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记得老人们说过一个歌谣:“山东、山西不见面,隔着直隶一条线。”人们都注意到,河南与河北相连,湖南与湖北相连,广东与广西相连。但山东与山西却独独隔着河北的南部那么“一条线”——清代河北称直隶省。 在山东境内,胶东有“三好”:“黄县的房,栖霞的粮,登州府的好姑娘。”这既是旧时的景象,也是今日的景象。那里不光黄县的房好,栖霞的粮好,各县也差不多都好,姑娘同样好。几乎年年都有全国各地的艺术团体,到蓬、黄、掖一带选演员,漂亮姑娘不知被选走了多少。平度还有个自己的“三好”:“门村的饽饽,张格庄的酒,皮家营的姑娘家家有。”胶东各地的馒头都好,平度门村的尤好。还有:“黄县嘴子,掖县腿子。”这是说黄县人能说,掖县人能跑。胶东三面环海,气候好、土质好、农林牧副渔发展得好,这里也早有经商习惯。上个世纪60年代,我在掖县搞社教,我在的村庄,全体干部去县里开四级干部会,讨论时,一屋几堆,堆堆发言热烈,男女老少说话没一个发憷的。他们也能干。女青年的打扮虽像城市人,可干活十分有劲,拔麦子时左右开弓,两只手左一把右一把地往前赶,像拔小草似的。可我这个自诩的壮汉,猫着腰,两手拽一把,还累得两肋痛。 潍坊一带有个歌谣:“开了吴家漫,昌邑、潍县去一半;开了红崖口,昌邑、潍坊跟着走。”讲的是往年潍河常泛滥,在这两个地方鼓了口子,危害尤大。鲁北的歌谣是:“金德州,银平原,破禹城,烂陵县。”讲的是几个地方的不同。往年黄河经常泛滥,造成鲁北盐碱地多。德州靠运河,显得好些。有些县,如平原,种棉花,情况也好些。现在已不再是“破禹城,烂陵县”了。鲁西过去有个歌谣:“东平州,十种九不收;收一收,吃三秋。”这一带靠黄河,又曾是当年大野泽,也即“八百里水泊”梁山泊的残存水域,地势洼,往年冬季种麦抢在雨季之前收,有时能有个好收成,春夏作物常不保险,不保险也种,一旦收了,可以“吃三秋”。按旱、涝与不旱不涝各占三分之一计算,十年有三次收成,就可以过日子。泰安的歌谣是:“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三“美”都美在一个“水”上,水好,白菜长得好,豆腐做得好,好到“美”的地步。这个“美”字用得好。世间有不少美丽事物,与水有关。 我的家乡沂蒙山一带,这类歌谣我知道得更多。有一年,我访问民兵英雄金维三,他一连对我说了几个。“神山、磨山,土匪万千。”神山、磨山,在苍山,这一带往西北是费县的一片山,当年都是出土匪、藏土匪的地方。有名的刘黑七,家就是费县南部山中。“大店庄,柏兴王,不如岳家小梨行,不如管家小窑上。”这里讲的是富裕,以前莒南大店庄家是有名的大地主,柏兴王家定然也不赖;岳家可能指沂南的岳家河阳,那一带靠沂河,树木兴旺,梨行的收入很可观。管家不知在哪个县,沂南没有姓管的,讲的烧窑是说砖瓦窑这行业也很兴旺。这歌谣讲了农、林、副的关系,老人们就知道干农活不能光干一个“农”字。 又一年在故乡参观过程中,县委宣传部的王西杰,又一连给我讲了用同样手法描写事物的两个歌谣。“金圈里,银店子,不如河疃一半子。”圈里、店子、河疃都是村名,是自古以来的富裕地带。“金明生,银寨里,不如灰窝东门外里。”这三个地方都在仙姑山(旋崮山)附近,汶河在山下打了一个旋,出现了一些两面靠河和三面靠河的村庄,土地很肥。灰窝(今叫辉峨)东门外土地尤肥,比金明生、银寨里还肥。还有“长山庄的柿子、西四堡的梨,东柳沟的闺女不用提。”这里讲了三个“好”,长山庄的柿子好,西四堡的梨好,东柳沟的姑娘好。这些歌谣,可以让人了解一些地方的历史和现状,也品出一些别的学问。而它的手法也值得写诗的人学习、借鉴。它们虽然不在外地流传,但在咱们家门口,代代口耳相传,也说明它有不可轻视的艺术魅力。 【出处】齐鲁晚报 【摘自日期】2010年11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