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如果不是中秋节的提醒,我想,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夏天的意绪里吧。 白天里还是觉得很热,穿的也和夏天一样。和小宝经过冷饮批发部时,看到它的告示:最后一天,七折出售。于是批发了十支,算是给夏天的纪念。 在南方,秋天是需要提醒的,尤其是这三天假期,是秋情的一点一点的涌来,尤其是晚凉里,秋意渐生。 中秋回家乡,是每个游子的愿望,然更多的人在背井离乡的无奈里,我亦然。我也渐渐习惯在节日里饕餮在文学的盛宴里。今年的中秋,我深深感受一份友谊的温温可喜。昨日收到何先生寄来的正宗野生天目山笋干,他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三集《时节》曾播出过。我不擅食,多半在饮食上得过且过。而他是对中医养生是有研究的,且有不俗的文笔。他撰文百余篇发表在《新民晚报》,工作之余可以写出如此多的文字也可以看到他内心的追求,他积极达观的人生太多对我亦有启发,那几天文学营他来过我的宿舍一次,有了一个多小时的文学长谈,于是也建立友谊一种。他比我有更深的生命阅历,天目山是他当年插队的地方,与我,是一代人的距离。但因为文学,心可以走的很近。笋干我还没吃,我自己知道,即使吃了我也发不出“味道不要太好噢”的感叹。而我,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它们还不是笋干的年轻状态,甚至想看看它生长时的模样,想到天目山一睹它的茂林修竹下的清新模样。天目山就在杭州临安,虽然离沪很近,我却不曾去过,这两年连西湖也不再有那份怡情了。何先生登载在《新民晚报》的那篇《插队临安的天目笋干》我看了,朴实平易,很好。他虽然更多的是在介绍“舌尖上的美食”,而我也体会到一种岁月沉淀后滋生的厚重情怀,也感受到别一样的乡愁。民间说“黄山看山,九寨看水,天目看树”,而我,倒是有幸两次到过黄山看山,而九寨的水天目的树仍然是我想念的诗情。 鼻炎发作,于我多有困扰,加之左脚崴了,心境也大受影响,但我不能失了本心,诗心与诗境依然是我永远的追求,我亦坚持用诗心来度这个中秋。 每至中秋,我最想念的诗人是王维王摩诘。是因为他的静穆,他的诗画同心,他的一份佛意。年少时总要歌颂秋天的丰收和成熟,而如今品尝了太多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日子,多半也能以花开花落的心境面对四季的变迁。我也曾蓝小蚁那般发问:若将心事付流云,当发何根?应发何根?而今,我已经很少发问,虽然我的心境常常和她相仿佛:我是词中寂寞人,左手黄昏,右手黄昏,阑珊捻破种冰盆,开也无痕,谢也无痕。客观的说,我喜欢她的这首词的意境,有纳兰遗风。有着幽幽怨怨的无法排遣的寂寞,但我不愿沉浸。我更愿意用王摩诘来清洗自己的心,让自己尽可能出尘。行走红尘,看惯了太多的嚣张与跋扈,看惯了太多的冷漠与恣睢。我还是想在温热的心里保持冷眼看世界热血酬知己的情怀。当然无论冷眼还是热心,我不会如王绩那般“狂歌五柳前”,尽管叶嘉莹的恩师如此推崇王绩。我只喜欢他“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姿态。而我更取王维的精神姿态。忙忙碌碌茫茫然然的我太需要一种静回归自我。因为我越来越觉得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重要了。 此时我遴选了一些王维的句子,引导自己趋静,这也是我习静的一种方法。“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我喜欢闭上眼睛让它们氤氲出一幅幅画来,亦默默修持出一份静来。以抵挡那种“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当然,我不避世,我依然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境况。虽然那种悲伤地寂寞的情绪常常袭来,但我保持着惊醒。我知道海子不是死于贫穷,而是死于孤独。在伟大的首都他并没有事业与爱情,他依然想着他的故乡的亲情和田野美好。我曾经在诗集《如果不曾相见》的自序里已经表达过我的认知,一晃四年过去了,我还在悲伤与欢喜交织的岁月里活着,像余华的《活着》里的富贵一样的活着。活着其实是一种哲学,老人家张中行和杨绛的活着的姿态也是我极其欣赏的。活着,是幸福的,或许夹杂着太多的苦痛,还是用那句流行语说吧:且行且珍惜。 今日中秋,月亮还未升起,月饼和水果总要准备一些,仿佛是一种仪式。不回乡就和母亲通长长的电话,家长里短的说说,仿佛一个女儿模样。目前之中国,几亿人背井离乡,能够中秋回家团圆的毕竟还不多,虽然中秋是团圆日,但现实总有它的冰冷和残酷,唯有明月寄乡愁么?昨日听陈铎朗诵版的余光中的《乡愁》仍然深深的感动,每年中秋我也会特别去听任贤齐和杨千嬅合唱的《花好月园夜》,依然会心泪潸潸。从古而今,太多的游子的感怀都化作了诗句,也形成了我们伟大的传统,团圆,赏月,吃月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经典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这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无论你在哪里,吟一句乡就到了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念君千里光”,对于友情,这样的挚情总也会打动我们,而如今,天涯遥遥,多半在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感喟中,这苦痛,这离情,中秋之日,不说也罢。 说点吃的吧,从小不喜欢五仁月饼,据说市场上鲜见,那日新闻里倒是看到一些老人在寻找有青红丝的月饼,我想是一种怀旧吧。如今月饼品种琳琅,而我望而却步。必须承认,即使有人说我附庸风雅,我还是有“举杯邀明月”的情怀的,我喜欢中秋的晚上,几个小菜,几杯淡酒,不去感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也不去感伤更能消几番风雨。只默默对月,诉说自己的欢乐与哀愁。 少年时,中秋的意义还真的是吃,唯有那时母亲会多做几个菜,才能吃到一点肉,解解馋,而如今,人到中年,尝尽各种人生滋味,过中秋多半只剩下了仪式。 月是故乡明,这是天下共怀,我怀月,已经不仅仅怀中秋之月,更怀恋少时夏日之月夜,呼朋引伴,在月光下捕蝉,在麦地里奔跑,在月光下下水摘莲蓬,会故意说有蛇吓唬同伴,然后笑声大起,可以传出很远。会很晚才回家睡觉,母亲大多不管,但第二天常常日上三竿我们还不能起来,母亲常常会用笤帚把我们叫起来。 写到这,眉展,我愿意带着这份儿时的快乐与今晚的月亮相逢,尽管依然会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的感伤,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天上的月华一定映着你我的心,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需要太多的良辰美景,只把一杯酒,默默祝福同在月下人,天涯共此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