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的立春是正月初七,土峁村最年迈的长者老驼叔就把鞭春的日子定在这一天。 乡人历来把“立春”叫做“打春”,晚一辈或更年轻的就不知其故了,便一块去问老驼叔。老驼叔眯缝着他的风泪眼,极深长地说,哎,这可是有些年头了,咱这一带每年立春的日子要鞭打春牛,早就成了风俗。春牛是啥?是春天的大黄牛么?不完全是,春牛是立春后农活儿农事的总称,鞭打春牛,也叫鞭春,是督促牛、督促人,抓紧宝贵的春时,好好作务农活儿,春耕开犁,不敢怠慢。就这么个意思,这下明白了么。 年轻人点点头,知道一些大概,渴盼热闹的心情要远远大于寻根问底。他们听从了老驼叔的安排,乐颠颠到谷场上去绑扎草席去了。 春牛一般是用草席谷草和麦秸扎绑并且细细地绘制一下,成为一头牛的形状,扎绑春牛时都有师傅在场具体指导。后生家在师傅的吩咐下按要求细致地把一页页草席撑开来。支撑草席的木棍长短是要根据牛的体形和骨骼来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绑扎者是要懂一点解剖学的,大致轮廓绑好之后,便要用较松软且有韧性的谷草麦秸去填充骨骼之下的那一层“肌肉”,那是较厚重的一层,这一层扎得好了,春牛的外表才会充盈才会富有弹性。春牛的腹腔硕大空旷,精明手巧的乡人会用麦秸和谷草将腹腔一块块隔开,隔成一个个小小的空间,在这些大小不等的空间里,会装进去一些红红的枣,白白的花生,圆圆的核桃,扁扁的柿饼。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黄豆、绿豆、玉米、小麦、谷子,多少还有几颗红薯和山药蛋…… 土峁村的谷场上一派紧张绑扎的场面,充当师傅的是小学的张校长,张校长人心细、手巧,扎完后还要他在春牛外表绘制一番。徒弟们自然是村里一伙后生家,年轻人热情高,学得快,一边侍弄着麦秸杆子和谷草把子,还要把在老驼叔那里解不开的疑难让他们的老校长解决。 张老师——就有年轻人发问,你说这鞭春的风俗到底有多少个年头了? 张校长想一想,也弄不清具体有多少个年头,不过张校长还是有些学问的,他慢慢讲道: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大文学家孔尚任,对,也就是《桃花扇》的作者,就在康熙四十七年,在咱平阳府纂修《平阳府志》,看到咱这一带的鞭春红火,写过一首叫做《平阳竹枝词》的诗,描述过鞭春的情景,那是1708年,算来快300年了。 还能记起那诗么?有高中毕业生再进一步细询。 张校长就微微晃着头,轻吟起来: 阴医僧道驿巡仓,头踏排来十里长。 都插春花都上轿,官员扮就第三行。 …… 太守街前缚彩棚,春风春吏把衣更。 青旗引道滔滔去,人似东流水上萍。 催花羯鼓响沉沉,早吃汤圆喜不禁。 老懒能叫春打动,自知不是土牛心。 小伙子们自然不会听明白,张校长就极有耐心且乐滋滋地解释一翻,在冰冷的谷场上,如同回到他温暖的讲台上一样了…… 打春牛的队伍,从头排来为吹打乐队、锣鼓队,三教九流都跟随着哩,官员们排在第三行,还有阴阳先生、医生、和尚、道士、驿丞、巡官、仓官等,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形成十里长蛇阵,他们头插春花,坐着轿子,古时还把“打春牛”和“闹元宵”这样的传统春节文娱活动的内容融为一体,一块去庆贺呢…… 年轻人听罢,就感叹古时的鞭春活动会那么重视和热闹,当然也对自己村里的打春牛充满了好奇和盼望。 一头好硕大的春牛绑扎好了后,“春牛”的支撑面是身下的两根长长的木杠,春牛的身子是要牢牢固定在木杠上的,等到鞭春那天,好由四个小伙子分别从两头抬起来移动。扎好的春牛放置在谷场的北端,北端向阳,暖和,南端阴凉、寒冷,南端正矗立着高高的“雪山”哩。这一南一北,把个宽阔的谷场装扮得好不热闹。 同夜半浇雪山的活动正好相反,鞭春是在立春这一天的大上午进行的。 天虽冷,却无风,日光晴好。黄黄的日光照在洁白的谷场上,照在全村老少黄黄的却被喜色泡着的脸上。 打春牛的总指挥仍是村里最年长的老驼叔。老驼叔春节前后像换了一个人,往日拉风箱一样的咳嗽被节日的爆竹炸的淡化了,细长弯曲的老腰杆在一件旧军大衣里也伸展了许多。 威风锣鼓是从十时开敲的,激越的鼓声几乎把全村人都吸引到谷场上了,乡人一拨一拨地围了“春牛”看,看春牛懒洋洋爬卧的姿势,看春牛草席外表描绘的颜色,看春牛铜鼓一样圆滚滚的肚子,还有牛头上两只弯弯的结实的牛角。 少顷,锣鼓嘎然而止,谷场一片静谧,老驼叔颤颤地站立在春牛的腰腹上,向大伙作了一个简要的安排,也就是打春牛的先后顺序。老驼叔唾沫星子的最后一溅,鞭春序幕拉开了—— 先是鞭炮放响,由村里几个楞小伙子手提几串鞭炮,绕了谷场四周边跑边放,青烟缭绕,响声密集,噼噼啪啪的炮仗伴了第一缕春光把沉睡了一冬的田野唤醒了,苍蓝色烟雾渐渐收敛之后,徐徐的地气便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缓缓地蒸发开来。 接着是威风锣鼓的表演,锣鼓是最能渲染气氛的,何况乡人能把锣鼓敲打出许多花样,内容的花样和形式的花样,伴着花样的翻新,敲打者还要扮出许多动作和姿态,脸上还要变幻出不同的表情来。 喧天的锣鼓把鞭春引上了正题,威风队便在前头开道,四个小伙子抬了“春牛”紧跟其后,春牛尾巴后面,是五个手执皮鞭的彪形大汉,准备绕谷场三圈之后的奋力鞭打;接下来是老驼叔、张校长和村里的头头脑脑大小干部们,干部之后,是长长的黑压压的蛇样蠕动着的人群,人们就这样在一定的秩序之下要绕谷场走上十圈八圈的。第一圈儿,叫引牛出圈,第二、三圈儿,叫牵牛踏场,到了第四圈之后就叫鞭打春牛了。四圈儿五圈儿是由五个壮汉甩鞭挥打的,五圈儿以后呢,就是由乡民们自由举鞭了。 前三圈儿带有轻松的散步的样子,人们笑嘻嘻走着,听着锣鼓的敲打,看着高抬着的春牛,说着一些喜庆的话题。第三圈儿走罢,队伍停一下,执鞭的大汉一将皮鞭交给村里最有威望的老驼叔,让他开打第一鞭,老驼叔也不谦让,挺一挺腰杆,挥起久违的皮鞭,在空中炸一个响炮儿,啪——一下打在春牛屁股上了,人们随着鞭子的甩响也呼唤一阵;老驼叔打过将鞭子递给张校长,张校长也抡起鞭子狠甩了一鞭,乡人又一阵欢叫。张校长把鞭杆交给了他的学生,一位四十岁的男子,他在市里经营着一家企业,村子里的那眼深井,就是他出资给打的。当然,他也是土峁村人,这第三鞭,自然该他鞭打了。三位乡村的顶级人物,一位代表着传统农业,一位代表了文化教育,一位代表了现代企业,三个响鞭炸过,鞭打春牛的热闹才算真正开始。 人群的长蛇又开始朝前移动,排头阵的锣鼓队又开始新一轮更激烈更紧凑的敲打,抬着春牛的四个小伙子依然不紧不慢地移动着脚步,而“春牛”之后的五个彪形大汉则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各占一个适合自己甩鞭的位置,牛后和牛侧,将鞭杆在手里抡着、甩着,兜出一些些花样来,鞭绳倏忽间朝空里抽去,剑一样在空中劈开一道道缝隙,鞭梢蛇信子一样舔着生冷的空气,生发出一些冷嗖嗖的响动,便有力而飞快地朝“春牛”的屁股和腰身上割去、切去,刀子一般。“春牛”身上即刻泛出几道生硬的白印,片刻又显出被抽打的痕迹,随之又绒绒地泛毛、发虚……草席的草节和连带的白绳就雪片一样被抽向空中,又兜起来,像雪片一样纷纷飘着,飘成早春的一只只蝴蝶…… 彪形大汉们抽打带有表演的性质,虽说也在甩鞭猛击,但,鞭绳鞭稍落在“春牛”身上的尺度是带分寸感的,他们不能过早地打破“春牛”的皮肉和肚腹,他们要把鞭春活动的高潮一直留到最后的几圈儿上,好让第五圈以后自由鞭打时,让村里的老老少少、孩子妇女们,抽打出他们的“收获”来。 这时的队伍就不整齐了,排在后边的乡人会一下子涌到前面来,或在谷场四周围了观看,他们要真切地看看壮汉鞭打春牛的阵势。 打哟——,使劲打哎——,乡人欢叫着,给壮汉们鼓劲。乡人们此时是在互相鼓励着,意思是在这立春的大喜日子里,打去懒牛,换来春耕的勤恳耐劳的春牛,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打去头脑里懒惰的观念和懒惰的意识,把握早春,把握机遇,振作起来,趁着人生的春光勤奋地投身于生产和工作吧。 五大壮汉打完三、四圈后,就汗涔涔笑嘻嘻地把鞭杆交给身边围观的人群了,男女老幼们只要拎上鞭子,就有了自己抽打的方式和击打的力度。终于,“春牛”的肚腹被打开第一道裂口,接着第二道、第三道裂口出现了,红红的枣子,白白的花生和滚圆的核桃在乡人的一片又一片欢呼欢笑声中流了出来,掉了出来,老老少少去拾去抢,姑娘们拾上枣子会变得更加靓丽漂亮;小媳妇拾到花生会生下可心的儿女;老人拾到核桃会健康长寿;孩童拾到柿饼会学习进步;两口子拾到糖块会甜甜蜜蜜…… 更多的是五谷杂粮,从“春牛”的肚腹里流出的,是金子一样蹦蹦跳跳的黄豆和玉米,是金贵的麦粒和谷子,是憨憨厚厚的红薯和土豆……就是这些具有凡俗魅力的庄禾与薯类,才能激动乡人的心,才能激越这些像庄稼田禾一样可亲的乡人。 鞭春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鞭春之后,一个更忙碌更漫长的季节就铺展在乡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