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爱逛街,但超市和农贸市场除外,每当“八小时以外”或出差旅游,总要抽些时间到附近市场转转,心里才充实,且百转不厌,正如有人喜吸烟有人爱下棋,一来二去成了习惯,家里买菜购粮的事基本由我包了。
我以为,吃喝拉撒睡,吃是第一位的,因而超市或菜市要常去,去了只做四件事:
一是看:白花花的大米、黄澄澄的小米、绿滢滢的绿豆、圆鼓鼓的麦粒、鲜嫩嫩的肉食、水灵灵的蔬果……青红绿白,琳琅满目,先饱眼福,另加市场内人声嘈杂,讨价还价,运货的汽车、马车进进出出,忙忙碌碌,一派生机!
二是摸:看得心情愉悦时,伸手抓一把,能感觉白芝麻的滑爽,黑芝麻的干涩,玉米馇的尖硬……还可细辨粮食的成色,我喜欢粮食在掌心留下淡淡的印迹。
三是嗅:粮食芳香泥土来,那香米的淡香、莲子的清香、香菇干的浓香、马鲛咸鱼的梅香味,在鼻尖一嗅,心都醉。
四是购:货比三家后,免不了要与卖主讨价还价,砍下价,也是乐趣之一,但近来物价普遍上涨,不禁怅然叹息,所以,每一次进市场,物产的丰欠,物价的涨落,均一一在心,都是一次多味的心灵体验。
我的市场情结缘自农村生活。我虽生长在城里,但自小亲近粮食:我在南粤的稻田里拾过稻穗,以后在中原的邙岭上挥镰割麦,在塞外的脊土收过高粱,当知青时,更是和土地、庄稼朝夕相处,感受到农民耕种的艰辛和对丰收的企盼,“锄禾日当年,汗滴禾下土”,这首古诗家喻户晓,是说粮食来之不易。但土地是慷慨的,庄稼是秀美的,只要下足功夫,加上老天帮忙,土地和庄稼,丝毫都不吝啬,能构成世上最完美的一对组合,无私地奉献人类,那田间多重的色彩交织,就像浪漫派画师硕大的画作,奔放热烈,使农人的耕耘苦中有乐。
自古至今,最亲近粮食的莫过于农人,他们世代背朝苍天面朝土,“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从播种、灌溉、除草、施肥、收割、入仓,哪一样离得了他们?汗珠子落入土中化作养分,滋润着农作物的生长,延续着人类生存繁衍的需要。
亲近粮食的,有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一百五十多年前,他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在乡村一呆就是二十七年,上午到田间劳动,午后作画,亦农亦画,多年未变,最终完成了现实主义画作《拾穗者》,把法国乡村美丽的自然景色与农妇的辛酸劳动形成强烈的对比,寓意深远,震撼力强,被评论为“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
最亲近粮食的,还有众多从事农业科研的科技人员。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四十多年前启动“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研究,陆续培育出三系、两系籼型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也提前实现了平均亩产八百公斤的第二期目标。
迄今,杂交水稻在国内的年种植面积约二亿多亩,年增产稻粮二百亿公斤,其研究成果三十年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还被推广到国外。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历时二十三年完成了牧草和小麦的“远缘杂交”课题,培育出抗病、抗高温、抗旱性强的小偃六号优质小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三亿多亩,增产小麦一百五十亿斤。
“南袁北李”为粮食增收倾尽心血,献出青春年华,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以基本解决,是可亲可敬的“泥腿子”科学家。
亲近粮食需一生一世,直到现在,我仍爱听《丰收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每晚仍爱看央视七套的《每日农经》、《致富经》等反映农村种植、养殖业的节目,只要时间许可,几乎场场都看,我为农民兄弟农副产品的滞销而忧,更为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发家致富的路子而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