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过张庄小学,张寒儒的心,就有一阵悸动,眼睛看过去,又下意识地闭上了—— 校门子又斑驳了许多; 院子里的蒿草又疯长了一片。 张寒儒嘴里喃喃着,他是从斑驳的两扇木门宽宽窄窄的缝隙里,看到院子里那一片片杂草的,那些蒿草如同一丛丛棘刺,扎着他那颗原本就敏感的心。其实,不仅仅是院子里,那前后两排教室屋脊的瓦棱上,也有青绿的荒草儿在风中招摇。张寒儒就不忍再看下去,紧蹬了几下脚踏,车子便晃动着从张庄小学的门前颠过。 “张校长,你早啊——” “张校长,你上班去么——” 远远近近的,有村人碰见他,都习惯性地打一个招呼,张寒儒回应着,问候两句,一张寡瘦的长条脸上,就泛出两朵含蓄的潮红,那是两个尴尬的符号,只是不被人留意罢了。五年前,农村的撤乡并镇,张庄小学也随着被撤去,被并到镇子所在地的李庄学校了,在张庄当了二十年校长的他便不再是校长,成了李庄学校的一员普通教师。张庄的乡亲依然对他校长长校长短,他就不自然地把心虚写在脸上。 张寒儒在张庄有很好的人缘,这不因为张庄是他的故乡,他生长在张庄又在张庄教了几十年书,也不因为他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逢年过节了,他会给乡邻乡亲的写好彤红的对联,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他也会上礼并且帮忙的。这日积月累的好人缘于他算不得什么,好口碑是十余年前在他手里盖起了两排新教室,宽敞、高大、亮堂,结束了张庄学校多年来古旧戏台作教室的历史。有了新学校,随之也有了新变化。张寒儒把张庄小学办得有声有色了,居然把附近村落如王庄、翟庄的一些学生也吸引了过来。农村也有不少家长,宁可让孩子多跑三、五里路程,也要选择一所他们认为不错的学校。 “不错的”含意不仅仅是校舍的牢固和亮敞,关键是要有好的管理者和好的老师。 乡人冲着张寒儒是一位好的管理者同时又兼好老师而给子女选择张庄小学就读的。 同往常的许多个凌晨一样,张寒儒早早地摸黑起来,洗漱完毕草草冲喝一个鸡蛋,就推了他那辆加重自行车出得门来。当然他得回头把院门锁好。那是晋南农家常见的一进院落,宽阔、整洁,一排五间瓦房因两个儿子均不在家,而他又过世了女人,房屋就同他本人一样,清洁而又落寞。 乡村的清早静寂得出奇,他的自行车就把村路颠出许多零碎的声响。要在前些年,乡村的清早却有另一番紧张和忙碌,村人吆驴赶牛经过村巷朝了各自的地里走去,妇人们则抱了柴禾燃起一缕缕乳白烟雾,最热闹的还要数村边的小学,孩子们像一只只早起的小鸭子,在操场里扑腾一阵,就坐回教室里,伸长脖颈,开始了无拘无束的晨读,那声音合了枣树、桃树、大槐树上山鸟儿的鸣啼,把个不大的村落啼唤得鲜活和生动。 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村落里从早到晚难以见到几个健壮的身影,青壮年们都进城或到外地打工去了,只有在播种和收获的大忙日子里才抽空回来。村巷里偶尔见三两个苍老的身影作一些迟钝的点缀,在早春里晒阳或在石阶上静坐。因了小学的合并,张庄有二三十户人家在镇子所在地李庄租了房屋,家长成了专给孩子做饭陪读的家长,小学不再是以往的小学,讲课声朗读声和脆亮亮的歌声被山风倏忽间吹去了,吹得无影无踪……一把沉重的大铁锁把两扇校门牢牢地锁起来,两排教室的檐下,织满了新新旧旧的蛛网。 这就是我白手起家辛辛苦苦盖起的学校么! 张寒儒的心空落落的,像空洞沉寂的校舍,而伤感与隐隐的不平则如同院子里的那一片片杂草,又使他的心域烦乱而焦躁起来。 这回他没有迅速地离开,他把目光定格在油漆斑驳雨渍浸洇的木门上。 “是张校长么?” 身后有人问他们。身后不远处的路边有两个黑点,一老一少,显然是过路的人。 张寒儒转身看去,晨雾里辨清是从王庄下来的王老驼和他的小孙子。 王老驼住在王庄,以前他的大孙子就在张寒儒所在张庄小学读书。张庄小学一撤,王老驼驼着一面老脊背,又送他的小孙子到李庄读书,从王庄到李庄足足十五里路程。 “是老驼叔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得天天送孩子。这样吧,我用车子带上娃娃,你老也可以返回去了。” 同往常一样,只要碰见了他们,张寒儒就把那孩子抱坐在车子后座上。也劝老驼叔早早往王庄返。 王老驼对张寒儒送一个感激而无奈的笑,转身走了。以前,他在张寒儒跟前埋怨过多次,埋怨上面为什么几年就要变一次,要么村村都设学堂,要么十里八村才设一座。老百姓的孩娃别说上不起学,就是能上起,哪里有接接送送的这些功夫呢?上头就不晓得百姓的苦楚吗?张寒儒只能陪着叹一口气。他不想给一个年迈的老人讲那些大道理,别说老人了,他也一肚子怨气呢……加重自行车平稳地行驶在乡村土路上,拐过一个弯儿,他看见路前面有一个人影在走动,是迎面走来的,可是,倏忽间,那人影儿就闪到路边的地里了,像是有意躲避他,张寒儒隐约认出那是本村在李庄学校读五年级的张小斌,他就教他们语文课呢,但是,他怎么不早早去学校,而钻进大田里去呢?张寒儒觉得好生奇怪,却没去深想,他的脑子被另一件大事缠裹着,那个事儿起先是非常模糊的,渐渐就开始有一点点眉目了…… 《乡村私塾》全文阅读://www.mcdurieux.com/book/1/xiangcunsishu-1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