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游玩,那里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惟妙惟肖、场面宏大的迎驾表演;钟鼓声声、庄严肃穆的三清道观;依山而建、气势恢宏的明清建筑。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皇城相府所透出的商道、学道和官道。
皇城相府是清康熙皇帝老师陈廷敬的家宅。据传陈廷敬祖辈经营煤矿,走经商之路。那还是明末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刚刚萌芽初期,这说明陈廷敬的祖辈已近走在别人之前,善抓机遇吧!其实我感觉到经商重在勤与信。在相府中参观我发现两处最能体现陈氏经商之道的地方。其一是陈氏发家的蜡像馆,在馆中几个陈氏祖人肩担手提挖煤开矿,虽是衣衫不鲜、面色不亮,却精神飞扬。正是靠着着艰难的打拼,陈廷敬的祖辈成了当地有名的富人,也完成了他们发家致富最初的资本积累。在那个年代,没有勤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其二在陈氏族谱中陈廷敬的各辈人等不但在晋城、在全国,甚至还有把生意做到国外去的。如果没有诚信,单单靠小煤窑或者黑煤窑是不可能做得那么大、那么好。
商人爆发了,如果不注重后代的教育,家族的兴旺是不能长久的。常言说富不过三代。可是陈氏族人在当地能风光二百四十多年,历经两个朝代,这与陈氏家族重视教育,看中学道分不开的。在这里旅游我最深可感受的是他们的学堂,学堂蜡像馆中孩子们正襟危坐,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诵经、或书法、或思辨,充满学习气息的私塾学堂,让人感到这不只是一个开矿赚钱的家庭,他们重经营更重教育。即使陈廷敬家的小姐楼,我们也发现那丧夫的女人,也是在安静的看着孩子读书习字。也许正因为他们重视教育,尊崇学道,才会出现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况,堪称为北方的文化巨族。
在相府之中,你会看到康熙字典的各种版本,因为陈廷敬曾为《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阅官。这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清史研究的学术成就,拓宽了清史研究的学术领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氏家族是当地旺族,家境殷实,教育得当,因而人才辈出。
有了金钱、重了学道,所以陈廷敬带领子孙们做大官,风光无限。可我们在相府中却深深感受到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在这么气派的午亭山村中,明代建筑最多,也最气派----高大的院墙、巍峨的城楼、厚实的龟城、小巧的花园,为什么呢?原来明代建筑主要是其祖辈们做生意自建,陈廷敬为官清廉,清代的建筑主要体现皇恩浩荡。陈廷敬曾经官拜五部尚书,又是康熙老师,当朝宰相,清朝建筑却没有明代建筑那么多、那么大,只能说明陈廷敬为人低调、为官清廉。陈廷敬的为官之道,确实应该让很多做官人学学。
一处皇城相府,一段辉煌历史,在这里,我所看到的是他们的商道、学道和官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