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橘子法则与诺贝尔奖
时间:2010-06-06 00:45
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阿九
点击:次
如果你买了一个光滑的大红苹果,兴奋地切开它,却惊讶地发现里面的果肉是一瓣一瓣的,毫无疑问,这是个披着苹果皮的橘子。 这个命题说明了什么呢? 苹果还是橘子的论调,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在他的畅销书《苹果橘子经济学》中率先提出的,他在
如果你买了一个光滑的大红苹果,兴奋地切开它,却惊讶地发现里面的果肉是一瓣一瓣的,毫无疑问,这是个披着苹果皮的橘子。
这个命题说明了什么呢?
苹果还是橘子的论调,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在他的畅销书《苹果橘子经济学》中率先提出的,他在书中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用经济学加以剖析,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
现在,我们就套用这个理论,来看看诺贝尔奖这个大苹果背后的橘子肉。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根据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先生的遗嘱,建立于1900年的私人基金会。诺贝尔在其遗嘱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即每年颁发6个奖项,每个奖项由不超过3人获得。
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就成为这些领域里的最高荣誉,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它是最早设立的世界范围的科学奖项,同时奖金如此之高,丰厚到获得诺贝尔奖是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奖金最初是3万美金,到2005年时就已经超过130万美金了,今年的文学奖获得者的奖金为140万美金左右,这对于一个科学家或者 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由于诺贝尔奖有这样光鲜亮丽的苹果皮的包裹,能从树上摘下一个,品尝那想象中鲜美多汁的果肉,就成为令许多人前赴后继的梦想。
由于诺贝尔奖的名头,我们在说明某一奖项是该领域的最高荣誉时,都要把它描述成该领域的诺贝尔奖。比如“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号称“中国少年儿童诺贝尔奖”,“贝聿铭普利茨克奖”被认为是建筑界可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一项大奖,凡此种种,巨大的光环背后,我们不由得想到一句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么说是有根据的。依照诺翁的遗嘱,诺贝尔奖应当是对前一年本领域的最大贡献人士的奖赏,因此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的贡献年度应当是对本年,最远上溯到前一年,事实上诺贝尔奖给出的认可基本上是推后许多年才发生的,比如2007年赫维茨在90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自己都颇感意外。诺贝尔先生设立奖项“是要奖励那些三四十岁、有才华但缺钱的研究人员,向他们提供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15年的工资,让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的初衷被大大地背离了。可以说有很多大师在这棵树下付出了一生的等待。
好吧,我们接受委员会对诺贝尔先生遗嘱里关于时间的修改,因为诺翁所希望奖励的是真正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士,委员会愿意用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考察获奖者,我们也不能认为就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委员会屡屡犯错也已经成为珠贝里洗不掉的沙砾。他们于1921年把该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获奖理由是他发现了光电效应。而科学家们认为,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远远无法和相对论相提并论。而诺贝尔奖历史上最让人不能接受的错误发生在1952年,这一年的医学奖授予了瓦克斯曼,但是早在2年前,美国法院已作出判决,夏芝是瓦克斯曼的全面合作者,他们共同发现了链霉素,美国报刊还进行过详细报道。这显然是违法的颁奖,然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居然对此一无所知。
诺贝尔奖还有很多陈腐的规则,比如死去的人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个条件加上评选时长的超级滞后,要获得这个奖项还必须长寿。诺贝尔奖获得者往往都是高龄老人,比如2003年金茨堡以87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理由是他在1950年与郎道一起提出超导体的金兹堡·郎道理论,而此时郎道已经去世35年。朗道在1962年就获得了这个奖项,比他早了41年。而据说那是因为朗道出了车祸,诺贝尔奖委员会马上决定把这个奖项颁发给他,因为若朗道没有获奖将是诺贝尔奖的耻辱。
事实上,诺贝尔奖的类似事件已经不少。在首次颁奖之前32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排列规律。可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始终没有授予他任何荣誉。1905年他获得提名,但是未能获奖,1906年他又以一票之差与诺贝尔奖无缘。1907年,他告别人世,给诺贝尔奖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这个只有11人组成的机构,他们的评选方式、调查内容包括落选理由都是严格保密的,他们听不进任何质疑。可以说107年来,尽管非议不断,疏漏百出,但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依然保持着欧式的古板。
在巨大的光环之下,没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只要果皮光滑,哪管内核变味。
于是,在诺贝尔奖这棵长得越来越让人不欣赏的苹果树上,又多了几个分杈——官方榜单之外,又有了搞笑诺贝尔和中国版山寨诺贝尔。
当诺贝尔奖自身都不能成为最权威的年终盘点,人们自然在嬉笑怒骂中关注起那些分杈,并且寻找新的乐趣。历届诺贝尔奖天马行空一般的评选,结果往往让人惊讶。
因此在国外有大量的彩民为诺贝尔奖最终花落谁家而进行博彩,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将严肃的评选变成了自我的狂欢。
最后,我想说的是列维特的这本书在中国出版的时候,又被翻译成《魔鬼经济学》,副标题是“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这位特立独行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克拉克奖章”获得者,他拒绝成为政府智囊团的成员,并且刻意与主流的经济学学者保持距离。尽管如此,他依然被认为是当今美国最负盛名的青年经济学家。毫无疑问,他是未来有能力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士之一,但是我觉得,对于列维特来说,即使古板的诺贝尔奖连个提名都吝于给他,他也会耸耸肩膀说,那个不像苹果也不像橘子的家伙,Whocares!
毕竟有真材实料是最重要的,得奖是锦上添花,不得奖只是一笑而过。
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希望的是诺贝尔奖名副其实,得奖者实至名归,看颁奖的人心悦诚服。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