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七月底八月初,心底里就有一种隐隐的兴奋,因为书展就要来了。就像对一场盛大节日的期待。我并没有特别大的奢求,就是想能到书展一走,让书海包围自己,让心回到书香和美丽,请回几本好书,也用文字消消暑。 调整可能的时间,让一切安顿下来,也让心安静下来,然后才庄重的前往展览中心,一年又一年,渐渐习惯了那里的气息,就像我年少时的乡村赶集。虽然都是热闹的场景,带来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快乐。也渐渐学会默默地观看,很少再去凑签售的热闹,就像这次,我居然一次签售也没参加,更多的时间都在和书神遇。进了大厅就是梁晓声在签售,看上去人气惨淡,也许许多人和我一样,学会了甄别自己的需求。梁晓声和叶辛一样,都是名重一时的知青 ,虽然他们依然坚持在写,或许皆是黄河东流去了。且我不喜欢梁文里的焦灼气,仿佛愤青摸样,我不想让自己“心上焦虑”,许是自己年龄走到今天,更趋于安静,更喜欢那些静观自得的文字吧。但我依然远远地用镜头记下了那样的场景。 因为时间之宝贵,对书的选择就愈加重要,浩瀚的书海需要一颗敏锐的心和那些能和自己灵魂契合的书相逢。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曾影响过我的背井离乡,记得为了给学生讲授徐迟的《黄山记》,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带着《文化苦旅》去黄山,那山那云那松,当我第二次去的时候虽早已时过境迁,但我内心的一份感激依然。尽管许多人抨击他,但我依然觉得他的大散文观,他对文化史的普及是功德无量的。他这次又出版了新书《君子之道》,欣然买下,我们不仅仅是学会书里普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让自己有一颗会思索的灵魂。 书展之前,在书店遇到庆山(安妮宝贝)的新书《得未曾有》已有几次,没舍得买,留待今天,只为了一个内心的仪式,她从《告别薇安》的青春灰色,历经《莲花》的洗礼,途径《素年锦时》和《眠空》,看着她的文字一点点变得温暖,慢慢一条大河波浪宽,到了《古书之美》,更是一种朴素古典,而后才成全了从安妮宝贝到庆山吧,也才会有《得未曾有》澄净和安吧。图文皆和我心。亦愿一天我也能够有“大地一样的心,月亮一样的心,珍宝一样的心,湖一样的心,金刚一样的心,药一样的心。”此念菩提,阿弥陀佛。 我并没有高古之心,亦无习惯看竖排版的书,那本竖排的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可把我折磨坏了。我喜欢上了这本中华书局横排的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自从小宝开始学古筝和中软,我也对传统的艺术越来越亲近了,虽不能有琴瑟之能力,但愿常保琴瑟之心。这本书传递着古琴“和静清远”的品格,“古澹恬逸”的风格,是“丽亮柔”的音质,是“洁润圆竖溜”的运指…这样的美学体系于我就像王维的诗歌般让我咏怀杜牧的那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的遥远和呼唤。 《遇见一些人,流泪》,前年看过第一辑,很是喜欢,是一位叫韩梅梅的女士写的,以普通人的视角书写中外史上的许多行当的艺术名家,文字柔软流丽,所以买了这第二辑,装帧依然让人喜爱,几行字也流露了她写这本书的基调:爱情会崩溃,寂寞会唱歌,人生会告别,遇见20个人,遇见他们的脆弱和眼泪。是一种迟子建说的那种伤怀之美。是的,很多时候,seeing,weeping. 蒋勋是台着名画家美学家,他的文字也是一流,一点不弱于余光中张晓风他们。这几年也断断续续读他,总能读到一种亲切和美的感动。《此时众生》去年因为从图书馆借出过,且做了读书笔记,实在是好。今日又逢,实在是喜欢,决定把它请回家。此书附记里记述了他在下雪的季节去N城探望病中的母亲。“窗外的雪,富丽繁华,又朴素沉静的下着,远处街角也有一盏路灯,照着白白的雪景。”蒋勋以留白的方式写对母亲的记忆和怀念。这样的文字就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给我无以言说的感动。朴素深挚而美,甚至会让你无声的落泪。同时请回的还有他的《品味四讲》。 王鼎钧亦是台的大家,但我读他不多,这次买到他的《桃花流水杳然去》实在是喜欢这个名字和它的封面。我也希望我能读到别人评说的他的文字有五四精神的余韵。 岛屿事件让我们愤然,我希望那些无良的政客早日醒悟幡然。还一个可能的一衣带水的友好。这可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我们的确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应对挑战,勿忘国耻,尤其是甲午海战。虽然内心怨恨,但我们也知道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狭隘,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来让我们的文艺建设更好,这是荡开了一笔。回到文学层面,从《源氏物语》到川端,从吉本芭娜娜到青山七恵,还有那辞世不久的渡边,他们的文字里有一种物哀的情怀在流传。也是他们不能抹去的永远。这次买了吉本芭娜娜的《尽头的回忆》。因为受林文月那本《京都一年》的诱惑,我又买了奈良本辰也的《京都流年》。 曾经研读过《兰波传》,意犹未尽,这次看到法国 菲利普贝松写的长篇《脆弱的时光》是向大师兰波致敬之作,是写他生命最后的岁月,写平凡的妹妹对天才兄长的不懈救赎。越来越喜欢黑塞的作品,每次读他的文字都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总也能照亮内心的恐惧和黑暗角落。这本《乡愁》是黑塞的成名作,我还没有拜读,说是他的心灵自传,我相信它一样能拨动我心灵的弦。 最后想说的两个人是夏志清和木心。都是在西方奋斗而最终又在国内声名日隆的文学评论家和 。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让张爱玲和沈从文摆脱了意识形态回到了应该有的文学地位。他用英文写就,是李欧梵等十七位学者把它译成中文,从而产生了广泛了影响,特别值得珍藏。研究文学史非得有广阔的精神视野和大量翔实的资料才更可能的高屋建瓴。这个版本也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和上一次买到了复旦版的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史》都将是我心里永恒的经典。 木心还“活着”,活在他的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文字里,还活在陈丹青等学生的心里,也活在万千热爱他的读者的心里。乌镇因为他更加有精神色彩,可能不能比肩茅盾,但至少在当代文坛可以以大家待之。这本陈丹青记录的笔记是《木心回忆录》,上下卷,浩浩一千多页,在我买的书籍中页数排在第二,第一是前几年买的三卷本的法国 夏多布里昂的《墓地回忆录》,达两千多页,至今只读了第一卷。但这是值得的。从这样的书里我们能看到一览众山小的灵魂,会让我们谦卑,努力,敬畏。《木心回忆录》上卷是粉色封面,下卷是嫩黄色封面,腰封是灰褐色,很有特色。腰封上的木心这几句话意味深长:说来说去,给大家一个制高点。有了这个制高点,看起来就很清楚。一览众山小,不断不断地一览众山小。找好书看,就是找个制高点。这是醍醐灌顶般的语言。并将长久的作为我的读书指南。腰封上的木心风度翩翩,黑色的风衣,黑色的皮鞋,黑色的礼貌,又拄着一个黑色的雨伞,严肃沉潜里又有一丝活泼,也透着一份庄严。我也希望从这浩浩的一千多页的文字里让心灵再次登上文学的船。 日日渐渐远离了曾经的天昏地暗,但也不总是花好月圆。日常,大家谁不是爱恨有情天?文学是我灵魂的念,可以滔滔不绝,也可以终日无言,只要你的心在路上,你就是一条文学的好汉。 忘记了买格非的评点《金瓶梅》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还有就是没找到陈丹燕的那本《我的旅行哲学》。这是一种遗憾,带着这份遗憾我开始阅读,慢慢走向我文学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