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团官兵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缺少军鞋,他们用烂棉絮包脚当鞋穿;粮食不足,他们每天只吃两餐饭;武器装备不够,他们就从敌人手中夺取。就这样六团官兵在茅山地区坚持了半年多的敌后游击战争,打出了闽东红军当年的威风和特色,并且和兄弟部队一起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江南第一个苏南抗日根据地。陈毅曾经这样赞誉这个英雄团队:“良团(六团当时的代号)的艰苦作风是本军最突出的。……可做本军的模范。这在江南人民中都称赞你们这一点,我号召全军同志来学习你们这种精神,号召你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1939年2月下旬,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 共中央精神,并与新四军领导人一起制订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作战方针。5月,六团奉命东进,越过宁沪铁路与中 共领导的无锡、江阴等地的游击队合编。为了不暴露新四军六团东进作战的军事意图,部队以“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展开对敌斗争。在东进作战中,六团官兵以其高度灵活机动的作战艺术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活剧。6月,六团主力向苏州、常熟和上海近郊进军。为了打开东路抗战局面,决定拔掉浒墅关据点。浒墅关在苏州的东侧20余里处,是宁沪铁路和宁杭大运河上的一个关隘,战略地位很重要,日军的据点就设在浒墅关车站。在叶飞团长的直接指挥下,6月24日晚六团拔掉了日军据点,全歼了日军警备队一个小队,炸毁了铁路桥,迫使宁沪线三天不能通车。浒墅关战斗打下了日寇占领沪宁等大城市以来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抗日军队的士气。上海、香港的一些中外报纸发表了浒墅关战斗的消息,刊发了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女士为此次战斗写的通讯。 奔袭浒墅关后,六团继续东进,直逼上海。8月中旬,二营夜袭虹桥机场,炸毁敌机4架,然后悄然撤退。第二天,上海出版的《导报》《译报》以及《密勒氏评论报》《士林西报》等都作了报道,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新四军神兵突从天降,极大地震慑了日寇,也极大地振奋了挣扎在日军铁蹄下的上海市民和沦陷区的人民群众。 《芦荡火种》这部电影想必大家都看过。其实就是172团东进后历史的片段。 在以上战绩后,六团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江抗”在东路地区也越战越强。许多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相继改编为“江抗”编制,在1939年5至8月的三个月中,“江抗”从千余人发展到五千余人。“江抗”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开辟了苏、常、太、澄、锡抗日游击根据地,极大地震撼了日军和南京的伪政权。 9月,“江抗”奉命西撤,留下36名伤病员隐蔽在阳澄湖畔和常熟、梅李一带村庄。这36名伤病员大多是六团的闽东红军老战士,他们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凭借着湖汊水网的有利地形,不但养好了伤,而且坚持了阳澄湖畔的斗争,被誉为“芦荡火种”。他们战胜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搜索和“扫荡”,主动组织和发展抗日武装,寻找战机打击敌人。11月,以六团的闽东红军老战士为骨干力量,成立了“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陈挺(潭头后洋人)任支队长,黄烽(穆阳苏堤人)任政治处副主任。在这面抗日旗帜的吸引下,从上海到苏(苏州)、常(常州)、太(太仓)地区参加新四军的青年学生、工人和店员不断增加,到年底,“新江抗”就发展到400多人。 1940年4月,谭震林奉新四军军部命令到达东路地区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东路局面迅速打开,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壮大,战斗日益频繁,规模也愈来愈大。是年夏天,以阳澄湖畔伤病员为骨干的“新江抗”二支队在澄西桐歧镇与50多名日寇发生遭遇战,我军战士在陈挺支队长的率领下,英勇无畏,干净利索地全歼了敌人,二支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称为“老虎支队”。是年12月发生的张家浜战斗是东路地区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二支队以少胜多,粉碎了日军和顽伪的勾结进攻,再次显示了闽东健儿的虎威,使得日、伪、顽闻“虎”胆丧。到1940年底,“新江抗”发展到3000余人,并初步重建了以苏(苏州)、常(常州)、太(太仓)、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当时有一支赞颂新四军的歌谣是这样唱的:军号响,哒哒嘀,新四军,打游击。/今日东,明日西;今日散,明日聚;/敌人多,就撤退;敌人少,就袭击。/打仓库,缴武器;打汽车,夺军衣;/打汽艇,有穿吃。日寇当了运输队,/老百姓个个笑嘻嘻。 1941年,这支抗日武装正式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成为东路地区敌后抗日战场的一支劲旅。由36名伤病员保留的“芦荡火种”已成燎原之势。解放后阳澄湖畔36名新四军伤病员的英雄事迹在现代沪剧《芦荡火种》和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 这支部队参加过黄桥决战、孟良崮、淮海战役等上百次战斗,解放战争中歼灭敌人4万余人,有2200余名指战员牺牲。抗美援朝作战中,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先后歼敌11952人,击落、击伤敌机26架,缴获和击毁坦克和汽车313辆,各种火炮67门。 总之,这支部队自创建以来,先后参加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火烧虹桥机场、抗美援朝第二、第五次战役和华川阻击战等重大战役战斗,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72团赴朝鲜的血战下碣隅里的战斗,涌现出了特级英雄杨根思。具体情况是:1950年11月29日上午10时美军又开始向下碣隅里的屏障小高岭倾泻炮弹,发起了第9次攻击。在敌军蜂拥而上,爬近山顶的危急关头,杨根思毅然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冲向密集的敌群。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他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杨根思用生命阻挡住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阻击任务。1951年12月,杨根思所在的三连被志愿军总部命名为“杨根思连”。“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是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立下的战斗誓言,也是172团继承和发扬的“三个不相信”精神,它激励着全团官兵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艰巨任务。——这就是英雄的团队172团的简要团史。 当我看完了团史后,对自己所在的团队肃然起敬,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暗自想:现在自己也是这个钢铁集体的一员了,只能为鲜红的团旗上增光添彩,使团旗更鲜、更红。千万不能给团旗抹黑,如果那样就对不起团队的光辉历史,对不起革命老前辈,对不起牺牲的英烈,那就是历史的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