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市冀村镇的东遥庄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姓韩的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后人,韩氏家族人才辈出,着名的有与狄青同朝为将的韩琦,清代时韩姓又出了韩克钧,当过道光皇帝的的老师,汾阳的四大翰林之一。 在村里,只要说起姓韩的,老人们总会先提起韩谟,说到韩谟,自然会说到文峪河东遥庄段护村堰。
韩谟为韩克钧的老爷爷,生于康熙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卒于雍正六年正月,曾任广东肇庆府知府,诰授朝议大夫、资政大夫。
文峪河为汾河的支流,古称文水,又名文谷水,浑谷水,《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发源于山西省交城县关帝山,在孝义市境内入汾河。流域地处汾河中游,太原盆地西南缘。流域总面积4034.57平方千米,涉及山西省9个县市。
传说,当年文峪河水势很大,流过文水、汾阳和平遥的交界,进入汾阳境内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流进演武镇辖区内的磁窑河,至汾阳与介休的交界处汇入汾河,另一支途经古贤庄、李家庄、九枝社、东遥庄、东陈家庄、罗城、贾家庄,最后流进潴城一带低洼处,形成了绵延几十里的文湖。
利用文峪河水灌溉,始于汉而兴于唐,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而东遥庄人修建护村堰利用文峪河水浇灌,却与这位韩谟大人有关,十三村闹水,就是韩谟给留下来的。
那是乾隆十九年,韩谟告老还乡途经省城太原,山西巡抚曾经是他的得意门生,亲自率领着手下官员在官道上迎接,并热情地安排他在驿馆住下,每日里陪同并好茶好饭招待,酒足饭饱后便踱步到驿馆的后花园里一同赏花散步,日子过得甚是惬意。
就这样住了半个多月,韩谟却绝口不提动身回汾阳的话,每日里喝酒赏花后便闭门谢客,他的门生有点纳闷。
那一天,酒宴设在后花园,借着酒劲,门生问:“这次回乡,恩师还有什么愿望没有完成?不妨趁此机会到处游玩一下?”
“这花园里的牡丹花真好看!”韩谟指着园中的牡丹说,根本就没有理会他的得意门生。
“是呵,这可是太原府里最好的牡丹花!”门生见恩师指花说花,也不好意思再往别的话题拉。
“这里的芍药也不错,还有这萱草花,旱涝无忧,可惜我家乡东遥庄不行呵!”韩谟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
“恩师,这好办,等您老回去时,我让人给你带些回去,想要什么品种的,只要这园里有,我一定会想办法给你送回去!”门生没有听出老师的弦外之音,赶忙笑着回答。
“这里到汾阳路途二百多里,多有不便啊!话又说回来了,就算我把这些花带回去了,可没有花匠,谁能给我侍候这些花草?”韩谟听了,还是摇摇头。
“原来,您老是担心没有人侍弄花草啊!这好办,我选几个花匠随你回去,只要您老高兴!”那门生以为恩师是怕归隐后心中烦闷,急忙拍着胸脯应诺。
“将这些花草带回去,再给我几个花匠,那是再好不过的事?可是我韩谟哪能只管自家的事?”韩谟的面容依然和蔼,但情绪却显然有点儿低落,之后便再没有言语。
两天后,韩谟起身要回汾阳,临别时,他的门生拉着他的手,一再问恩师到底有什么为难之事。
“老夫这次告老还乡,本来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可我听说,我的家乡东遥庄一带,给文峪河害苦了,遇上干旱田干地裂庄稼歉收,遇上水涝年份文峪河决口河水泛滥又河淹水漂的,民不聊生,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做为东遥庄人,我虽然算是衣锦还乡却不曾为家乡人做过一点实绩,我真的是没有脸面回去啊!”韩谟拈着胡须黯然地说。
“原来,恩师说的是文峪河的水患啊!圣上每年也给些赈灾银,但狼多肉少,到了下头也就不多了,学生这里也很头痛,但您老说的也都是实情,咱们共同想想办法,如何?”
那韩谟听了,见事情有了点眉目,心中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本来,我也不想为难你,可做为东遥庄人,我总想为家乡做一点事,也算是对得起我的家乡父老!可是,我又怕咱们师生都担上假公借私的骂名!”韩谟拉着门生的手说。
“本来,这治理文峪河的事,就是我们在位人的职责所在。只是这府库里官银也有限,先生回乡如能牵头理事,用您老的号召力组织乡民,事情就好办多了!”
“经费的事不用你为难,然则没有些硬头货我就没有底气,我只需要你的大力支持!你也知道的,文峪河治理千头成绪的,上头能给多少就多少!我负责协调,这比给老夫一些花呀人呀的强的多!”
“那说好了,协调的事交给我来办!”那门生望着恩师那白发苍苍的面容,眼泪止不住掉了来。
韩谟回到家乡后,首先知会了府县两级官员,主持成立了文峪河流域的“十三村水委会”,以村发动,抽调一批青壮劳力,沿着河道清淤筑堰,历时三年,一条几十里长的坝堰如苍龙一般隆起,施工期间,韩谟先生担任了第一届水委会主任,时常坐着抬杆巡视工地,这个官并不大,也很辛苦,但他当得心安理得。
据说,现在的大会头村原来并不叫大会头,而叫大回头。是韩谟老先生回乡后,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声望,首次在这个村主持召开了文峪河流域十三村联合会议,议定了修建十三村公堰管水用水的具体事宜。随后利用省府拔下的三千两赈灾银垫底,沿河十三个村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开挖了七支河,形成了最早的疏水体系,尤其是东遥庄,韩先生带头捐赠银两,自筹资金在村外修起了宽一丈高一丈五长两千米的防洪堤堰,堰外种植了近百亩芦苇,堰上种植了椴树、榆树、槐树、柳树,春天槐花飘香,夏天绿荫遮天,冬天芦花飞扬,还制定了严格的护堰公约,严禁村民到堰上割草放牧,更不准到树上攀枝折花。
关于这段历史,这一带人称“十三村闹水”,就是最初的管水机构,俗称“十三村水利”,办公地点一百年来一直设在大回头村,大会头村也由此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