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红缨珠帽花冠帕,身穿蜡染贯首衣,腰着百褶裙。 每逢节庆,生活在贵州黔东南州的革家人总是打开箱子,拿出压箱底的传统服装和银饰,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三五成群地赶往歌舞场。届时,身着色彩斑斓传统服装的人们,或快步行走在山间小路上,或翩翩起舞在芦笙场,人们尽情地唱歌跳舞,展示服饰,其中妇女的传统服饰最为耀眼,成为吸引眼球的焦点之一。由于家姑娘的传统服饰工艺复杂,文化价值高,有关部门正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革家人传统服装的制作大致经过种棉、捻线、纺织、浸染、裁剪、缝制等多种工序,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主妇,除了懂得春耕秋收的农事外,还需要掌握织布、刺绣、挑花、绘图、点蜡等多种传统手工技艺。这些基本功的训练要从幼年开始,母亲和村中要好的姐妹是女孩们学习技艺的启蒙老师。在手工生活时代,能否掌握手工技艺和缝制出精美的传统民族服饰,也成为人们评判妇女们是否聪明贤惠的重要标准之一。
革家妇女的传统服饰由挑花蜡染百褶裙子、裙子围腰、挑花蜡染长衫、后羿铠甲、上衣围裙、织带绑腿等组成。每逢节庆,盛装出行的妇女要穿一件衣领、袖筒、袖口和前襟上用红色丝线绣上各种几何图案、蓝底白花的蜡染上衣,外加一件夹层的贯首披肩。从后面望去,红白相间有T形和横条图案的披肩,平直坚挺,遮盖着前后左右和两肩,似古代武士的铠甲,走起路来英姿飒爽,加上围腰和缠裹小腿的红色绑带,又如出征疆场的巾帼女将。这样的款式和色彩搭配,增加了服饰的素净大方,又不失热烈气氛。
整套盛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精美华丽的铠甲式夹层贯首披肩和姑娘的帽子,其款式和饰物都十分讲究。姑娘们头戴象征太阳的串珠红缨帽,帽中央有一小孔,插入一根利箭般的银质簪子,意为箭已射中太阳。传说他们是古代射日英雄后羿的子孙,这样的服饰打扮是为了纪念和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
依山而建的家村落,掩映在夏天绿油油的稻田和密林绿荫的环抱之中,穿红戴绿的妇女在屋檐下、院子里忙着,她们或捻线织布,或挑花刺绣,或绘图点蜡。青山、吊脚楼和妇女们艳丽的服饰,组成了家村寨的美丽风景。
传统百褶裙的制作完全靠手工,要完成一套挑花蜡染百褶裙需要经过捻线、纺织、绘图、点蜡、浸染、漂洗、打褶、定型等十几道工序。每到秋天,妇女就开始精心挑选刚摘来的棉花,挑去其中的杂物,弹松,再用木制手摇纺车把棉花捻成线,然后开始织布,织布可用腰织机或脚踏织机。用腰织机织布时,要把经线的一头固定在木桩上,一头拴在腰间,手拿纬线不断穿梭在经线间。随着经纬线的不断穿梭推移,一匹匹漂亮的土布也随之完成。织出土布后,就在上面绘制图案,图案的内容多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山水、花草、植物、动物、劳动场景等为主。有些为了增加美感而设计成圆形、椭圆形和菱形图案。这些看似简单的有限符号,经过妇女们加工组织后,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感。
经缝制浸染后,百褶裙的制作工艺就进入最后一道工序——给平直的裙子做褶。常用的方法是用手工棉线迂回针把蜡染布裙子扎成同样大小的褶,再把裙子绑在竹筒上,用高温蒸汽定型。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温定型,松开竹筒上的裙子,一条有上百条均匀褶纹的“百褶裙”也就做好了。传统百褶裙一般为3节,每节上都有表示不同内容的花纹和图案。
革家人的传统服饰用料除蜡染布外,还有大量的挑花刺绣和编织品。小女孩一般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捻线、织布、刺绣等手工技艺,秋冬农闲季节是学习技艺的最佳时候。
在文化消费品趋于多样化的今天,革家人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与成品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北京、上海等地大专院校从事服装设计制作的专业人士,都专程来到这里考察采风,吸收传统民间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进行创作。相信这古老的服饰制作工艺会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