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祖寺登山步道左侧,立鹤松旁的石板上,有一个长方形的小石宕,宕旁有“升谷文钱”四个小字。就是这四个小字,引发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相传,那是唐会昌五年,三祖寺和觉寂塔均在武宗“灭佛”运动中被夷为平地。僧尼勒令还俗,寺产没收充公。小沙弥迷空本是一个孤儿,无俗可还,无家可归,便在废墟上支起一个临时窝棚,一边化缘度日,一边供养三祖。 这年冬天,鹅毛大雪下了三天三夜,三祖山上下积雪数尺。小沙弥在山上整整饿了三天。第四天,天刚放晴,小沙弥撑着虚弱的身躯,踏着齐腰深的积雪,下山化缘。当他行到达摩崖西侧山坡时,一阵晕眩,一头栽在雪窝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苏醒了。见到身边的积雪融化了,身旁的石宕里,满满地盛着一宕白米,米上还有一文钱。他瞧瞧四周,雪地里除了自己的一行脚印外,连鸟雀的爪印也没有。他惊喜地用他那升筒一般大小的斋钵将米盛回去,不多不少,恰好一斋钵。他用这一钵米煮成米饭,用这一文钱买来油盐和炷香,刚好管他一天的食用。以后天天如此,一升米,一文钱。小沙弥无忧无虑,饱食终日,身体也就一天天强壮起来。 小沙弥在饱食了数日之后,觉得天天去取回那么一点米,有些麻烦,最好来个一劳永逸。夜里,他偷偷地将小石宕扩大了几倍。回到窝棚后,还美美地做了一个梦。第二天清晨,他兴冲冲地去看自己创造的“奇迹”。可到了石宕,他却傻了眼。不但石宕里没有更多的米和钱,就连原来那升谷文钱也没有了。他只好重新托着斋钵,四乡化缘去了。而那个被他偷偷扩大的石宕,也在一天天地缩小,一直缩小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么大。 在三祖寺大雄宝殿后的达摩崖下还有一泓清泉,名曰摩围泉,泉水清澈醇冽,澄乱不流,周围石甃。旧志称宋黄庭坚最爱饮此泉水,自号摩围老人。相传在很久以前,三祖寺下居住着一对农家夫妇。他们祈祷三祖,将摩围泉变成了香醇可口的酒。由于酒味香醇,来喝酒的人特别多。几年一过,发了财。可那个女人还不满足,埋怨泉水只能变酒,不能出糟,他们没有酒糟喂猪。最后三祖又将摩围泉的酒水复变成了原来的泉水,并在摩围泉的石壁上留下了一首偈语:天高不为高,人心最为高,泉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 “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这两个故事富有神话色彩,其目的是为了劝人知足去贪,对我们当今的领导干部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启示一,必须经常修正身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唯善自修者,则能得其荣。领导干部多有权位、学识和才干,只有正其心、诚其意,廉以律身,忠心事民,正心处事,方能展其才、尽其用。秉“真”持“正”,不以妄心害真心,不当贪官、庸官、懒官、昏官,坚守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才干就会大放异彩。“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变之妙用。”下真功夫营养灵魂,下硬功夫操练精神,心地纯洁澄明,高尚品德随身附体,就站得稳,走得正,干得好。有的人羡才、求才、长才,却下“歪功夫”,不钻研科学理论,却大啃“厚黑学”;不在自家努力上下功夫,却登门撬窗寻依附靠山。这样“才”可能大了,人却变小了;“水平”高了,境界低了。 启示二,必须经常修剪欲望。修剪冗枝,去残枝败叶,除疯枝病桠,大树才能茁壮成长、参天成材。修身亦当常修剪,抑疯长。“贪”近乎“贫”,“婪”近乎“焚”,遏制不住,陷入困境,非常可怕。要懂得知足,懂得珍惜,始终以崇高的精神追求填充、统帅欲望,始终保持“足而不忧”的境界,欲而合法、欲而有德,才是好样的。要戒攀比欲,坏事皆由攀比出,攀比能一炮打响,也能一锤砸烂;攀比能出人头地,更能损人利己。有人争先恐后做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但“人性”少了,“物性”多了;有人千方百计弄功绩,“功”费了,“绩”少了。所以,不攀比、不折腾,不摆阔、不奢靡,始终走正道,才有底蕴、政声。 启示三,必须经常修矫言行。人在征途,不可能一马平川、一贯正确、一帆风顺,也会有迷茫、犹豫和彷徨,也会有偏差、失误和跌跤。因此,以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在抓紧干事创业的同时,还要不断矫正自己,时时处处提防失足自毁。作为领导干部,要有自觉性,常回头看看,常往下走走,常自我反思,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不断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扬其才。如果把自己的才干作为讨取利禄的筹码,贬为买卖的商品,给多少钱干多少事,封多大官出多大力,不仅会折了才情,更会折了人格,甚至会葬送了自己。(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县纪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