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返城没工作。——不知是哪位同龄人,用短短20个字就概括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坎坷经历。回忆起我的青少年时期。仿佛是灰色的,吃不饱,肚子饿,没书看,精神饿。由于经济困难,我中学两年,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穿的是父亲的旧衣服,父亲高大,我尚未长成,穿他的旧衣相当于穿今天的风衣,往往长过膝盖。父亲的旧衣薄得像一张纸,自得也像一张纸.只有翻开衣领才可依稀辨别出当初是蓝色的。刚拿过来穿时似乎还是好的,才洗一次就破了。洗的时候本来没破,准备晾上晾衣杆时.提着两肩一抖,背上那一块“哗”的一声就裂开了一个大口子。父亲骂道:“我穿了五、六年都没有穿烂.你才穿一次就穿烂了?真是个败家子!” 没办法,只好求母亲缝补。母亲见实在太薄,就将父亲的两件旧衣缝补成互为表里的夹衣,表做里来里亦表,正为反时反亦正.表里皆可穿,正反两相宜。母亲的针脚疏密相间,关键处补得牢牢实实。春秋两季尚可,只是长了些,冬天就不协调了。里面的棉袄短,外面的旧衣长,长过棉袄的那一截空荡荡无所依,有点像现在都市少女的超短裙。但我的青少年时代女孩子没有穿裙子的,尤其没有超短裙。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都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现实,女生们觉得我的服饰很特别很类似舞台上跳民族团结舞时常用的道具——折扇的稠子花边。于是私下给我取了一个绰号:“扇子边”。后遇上批林批孔,同班一女生看见我穿旧衣的形象颇有点像身着阔袖长袍的孔子,于是又给我取名为“孔夫子”,她和另一女生交流她的新发现,她说:不看不像。另一个女生就说:越看越像。她们便一齐喊我:“孔夫子!”我大为不快,回敬道:“你们家孔叔叔!”她们笑得花枝乱颤.全班同学也笑得东倒西歪。 那时就盼望过夏天。现在人们常说,夏天是女人的季节。而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夏天是穷孩子的季节。到了夏天,我可以不再穿补得像和尚百衲衣一样的旧长衣.我和男生们都穿上了雪白的背心,一件背心八毛钱左右,这点钱即使家里不给,星期天我去做一天小工也有了。现在中小学生很少穿背心,即使穿也不允许光穿背心进课堂.我们那时没有这些讲究。虽然裤子还是补丁加补丁,但上身穿的可是新背心啊。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又说: “穷则思变。”这些教导为我们装饰背心指明了方向.也为街上有艺术细胞的小贩开辟了一条财路。有一个民间书画爱好者当街摆起了一个摊,专为青少年的白背心印上红色的字样:胸前为汉字,楷书、行书、隶书、行楷、行草、美术字,应有尽有:背后印上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一应俱全。且带有鲜明的时代、地方、行业特色。如: 时代版:把青春献给祖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学习解放军、兴无灭资。 行业版:保卫祖国(解放军)园丁、教工(教师)轻骑兵(宣传、文化系统)银鹰(银行职工)供销(供销社职工)航运(轮船公司职工) 最直接了当的是干脆印上单位:机械厂、钢铁厂、一小、二小、中学、机关民兵团…… 文字和数字往背心上一印,白色的背心立刻有了生命,有 了灵气,有了文化,有了色彩,穿背心的人仿佛也有了品位。印一件文化背心价格不菲.要人民币两大毛,差不多是背心价格的四分之一了。但是为了美.人们是不会吝啬这笔巨款的。 我的第一件白背心,选择了“把青春献给祖国”字样,那是很别致的美术字,分两行排列,给人一种阅读上的留白:把青春——(怎么样?)——献给祖国。上方空白处还有一对乒乓球拍.球拍中间还有一个乒乓球的图案。我在小学时就把《雷锋日记》读了多遍,最欣赏他的一段话: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美好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 胸前印上“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字样,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顿时油然而生。耳畔仿佛响起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这一代年青人,任重而道远!” 至于数字,当然是“9”号,老九杨子荣!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影片上演,孤胆英雄杨子荣立刻成为人们的偶像。杨子荣在威虎山被封为老九,座山雕有一句著名的台词: “老九不能走!”于是大伙不约而同喜欢上了“9”号。 就这样,印上红色文字和数字的文化背心.成了我青少年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了我记忆中青春的长河里翻起的少有的一朵鲜艳的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