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乾道八年的初春时节,夔洲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蟠龙山村,他被秀美的山色深深吸引,正欲下马观赏之时,忽听山顶鞭炮轰鸣,锣鼓喧天,人声沸腾,不知山上在做什么大喜事。 陆游快马加鞭,急匆匆赶上山顶,下马过问,方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祝新建的蟠龙桥落成,官民知道大诗人陆游光临,都拍手欢迎。 新建的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十分壮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更使这蟠龙桥气势不凡。在场官员想,若在桥头石壁上刻一幅对联,更会锦上添花,留传千古。立刻着人捧来文房四宝,请求陆游给蟠龙桥写一幅对联。 陆游没有推辞,举目四望,略思片刻,运腕挥毫,便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当场的官民无不拍手叫好。 陆游走后,庆祝的官民尚未散去,一姓肖的父女来到这新建的蟠龙桥观看,女儿肖英姑凝神看完陆游写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听到肖英姑如此说,都大为震惊,这山野村姑竟敢评论大诗人! 其实,这肖英姑,并不是真正的山野村姑,她出自书香门第,只因早年丧母,后来又家中不幸失火,烧毁了若大家业,父亲灰心丧气,才带着她进了蟠龙山,居住在三国时蜀中大将张汴隐居的蟠龙洞。山上峰峦层叠,古树繁茂,山花烂漫,百鸟鸣唱,犹如世外桃源。山顶还有一道瀑布,似一匹素绢从万仞之上飘流而出,悬挂于蟠龙山涧,飞流而下,声振山谷,日夜高歌。父女俩居住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里,白天种地打柴,晚上父亲挑灯教女,习文写诗。由于她天资聪颖,学习勤奋,长大成人后,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一不晓,无所不通,成为当地绝无仅有的才女,深得人们的敬佩。 谁知,英姑无意中的一句评论,很快传到了已经住到县城的陆游耳朵里,他听后大为惊奇,当晚反复思来想去,没有想出是那一个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闲来无事,独自一人来到离县城不远的蟠龙山,打听到了肖英姑的住处,便直奔蟠龙洞她的住所,连唤数声,无人回应。他沉吟片刻,信步走进洞中,环顾四面八方,未见人影。但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其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处,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落款署上他的姓名,然后回身走出洞门。 陆游刚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来了,看到墨汁未干的诗句,断定是陆游来过了,他们看着纸上文不成文、诗不是诗的文字,感觉大诗人是有意考他们能否破解其诗意,英姑仔细一想,拍手叫道,这是一首七言诗谜:“蟠龙返回为求贤,未见英姑意怅然,才女不知何处去,空留洞府在深山。”表明了陆游虚怀若谷,求贤心切,他们父女十分敬佩,为与这大诗人失之交臂,悔恨不已。 陆游回到县城住所,晚上又是一夜未来眠,仍然未想出那幅对联中,那一个弱了气魄的字。第二天早晨,又踏露来到蟠龙洞,英姑父女见眼前这位身着官服的人,肯定是陆游大人来了,上前施礼,请进洞中,敬坐献茶,稍事寒喧之后,陆游不耻下问,直言向英姑请教,问她对联中那一字不妥? 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该妄评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弃,光临寒舍,恕我斗胆直言,若有不当,还望大人多多指教! 接着,英姑侃侃说道,大人写的上联可以说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把一片红中的‘片’字,改成‘声’字,变成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上呼下应,有声有色。一片红受到片字所限,气魄不大,一声红可是蟠龙之红,也可是普天之红,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陆游听罢,如梦方醒,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一个一声红,他心悦诚服说,能者为师,今天你是我的一字师。说后,欣然走向蟠龙桥,将那对联下联中的片字改为了声字。 陆游听山野村姑之言,改写对联一字,很快传遍四面八方,一直流传今,凡到蟠龙洞游览的人,听了“陆游对联改字”的故事,无不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