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古皖大地溯“皖”源

时间:2015-03-12 08:39来源:中国 网 作者:徐翀 点击:
而今所能见到的记“皖”之文,间接于《史记》,直接于《汉书》。所谓间接者,盖因司马迁所着《史记》在其死后即发生残缺,加之历代版本传抄衍误,导致今之《史记》中已没有“皖”之说了,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是唐宋人书中所引用到古本《史记》关于“皖”的片断

而今所能见到的记“皖”之文,间接于《史记》,直接于《汉书》。所谓间接者,盖因司马迁所着《史记》在其死后即发生残缺,加之历代版本传抄衍误,导致今之《史记》中已没有“皖”之说了,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是唐宋人书中所引用到古本《史记》关于“皖”的片断史料,如唐杜佑《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舒州……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史记》曰:皖,夏姓,皋陶之后”;宋代《国名记》:“皖,伯爵,汉为候,舒之怀宁有睆故城,皖公山、皖伯庙”。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第一百二十五:“舒州……春秋时皖国也,《史记》曰:皖,偃姓,咎繇之后”;“庐江郡……县十二:……有铁官”,据康熙字典目部可知:“ 睆 ”与“皖”通。《说文》释其义极简单,仅有三字,即“大目也”。其实从五经等古籍中可知“ 睆 ”还有描写浑圆貌、明星貌、光泽貌之意,在《诗·小雅》与《礼·檀弓上》中都有体现,这些引申意显然是与本意“眼睛大而明亮”相关的。

皖地

《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城”。古代周天分成十二次,用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到了汉代,阴阳五行家们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加以扩大推演,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并将星空与地面配合,即将二十八宿对准地上九州,各有所指,这就分出了星野。按《汉书·天文志》、《广雅》所定:斗、牵牛、婺三宿所对之地是吴越。潜山县古为杨州吴越之域,所对的是“斗牛三度至婺女一度”。《诗·小雅·大东》:“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睆,《尔雅·释天》:“河鼓谓之牵牛”。河鼓在牛宿北面,河鼓共三星。河鼓三星亦称“扁担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及民间对河鼓星官(属牛宿)三颗星的称呼。它们是天空中明亮而接近的三颗星,中央的河鼓二即牛郎星,为全天最亮的一等星之一。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是牛郎及其一双子女的化身。“ 睆彼牵牛”三星照耀,星野相配,其地山水清丽,明亮美好,地称睆地。“皖”为形声兼会意字,其声旁亦兼表意,象征黎明时屋里有人起身,屋外已露白光,“皖”是奉晨光为图腾的崇拜自然的部落。

今“皖”字是古“睆”字的通字。“皖”:明媚、美好之意。拆字分析:开门见日。意味着:东方红,太阳升,旭日东升;紫气东来。打开中国地形图,你会发现,天柱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向内陆延伸所及的第一座海拔超千米的高山。它与周围山峰似是隔断却又衔接,如春笋平地拔起,如宝剑直插云霄。百里遥望,万山丛中一峰高高耸立,即是此峰;抵近山麓,此峰返隐而不见,必攀登至西关寨,再翻崖越谷三五里,抵“拜岳台”的前方见其万山拱卫、唯我独尊的气势。正是因为这样的地形,使得巍巍天柱山就是“皖字”的载体——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最早受到太阳的照射!难怪远离天柱山几十公里的平原地区居民时常看到这样的天象:天才麻麻亮,但见天柱山主峰却受到初升阳光的照射而金光闪闪——好一个“皖”字写照!

皖国

春秋时期,周文王册封皖地为皖国。唐朝杜佑的《通典》、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的《太平御览》、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着作中都提到《史记》所载的皖国之文,并且内容也大体一致,这说明《史记》的皖国之文至宋元间都还存在。古皖方国在当时就具有较高的文明,成为江北地区的大国,与中央王朝保持亲善关系,西周武王定它为伯爵国,春秋时期,楚国北上使皖成为附庸国,以后在吴国与楚国的争斗中,皖常叛楚而依附别国,所以楚借口将它消灭,建成皖邑,归属楚国。据考证,古皖国的都城(邑)就在今潜山县城。潜山县城曾于东汉至南宋为郡、州、府治所驻地长达800多年。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称舒州,南宋升为安庆府。元朝初年,中国第一次封疆划省,建省安庆,就一直称为“皖”。清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成立安徽省,以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区)为省会。省之西绵亘着巍巍皖山,自古有名,而皖水流经其间,并且是古之皖国,汉以后的皖县、皖城、皖阳、皖伯庙都属安庆府,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于诸皖之地。安徽省因此简称“皖”。以古皖地为中心,分安徽为皖南、皖北、皖东、皖西,三星照耀的古皖地是安徽省的源头。

皖公

民国《潜山县志》:“周大夫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为周大夫。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着。大夫则周之贤者也,是以得封于皖……其在皖,志逸其政迹。然皖山之阳有庙焉,五尺童子莫不知为皖伯庙,加礼敬焉。无政与惠而有是乎?不贤与才而有是乎?可以觇皖伯矣、入为大夫,出为伯,奄有皖地,地与山皆以大夫名天下,传后世,大夫之泽之流,不既长哉!”由此可见,皖伯政惠贤才兼而有之。由于皖伯执政时,体察民情,施以德政,政绩颇佳,使皖国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度,皖伯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皖公”。

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淮南道·舒州》记载:“皖,偃姓,咎繇(皋陶)之后,春秋时楚灭之”。 皋陶是东夷族的首领,相传是舜时掌管刑法的官、“明五刑,弼五教”。是我国较早立法、执法、施教集大成者,后虽被舜推选为继承人,因早逝,未继王位。春秋初,偃姓皋陶封地在六国,即今天安徽六安市区域,六安城东8公里,六合公路北侧仍有皋陶墓址。同为偃姓的皖国,其主政皖伯是皋陶之后,其德政惠民是可以认定的。历朝历代都尊崇德高望重的皖公,在天柱山的上炼丹、覆盆与麟角两峰之间,建有皖公庵,四周石壁峭立,其西原有唐吕少卿草堂。1989年建炼丹湖,沿岸仙花异草,四时不凋。湖水清洌,岸西灌木丛中,残留的皖公庵柱础、基石等遗迹与水中的天光云影相映成趣。在飞来峰南面峭壁上,凿有窗样的石龛,原供有“相公”。每遇天旱,山民必到相公像前祈祷求雨。据传,相公有求必应,下山途中甘霖随至。百姓奔走相告,是皖公灵验,恩泽久长。皖公庵以祀周大夫皖伯,又称皖伯祠,至清初倒坍。康熙二年(1663年),皖伯祠后建起了三立书院。乾隆四周(1739年)知县魏其瑸建名宦祠,移皖伯尊位为名宦之首。春秋继上丁与名宦并祭。祭文:“德音孔嘉,民受其赐,泽流伊长,不啻百世。惟棠有阴,是茇有庇。昭我后人,以瞻以嗣”。

皖山

为颂扬皖伯大夫治皖有方,清明德政,人们把天柱山称为皖公山,皖山。《汉书·地理志》称:“皖山在潜山”,唐天宝七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了一首赞美皖公山风景奇秀的诗《江上望皖公山》,诗云:“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其主峰海拔1751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又称为天柱山。主峰浑身石骨,嶙峋奇绝,瑰伟秀丽,如柱、如锥、如炬、如剑、如楼台,又如生花妙笔。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气魄宏伟,令人惊叹。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大自然以古皖胜迹为素材,在天柱山写下了诸多神奇的手笔,“皖公神像”与“皖省地图”就是其中两篇精彩之作。皖公神像位于神秘谷谷口,高近两米,远看体魄魁伟,刚毅威严,近观五官轮廓分明,面带笑容,神情尽展皖公和蔼可亲,德高望重的人格风采。稍作挪步,可看到飞来石壁右下侧有一处石鳞斑斑的奇妙景观,图案竟与现代的安徽省版图巧合,其“江淮分水岭”一目了然,“巢湖”及较大山岳等地形地貌清晰可辩,简直就是一幅逼真的皖省挂图!皖公、皖图使风景秀美的皖公山锦上添花。

在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皖公山称为“潜山洞”,并列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司命真君的洞府,全国五镇中的“中镇”。 皖公山飞来峰下的神秘谷被游人称为“天柱一绝”。神秘谷长约五、六华里,谷底由54个形态各异的洞穴组成,洞连洞,洞套洞,洞内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在暗洞中穿行,难辨东西,不知阴晴,压抑沉闷;但一出洞口,即见光明,又使人激动欣喜。皖公山上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数百平方公里的皖公山自然景色奇绝,“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秀”。唐朝诗人白居易赞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明代诗人李庚赞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己在蓬岛。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花季女孩儿阳光成长必读:女孩儿必知的那些事儿

作者:陈一婧

本书选取了一些在成长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心理、生理、健康、安全、性格、人际、学…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新社员(二十六)

    村里是全民总动员,提楼下种的忙得满头大汗。端茶倒水的,跑得腿酸。 看热闹的比开会...

  • 新社员(二十三)

    宝珠没有流泪,也没有说话。从床上爬起来,滞重地穿着衣服,和民警来到了派出所。 胡...

  • 新社员(十八)

    为了表示忠心,我们村里一伙年轻人和知识青年们,半夜不睡觉,把生产队刚盖好的猪圈拆...

  • 新社员(十三)

    小弟弟早已盼着吃上凉糕,大人们在忙着做凉糕的时候,小孩子是围着锅台团团转。不用大...

  • 新社员(十)

    河套农民一到冬天农闲时,便邀三五亲朋到家,开一瓶河套二锅头,摆半盆烩酸菜,放一萝...

  • 新社员(三)

    在北京火车站,山下乡的浪潮席卷中国的时候,瘦瘦小小的汪宝珠,并不在学校的动员名单...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