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之旅(上)
时间:2010-07-18 23:15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尹乔申 点击:
次
公元2010年4月7日,是我硕士研究生复试的日子。这一天决定着我是否能够洗刷昔日的耻辱,决定着我是否能够发泻出胸中长达五年之久的郁闷之气,决定着我是否能够重新勇敢而坚定的站起,决定着我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扎实准备 为了这一天,我在从
公元2010年4月7日,是我硕士研究生复试的日子。这一天决定着我是否能够洗刷昔日的耻辱,决定着我是否能够发泻出胸中长达五年之久的郁闷之气,决定着我是否能够重新勇敢而坚定的站起,决定着我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扎实准备
为了这一天,我在从三月份到去参加复试之间的一个多月里,又一次地重新投入到紧张而激烈的复习之中。此次复习,总共有三大类:一是英语口语,二是英语听力,三是各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口语,我花了两整天的时间写了六个常考话题的文章,认真查找资料,反复进行修改,使其达到了既符合英语习惯又能准确地表达出我的能力的最终要求。然后,在一个多月里,我坚持每个早上都到11栋教学楼后面的英语角进行朗读和背诵,风雨不辍。伴随着院墙之外隆隆的火车的汽笛声,我的情绪变得更加激昂,志气也变得更加高远。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勤学苦练,自我介绍、科研计划、人生理念、家乡介绍、家庭介绍、学校介绍这六个最核心的问题,我背诵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而且我会根据实际的现场情况来进行灵活的运用,因此对于口语的部分,我信心十足。
对于听力,我以六级真题听力为主,辅以2002——2004这三年硕士研究生英语考试中的听力部分及交大两年的复试听力录音。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我都会拿出一到两个小时进行练习,我采取“三遍法”。第一遍,不看录音原文,完整地把试题做一遍;第二遍,看录音原文,对着试题把题做一遍;第三遍,不看录音原文,也不看试题,只是仔细地听录音,在大脑中捕捉信息,还原场景。通过这一个多月的训练,之前考六级的感觉也回来,而且更加相信听力部分也不会对我产生障碍了。
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笔试,首先我从交大和上理的考研大纲中找到指定的科目和参加书籍,然后制定详细的计划。
一、我重点将指定的《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三门课进行了理解,借助课本、笔记及参考书籍对其中的重点章节进行了理解和掌握,并通做了每门课中常见和常考的题型,做到了胸有成竹。
二、我对大学期间所学五十多门课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分为软件类、电子基础知识类、专业知识类,我以巨大的精力对它们整体作了一次复习,即对所有的知识进行了一个“串线工作”。软件类,我通读每门编程语言的精髓,弄清和搞懂编程语言的语法和句法,从C语言、VFP、汇编语言直到后面的VHDL、嵌入式编程语言,我一一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熟做大量的填空题、选择题、编程题。甚至对于不曾接触过的《编译原理》《软件工程》,我都进行了研读,因些软件方面,我已是十分精熟。
三、电子基础知识类,从《电路理论》开始,一直到后面的《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我以深厚的数学功底和所实的电路知识一一精熟掌握,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达到精通的地步,这些课程即我所谓的“理解做题型”课程。
四、专业知识类,从《计算机通信网》《光纤通信》一直到《移动通信》《现代交换与通信网》,这四门光网络方面的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都是概念和专有名词极多。因此,我通看了两遍,再一次熟记了各种英文缩写词,回复到了初学时的水平,而这些课程即我所谓的“理解记忆型”课程。
就是按照着这样三个部分的详细安排,我又回到了夙兴夜寐的生活之中,一个多月,日日如此,未尝有一日废离。正是通过这一个多月的扎实复习,我对复试有了清醒的认识,做到了知己知彼,余下的就是百战不殆了。此外,在此期间,我拿出时间准备好各种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各种材料和信息,以及最后的复试具体地点,然后就满怀信心地准备出发了。
二、实力展现
4月3日,在妈妈的陪同下,我搭乘D3012来到了上海。离七号还有三天时间,这三天我们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具体是到安图医院进行体检,到上海理工大学行走参观以及摸熟考场地点,到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研究生院去拿我的资料和档案,这三个部分一环扣着一环,它们也是此次复试的关键之处。
4月7日早上,我乘坐33路车来到了上理军工路校区。扑面而来的是一幢幢西式的历史建筑,通体都是红色,而红色中透着沉厚的历史韵味,让我不禁想到了沪江大学的过去、现在、将来。顺着公路上高架桥的笔直的方向,每隔一两百米远就是一个门。总共有一个正大门,两个侧门,每个门各具形态,古朴而不失现代,雅致而不失庄严,门前花团锦簇,绿草成茵。我沿着“湛恩大道”向着正大门方向走进去,笔直的大道通向一个广场,而广场的中央耸立着一尊高大的毛主席雕像,目光炯炯有神,向走向他的学子深情地挥舞着宽大的右手。
雕像后面转弯处即是“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行政大楼,在它周围有两座光电仪器馆,一个演讲厅,一栋新建好的图书馆,而此次笔试和面试的所在地就是这栋建成的图书馆。由于地址写的有点模糊,我找到这栋大楼颇费了一些工夫。图书馆共有七楼,从三楼以上全是考场,具体为:四楼是“电力与电子”,五楼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六楼是“精密仪器与技术”,七楼是“信号与信息处理”。于是,我来到了七楼,随便进入到第三个教室,然后就等待笔试。我和其他复试的同学全部来齐后,各自将各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放到桌上让老师进行审查。随后,副院长进来向我们说明了此次学术型和工程型各自的招生情况及详细的录取规则。这次,“信号与信息处理”学术型只招26人,而其中已经包括了3名保送生及9名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所以留给我们其他人的指标实际上只有14个,而此次来参加复试的共有59人,所以可见此次竞争有多么地激烈。
明白了这些事情,我的头脑变得更加清醒,而内心也变得更加自信。9:00点整,笔试开始,共两张试卷,一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一为《专业英语翻译》,时间共80分钟。我仔细地审视试题,“微机原理”只考了四个问答题,专业英语则考了一篇有关微处理器技术发展趋势的文章。这些内容对于我而言,真可谓是驾轻就熟,我认真仔细地答好题,然后检查了两遍,就交卷了。坐在凳子上,我回顾着这场笔试,感觉真是小试牛刀,对下午的面试更加是信心面倍了。
从考场出来后,我来到学生食堂吃了饭,然后到一个僻静之处把口语的内容温习了一遍,接着填好了两张“导师意向选择表”。下午一点钟,我准时来到了图书馆七楼,此时的五个教室分别地被赋予了各自的功能。从左到右五间教室,依次为“知识结构考核室”“英语听说能力考核室”“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考核室”“综合素质考核室”“材料审核室”。59个人,每个人都有一个编号,各自按照编号顺次进入五个教室,每个教室各自都有两名老师共同打分,最后交由“材料审核室”进行汇总。我是40号,至少要等三个小时才会轮到我。于是,我和其他一些排名比较后的同学在旁边一间小教室里一边聊天,一边等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既增进了了解也交流了感情,漫长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滑去。
该我进行面试了,我拿好所有的材料走进了第一个教室,将所有的证书和其他材料以及得复印件交给他们进行审查,然后端坐着等待提问。一名老师审阅材料,另一名进行提问。
问:“请问你对大学期间的知识结构有一个什么样的宏观把握?”
答:“我从大一开始,对各门课程都等同对待,我重视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并能摸索出各科的学习规律,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个人见解。我对所有课程的分类,主要分为“软件类,电子基础知识类,专业基础知识类”,同时在具体的学习中我又依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它们分为“理解做题型”,“理解记忆型”,“动手实践型”,是做题为主还是记忆为主全以所分类别为重。于是,我形成了自成独特的知识网络,门门课程都是优秀,且并不只满足于课本,常于图书馆中参阅书籍以开阔眼界。”
问:“在大学里,你都参加过哪些实践活动,做过哪些项目?”
答:“这四年,除了理论学习,我时刻注重各种实践的锻炼。这是‘课外实践证书’,上面记录着我在寒暑假参加过的一系列的兼职活动,有在超市实习,在邮局实习等等。这是‘电子爱好者协会会员’证书,它表明我从大二以来就参与了我系的电子爱好者活动,平时勤于动手,将理论用于实际,参加学校的‘科技学术节’,积累各种经验,具体分为做过模电、数电的一些小实验,89C51单片机系列的实际应用等。此外,我还在大一时认真做好每次的物理实验,培养出了务实的实验态度,练出了一手优秀实验报告的好手笔。”
问:“你英语四六级都通过了,像这个英语演讲比赛的获奖证书是怎么取得了?”
答:“我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于大二下学期通过了英语四级,于大三上学期通过英语六级。这个演讲比赛证书是我在大一上学期参加全系的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的,虽然不是什么十分重要的事情,但它还是能够如实地证明我的能力。”
问:“现在考查一下你的专业课基础知识,SDH是什么意思?”
答:“熟记各种专业知识的英文缩写词正是我的强项,SDH是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即同步数字体系,是现在一种光纤通信的最新标准。”
这些都是最核心的提问,同时在我回答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两位老师不时地点头赞许,对我的陈述表示由衷的欣赏。而我也在这场“知识结构”的考核中,把我自己的所思所想详细地叙述了出来,既表明了我自己的见解也证明了我自己的能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