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一定要开车
时间:2010-08-09 00:54
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小玲
点击:次
记得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中国不适合发展私人汽车。当你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几乎每辆能坐5人以上的车都只坐一个人时,你就可以感受到那种浪费的程度了!统计资料显示,美国人口只占全球总人口的3%,却消耗了全球几乎一半的资源!我时常在想,等什么时候中国私家车的比例
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领域消耗的石油,超过了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40%,预计这一比例在2020年可能达到60%以上。能源短缺已成事实,石油资源尤其短缺的中国,正在全球石油资源面临枯竭之际,加速争当石油消费超级大国……如今,中国剩余原油可采储量只占全球的2%左右,约为24亿吨,按目前年产原油1.8亿吨来估算,中国将在十几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历史正在轮回,中国很快就要回到“贫油时代”……
我的办公室在位于多伦多King大道路口的丰业银行大厦的34层,这片儿是加拿大的金融中心,加拿大四大银行的总部大楼各占一个街口。在这里,每家银行总部大楼门口都停了上百辆自行车,很多家住附近的白领都是骑单车上班的,包括我们公司的CTO。我呢,因为家在附近,一直步行上班。许多国内的亲戚得知我在北美十七八年了仍然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感到十分诧异。其实,我不养车的原因非常简单。
20世纪90年代初,拥有私家车还是一个遥远的梦。那时,我踏上异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在北美,养汽车是很便宜的,一般每个月花五六百美元就可以养一辆诸如宝马、奔驰之类的豪华汽车,以我的收入,养一辆车毫不费力。可是,有一天,在纽约的公共汽车上,我看到绿色和平组织的一张大幅海报:“Ridingbike,savingtheearth!”(请骑单车,拯救地球!)我一愣,骑自行车和拯救地球有什么关系?后来,我渐渐了解到空气污染对地球造成的伤害,而60%以上的空气污染是和汽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自从我看到那幅海报后,凡是一小时以上的路程我就坐地铁或公车,一小时以内的就骑自行车,半小时以内便步行。在多伦多时,我住在皇后公园,离我上班的地方只需步行半小时,其他的生活设施大都在1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于是双腿成了我在多伦多的主要“交通工具”。只有在周末或假期时,我才会租一辆车,开到郊外散散心。走路是最好的运动,最好的健身方法。有的人在健身房里使劲运动,却开着车去仅隔几条街的地方购物,这实在让人想不通。
无论是在纽约还是在多伦多,都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怪圈”——我周围90%的中国同学养车,而我周围80%左右的白人同事却不养车。我最早发现的不买车的“有钱的老外”是我老板。一次我和他出差去波士顿,他告诉我要租一辆车。我很奇怪,他应该是有车的,便问:“为什么不开自己的车去?”他说:“我没有车。”我想,他每年至少赚30万美元,为什么不买车呢?他看出了我的心思。“为什么一定要买车呢?”他反问我。从注意到老板不买车开始,我渐渐发现“真正”的纽约人绝大多数都不买车。而90%以上的新移民一旦有了能力,即使住在纽约市内,也一定要买车,哪怕每周只开一两次,这恐怕是心态问题吧。
有的时候,人会分不清手段和目的。开车原是一种手段,特别是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地方,可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开车却变成了目的。我有个朋友从美国搬到多伦多。一周后,他找到一套很满意的公寓,但他发现那栋楼里没有停车位。他问我:“住在这儿我怎么开车呢?”我说:“住在这儿,你不需要开车啊。”他问:“在北美怎么能不开车呢?”为了能开车,我的朋友住到了郊外,宁愿每天在路上花两个小时到市中心上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跃成为汽车生产大国,多项预测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将达到1500万至2000万辆,很可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然而,随着能源大变局的到来,就历史的观点看,燃用石油制品的汽车,无论多么美轮美奂,都只能算是“尾巴工业”或“夕阳工业”了。没有成为传统型汽车生产大国的中国,应该赶上世界最新潮流,在汽车行业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替代燃料、电力驱动、燃料电池,而不是高举“拿来主义”旗帜,赶在“石油时代的黄昏”,拜倒在罂粟花般的香车的魅力之下。
随着GDP的连续大幅增长,国内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汽车在大多数人眼中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显然无法克制对汽车的强烈向往。从发迹了的田舍翁到白领精英,谁也抵挡不住这种令人心醉神迷的力量。
作为对照,在西方发达国家,汽车无疑是主要交通工具,但那种将骑自行车或乘坐公车看成是降低自己身份的观念早已过时。在某种意义上,良好的自行车或公车基础设施是民主政治的反映:它表明一个骑自行车或坐公车上班的公民与另一个坐在豪华轿车里的公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是交通所体现的平等。
当今的巴黎人,非常希望将巴黎变成一个充满“自行车骑士”的城市,像从前的上海和北京一样,大街上,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城市景象被普遍认为是文明、人文气息浓厚的象征。然而,如今的巴黎仍然是19世纪的街道,却承载着21世纪的交通工具。凶猛的汽车以及更加不守规矩的摩托车在各条车道之间横冲直撞。巴黎人决心进行自救!听说他们最近正夜以继日地改建道路,并在全城修建了上千个自行车出租站,欲将巴黎变成一座“自行车之城”。巴黎人把这个雄心勃勃的环保交通计划命名为“自行自由”,目的是将巴黎人从无休止的汽车噪音和废气中解放出来。
再来看看纽约的曼哈顿。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95%以上的居民没有小汽车,都乘坐公交车。在曼哈顿的150万居民中,有30万人拥有自行车,街道不专为骑自行车的人设非机动车道,原则上骑车人与开车人共享道路,并允许在城区工作而离家较远的公民携带自行车乘坐地铁。
……
我曾在国内的报纸上读过一篇文章,说“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个‘中产阶级’正在形成,‘美国梦’也可以在中国实现了!而‘中产阶级’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和美国的中产阶级一样,拥有一套住房一辆车”。中国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可“拥有一套住房一辆车”就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吗?据我所知,在美国,是否属于中产阶级,首先看你的年收入。按2003年的标准,个人年收入在4万到6万美元,或家庭年收入在5万到7万美元之间属中产阶级。除了收入稳定、拥有一定的财富外,中产阶级群体还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自由的意志和普遍的社会关怀。中产阶级之所以成为社会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并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口袋里的钱财,还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资本与社会关怀”。至于是否拥有房子或车子,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取决于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并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是中产阶级的标准。在美国,好些人有房有车,可他们的财政状况可能已处在破产的边缘。
……
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领域消耗的石油,超过了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40%,预计这一比例在2020年可能达到60%以上。能源短缺已成事实,石油资源尤其短缺的中国,正在全球石油资源面临枯竭之际,加速争当石油消费超级大国。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原油的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如今,中国剩余原油可采储量只占全球的2%左右,约为24亿吨,按目前年产原油1.8亿吨来估算,中国将在
十几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历史正在轮回,中国很快就要回到“贫油时代”。
记得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中国不适合发展私人汽车。当你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几乎每辆能坐5人以上的车都只坐一个人时,你就可以感受到那种浪费的程度了!统计资料显示,美国人口只占全球总人口的3%,却消耗了全球几乎一半的资源!我时常在想,等什么时候中国私家车的比例和美国一样时,这个地球的寿命大概就快终结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