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那天,上午机关组织去小练扫墓,下午去茶乡富溪调研,忙得很! 艳阳春日,车行在丰乐河上游沿河的马路上,那份惬意自不待言,机关宣传员小程随从摄录了茶事。沿205国道拐进富溪源,马路上摩托车穿梭,那是些忙于出售鲜叶的茶农。一打听:“每斤鲜叶,单价65-70元”。远山上,红衣绿裤的村姑,背着茶篓,像织在绿锻上的丝扣,给大山穿上了盛装,密密实实,丰盈滴翠。“上等毛峰茶,每斤大约有50000个嫩芽头”。驾车的小叶师傅是山里长大的司机,他对茶事了解甚多,回答也很干脆。带队调研的徽州区政协副主席老叶,多年关注茶事,总觉得黄山毛峰的初制是有些问题。他说,“这些年,太平猴魁为什么越来越受欢迎?” 过长坞,沿路上大大小小的茶厂都在畅门收购鲜叶,成堆摊放在生产车间里。电气化、机械化为茶叶初制减轻了劳动强度,但茶叶的品质从某种程度上也有了些降低。如何提高毛峰茶的初制品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了富溪乡。 据了解,富溪源有茶叶初制厂60余家,仅有一家名叫“片片香”的茶厂采用纯古法初制,即从采摘、杀青、搓揉、烘焙,整个工艺流程全部为手工制作。而且是小包装,订单销售。自今年3月24日开采至今,该厂每日收购鲜叶制作20余斤干茶,按每50克/ 120元包装上市,已销往合肥、上海、北京和杭州,初步统计,已实现产值13万余元。 走进富溪乡碣石村的黄山市片片香茶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一阵阵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但见三位制茶师傅,双手搅动着热锅里的鲜叶;两位汗流浃背的师傅不断地翻抖着正在卷缩的新茶,那新编的烘焙里渗出一丝丝毛竹的清香。 我们抓起一把新茶放在鼻子前一闻:嘿,茶叶不仅香味浓郁,还有丝丝缕缕的甘甜滋味。冲泡一杯,细叶嫩芽在茶杯里翻滚,不一会就沉入杯底,轻嘬一口,那个真叫绵甜醇香,再吸口香烟,顿觉神清气爽,真是赛过神仙哦! 据“片片香”创制人金涛说,“我于去年8月份成立了公司,申请注册了商标,今年茶季开始收茶制作,就受到业界好口碑”。邻舍有个老妪伸出大拇指夸道:“他家茶季开始,每日游人不绝,有照相的,也有买茶叶的!”富溪乡党委书记潘丽娟说:“3月28日,黄山毛峰开采节那日,他家初定4桌人吃饭,居然来了7桌人……”,听到这些,我们向金涛的父亲打听,这位碣石村的老村长颇为自豪:“我家儿子租了5幢老宅做茶,租了2000亩茶园作为基地,还请了茶叶制作师傅5人,正在恢复黄山毛峰——茶小姑的祖传秘制”。 望见他家仅有条桌那样大小的搓床和仅有脸盆那样大小的揉捻机,我们好生稀奇。说着说着,他们父子兵居然在搓床和揉捻机上给我们作出示范——这样做不会损伤茶叶的品质。鲜嫩的茶芽,在金涛的手中一分一合,像跳着舞蹈的孩童,他轻搓的动作又像村姑在浣衣;父子对推揉捻机更见几分亲和。原来他们是子承父业,父教子艺,正恢复着古法焙制毛峰茶——“茶小姑”。 经营这家茶厂的这位年轻人今年28岁,是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还是黄山市单车俱乐部的发烧友。别看他胖墩墩的,像个老实人,其实他的生意“鬼”得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古老技法与时尚潮流嫁接:全部订单,全部邮寄,面向都市“茶魁”销售,面向“精英”推广,走的是精品路线,高端营销。 说到“片片香”,他的父亲眉飞色舞:相传明末清初,富溪茶农金氏祖孙两人,经营着一家老字号,茶事精工,颇有声望。金氏有孙女,名“小姑”,在祖父看炉临时外出时,代为守炉,随手甩进了晨露野花,仿效祖父在锅中翻炒茶叶……,待祖父返回看见,正欲责骂,但闻锅中飘出阵阵奇香。取小些冲泡,味甘甜尤甚过往。祖父大喜,细细研究,形成工艺流程,作为家传秘笈留予后人。“小姑”成年后,沿袭祖业,精进技艺,创制了金氏手工茶。族人爱称之为“茶小姑”。后因茶事机械化、电气化,黄山毛峰品质有些所损伤。 今富溪乡碣石村回乡创业大学生金涛,易名“茶小姑”为片片香,办厂建基地,择山居为厂房,用松柴烧炉,毛竹焙烘干茶,小包装组合邮寄销售,还在岩寺城区设立窗口展示,藉驴友推广…… 这种微量加工,基地化采摘的小茶厂如何盘活租赁的闲置厂房?清明节后,大量的鲜叶加工是否有压力? 他的父亲回答说:“大路茶还是要靠机械加工!” “我们还要引导他家搞农家乐。”乡党委书记潘丽娟补充说:“盘活闲置农舍,推出茶事体验活动。” 原来如此,当下富溪乡的茶事与全域旅游已实现无缝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