军突袭并占领了虎门。耆英吓坏了,为了让英军退兵,他向英国保证他会惩办凌辱英国人的凶手,并保证1849年4月6日以后,英国人可自由进入广州城。
此时的道光皇帝已看出耆英不堪重负,随后的一件事情,让他下定了在广东走马换将的决心。1847年12月5日,6名英国人在广东黄竹歧散步时,被村民杀死并碎尸。得到消息的耆英迅速将事情摆平:总共有6名村民被判处死刑,还有9名村民受到刑事处罚。英国方面对耆英的处理非常满意,但耆英的“媚夷”举动在“天朝”引起了争议,出于保护的目的,道光决定将力不从心的耆英调回北京任职。
随后,广东巡抚徐广缙升任两广总督,叶名琛成为新任广东巡抚。对于这两个人来说,耆英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对英国人承诺的两年时限已近,广州民情却没有丝毫改观,英国官员和平民不断受到民众的袭击,火山就快要爆发了。
徐广缙和英国人于1849年2月27日在虎门就入城问题举行了会谈,此时,距离4月6日最后的期限已非常近了。只是,会谈并没有任何结果,徐广缙不敢贸然同意英国人入城的要求,因为广州民众已得到期限将至的消息,广州街头又被民众贴满了告示:“该蛮夷一有举动,即在各地响起警钟,同心协力,一鼓作气,杀尽叛夷,寸草不留,不容蔓延!”
几年前暴动的一幕让徐广缙不寒而栗,坐在火山口的他已觉察到民情的汹涌,“民情未洽,众怒难犯”成为徐广缙拒绝英国人入城的最好理由。面对广州城里愤怒的民众,英国人又一次选择了暂不入城。4月6日,广州城门特别的安详,并没有出现英国人的身影。我们胜利了!民众把英国人不敢入城看做酣畅淋漓的大捷。广州城成了人们大肆庆功的欢乐海洋。
不仅是广州,北京的道光皇帝也被这种情绪感染。在鸦片战争中,他就渴望胜利,却始终未能如愿,如今他企盼的“胜利”终于来了,老泪纵横之余,道光还拖着已经垂死的身躯,给广东方面写下了表扬的上谕。对于广州民众,道光也表扬他们“深明大义,有勇知方”。可以说,皇帝的圣谕将广州的庆祝活动推向了高潮,徐广缙、叶名琛先后撰文,赞扬反入城胜利的伟大意义,并将功劳归于全体广州民众。民众也投桃报李地给衙门送上了镌刻有“众志成城”字样的匾额,表达了对“官民一气”的赞扬之情。
广州城的“欢庆嘉年华”让英国人很不舒服,在得知清朝政府也参与了庆祝活动后,英国人愤怒了,暴跳如雷的外交大臣巴麦尊抗议道:“现在他们似乎正在鼓励和激发广州人民对英国臣民的仇恨情绪,但是请他们不要自欺吧……英国政府深知,如果情势需要,英国军队可以把整个广州城毁得片瓦不留,使该城人民受到最大的惩罚。”
就这样,以1849年反入城斗争的胜利为标志,入城之争悬而未决,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诱因。当然,“天朝”并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知道英国人放弃了入城的权利,这就足够了,足够代表“天朝”的一次伟大胜利。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1858年1月,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令人遗憾的是,几年前反抗英国人入城的广州民众在此时并没有什么抵抗的举动。虽然,他们曾在几年前宣称,只要有一个蛮夷进城,他们就会“杀尽叛夷,寸草不留”;虽然,他们曾在几年前集体袭击过一些没有武器的英国人,然而当英法联军入城时,这种抵抗精神并没有表现出来,甚至,连象征性的举动都没有,几十万广州民众默认了5000名英法联军士兵入城的事实。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商人头目主动与英法联军取得联系,表示广州的民众团练可以与联军合作,以维持广州的秩序。可笑乎?可悲乎?
假如那时有互联网,会出现什么情景呢?最有可能的是,有关英国人被群殴、被杀死的帖子将成为点击率最高、回复最多的帖子,回帖的内容也不外乎是“英雄”、“佩服”、“致敬”、“干得漂亮”之类的词语。而反入城斗争的胜利,将会引爆全国各大论坛,群情激昂的网民将会把论坛变成他们的庆功场所。然而,这恰恰是反入城斗争最可悲的地方。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那些反对英人入城的广州民众,就像我们今天不能指责“愤青”一样。他们的拳拳之心理应受到尊重,但是,光靠拳拳之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英国人用大炮完成了进入广州城的仪式。在风云际会之时,我们需要的是冷静而又理性地去寻找前进的方向,而不是只凭一腔热血去逞匹夫之勇。一个国家需要“愤青”,没有“愤青”,这个国家就会失去血性;但是,一个国家如若充满了“愤青”,那这个国家就会永远迷失在前进的道路上。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