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职业倦怠问题,好多人第一时间马上联想到教师。确实在网上私下一查,关于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的确是网上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确实感到自己没有职业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不少教师在倾诉苦水。收入低,精神压力大,工作量大,学生难以管教,社会地位低,生存没有起码的社会尊严等各种怨声载道的话差不多成了教师们的共同感受。所谓职业倦怠,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它与压力紧张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教师是一个高学历群体,多年的正规教育使他们对自己往往具有较高的期望值。现实的生存和工作环境让他们感到难以实现自己的内心期望值,一种巨大的挫折感和失败情绪弥漫在不少教师的心中。渴望成功,却苦于找不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正确路径,于是在苦闷和彷徨中,倦怠感便一步步形成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2、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3、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和与价值的倾向降低。各种调查资料表明,职业倦怠最易在助人的职业中发生,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方式,但又可能无法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美好,从而产生疲倦和衰竭。教师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而且教师的压力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教师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使其工作士气和激情受到损耗,并成为教师厌教,教育水平难以发挥到最佳,甚至逐步消退以致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最终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对教师身心的伤害。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现代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时,职业倦怠感就出现了。教师之所以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由于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教师长期积累的传统经验遭到贬值,权威标准答案不复存在,教师教学控制能力减弱,教师的权威感在降低,于是在重重压力下职业倦怠正向教师队伍袭来,而且范围和强度都呈现出增长趋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分为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简单地把职业倦怠视为教师个人问题,教师也不能简单地把职业倦怠归咎为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 从社会因素看,社会竞争加剧是教师心理压力增大最直接、最主要的诱因。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一直以来面临着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等工作压力,面临着量化考核、下岗失业等职业竞争的压力。尽管目前我国教师下岗失业制度还未真正开始,但这种危机感已在部份教师的心里埋下了阴影。这些难以排除的巨大压力很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同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往往用双重标准来衡量教师,教师工作得不到理解,处境尴尬。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是至善至美。社会和家长赋予教师无限的责任,却没有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利。所有这些导致了教师生活的环境很压抑。从组织因素看,学校的教学督导、绩效评价、教师培训等政策,以及学校文化、领导风格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组织结构行政化、管理缺乏人性化,不尽合理的量化考核往往使教师工作得不到公正评价,教师得不到管理者应有的鼓励与支持,工作负荷过重,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因素也给教师带来了过多的压力,个人和组织在工作量、薪金报酬、控制感、公平性、价值观等方面也极不匹配,这也很容易降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兴趣。从职业因素看,教师既要教学又要教研,脑力劳动具有复杂性,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教师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要求,难以满足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管理者过高的期望,在社会变革时期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会使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控制感。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为人师表又要亲切平等,与学生亦师亦友,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增加了工作胜任的难度,产生一种摇摆不定的心态,使教师很容易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无论教学还是教研,其成果都不能立竿见影,成果的延迟性也会降低教师的成就感。长期持续和过度地经受这种压力,必然会产生心理疲惫和情感衰竭,这种消极情绪疏导不善,就会导致职业倦怠。另外,教师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辅导;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要求达标,使教师疲惫不堪;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与授课数量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对教师职业高素质的要求和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煎熬。 从个人因素看,人格变量、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个人期望值等个体特质对职业倦怠有影响,人格坚韧度高的教师,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自尊水平高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低;性格比较脆弱的教师,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缺乏自信心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高。期望值高的教师,成就动机高的教师,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比较敏感的“感觉型”教师相对于比较冷静的“思考型”教师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感。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此外,农村学校还有一些特殊性,如优秀生源流失,留守儿童、少年多,问题学生多,工作、生活环境差等,这些也决定了农村比城镇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调查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在情绪上表现为情绪衰竭、心力交瘁、急躁易怒、对教学缺乏热情与活力;在个人行为上表现出情感疏离、组织疏离、对学生冷漠、教学方法呆板,有时甚至用带蔑视色彩称谓称呼学生;在工作上表现为遇事推诿、回避困难、对新任务惶恐、工作满意度低、教学兴趣丧失、教学效率低、缺乏成就感。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大都表现出厌教心理、厌生心理、个性心理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1.教学效果下降。教师的身心疲劳过度,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中降低,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低下,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出现失常现象,在工作上变的机械,工作效率低,工作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2、人际关系紧张。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实则是一种身心疲倦,压力增大后所产生的“危险信号”。教师心理疾病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有时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3、造成自我身心伤害。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造成教师心理障碍和疾病,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因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积极配合,共同努力。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讲,社会各界和家庭对教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值,要承认教师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并非圣贤。不要期望每位教师都成为名师、完人,也不要给教师承受太多的道德重负,不要给教师承担太多额外的责任,社会、家庭应该明确本应承担的责任,不要一味地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社会各界应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的工作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宽容,少一点指责。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应主动与教师沟通协调,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要一味指责教师家访不够,又对学生关心不够,要知道,家长面对的是一个子女,而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媒体起了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应该多正面报导教师的事迹,不要抓住教师的一点错误,大肆渲染,口诛笔伐,把它提高到师德、人格的角度来批判,从而使教师成为众矢之的,丧失了教师的人格尊严。唯有如此,教师的心态才会平和。其次,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讲,要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变评价机制,出台公平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对教师要多疏导、多关心、少批评。要寻求政府权力部门的支持,动用行政力量,来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要恳求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努力营造浓厚的尊师氛围,不断促进教师地位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尽量少制造“危机”气氛,给教师造成心理负担,让教师有一个轻松的心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是弱势群体,打不能还手,骂不能还口,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特别保护。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安全感,才会有归属感,才能发挥教师本应发挥的主人翁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而又不感到疲倦。再次,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还要靠教师本人。(1)教师要承认现实。教师职业是一个清苦的职业、奉献的职业,教师的收入地位同所付出相比,不是很如意,教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都能理解,这些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子改变。既然无法改变,就应该面对这个现实接受并适应它。人的心理通常是看那山比这山高,往往干一行,怨一行,各行都有其难处,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心理就会平衡些。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体验过程的快乐,化平淡为神奇,用心感悟教学生活。(2)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学会理性妥协。教师职业倦怠感表面上看是由于重复,而深层原因其实是焦虑和烦躁。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问题。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感和期望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世界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不如学会理性妥协。教学成绩不可能人人第一,民主选票不可能人人最多,先进、优秀不是人人有份。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就行,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的人得失。理性认识自我,对教师来说很重要(3)丰富生活,放松自己。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当教师承受压力身心疲惫的时候,可以把手头一些繁琐的事情搁一搁,看看书,听听音乐,或找亲朋好友倾诉,宣泄心中的烦闷,或外出郊游,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或与家人做做家务,逛逛街,散散步,尽情享受亲情之乐,同时要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等。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不要做生活的奴隶。这些都有利于教师调整心态,消除浮躁的情绪,丰富自己的心灵。 总之,教师职业倦怠应该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地防患于未然;同时要防治结合,对已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应该进行积极治疗,以尽快恢复教师的身心健康。无论哪种策略,都需要教师、学校、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积极配合,只有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合力,让教师有尊严地依法施教,快乐施教,幸福从教,教师怎能不快乐,焉能不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