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央视《中国好声音》,一个男孩子在歌里唱到:“她妈妈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唱歌的/没有固定工作/不想她嫁给我/她妈妈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外来的/没有本地户口/不想她嫁给我……” 爱的选择,原本是两个人的事,但由于其他社会关系的介入,两个人的事情就变成了两家人的事情,如果再复杂一些,可以演变成两个家族的事情,而相爱的两名当事者却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这种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生活中躲不开的感情怪圈,因为做父母的,或许当年也是经历了一番感情的曲折才修成了爱情的正果,但当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准备自由选择的时候,却又某名地遭到了父母的阻挠。这种阻挠,还被披上“都是为了你的幸福”这种很老套的情感外衣。但不买账也不承情的儿女们,偏偏不会对父母所谓的“用心良苦”给予支持和理解,而是听凭自己的感情选择,绝不服输。虽然这种现象有悖于人性和道德,但人性的弱点,有时候就在于喜欢支配或者说是驾驭某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此来满足某种意义上的“成就感”。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认为:“一切生物体的行为状态都应该理解为受动机支配的,或起动机作用的。”在对待爱情上,大多数父母首先都是冲着孩子的幸福而去考量对方的,他们的这种初衷和动机也许是好的,但由于受这种动机的支配,思想就会衍生出更多的、额外的附加成分在里面,比如对方家庭的条件如何,什么职业,月收入多少等等,虽然这是个拜金思潮横行无忌的时代,但过分跟风,只能是作茧自缚。到头来思想和眼光就会落入某种局限,甚至是偏执,不仅看不到将来,即使对眼前的一切,有时也会遇到“睁眼瞎”的尴尬。 “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强烈的感情,这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即意志与爱相结合”(佛洛姆《爱的艺术》)。 所以,两情相悦的一对男女,并不像有些父母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时的冲动,或者说是一颗幼稚的心被某种东西所蒙蔽。两颗自由相爱的心,当初的那份纯洁,犹如一片冰心在玉壶,只要我们还是一个真诚的人,是完全可以看得到的。当然,年轻人对爱情的自由选择,有时候自以为是在打破传统的桎梏,其实,那只是一种桎梏,不是传统,流传下来的所能够彰显的传统部分,大多数都是好的,而不是有悖于人性的。应该说,传统意义上的爱情选择,也是推崇两情相悦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不过后来被一些所谓的、一本正经的伪道学家们给排斥了。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从牛郎织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白娘子与许仙的传奇故事,甚至是《聊斋志异》里那些鬼魅与狐仙的故事,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其实都是在歌唱爱情的自由选择。无论社会的大环境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总是有一股力量,也可以说是,有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一直在为这些美好的爱情故事而歌唱。正因为如此,在血腥的历史中,我们才有机会看到那些有关人性的、真实而又温馨的一面了。 邓丽君在《我只在乎你》里唱到:“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那里 /日子过得怎麽样人生是否要珍惜 /也许认识某一人过着平凡的日子 /不知道会不会也有爱情甜如蜜 /任时光勿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 /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所以我求求你别让我离开你 /除了你我不能感到一丝丝情意……” 父母的爱再多再伟大,但成长起来的儿女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感情世界,需要那份甜如蜜的爱情来滋润一颗孤独而又茫然的心,需要一个可以无所不谈,可以相互融入对方世界的知己。恰如一句歌词:“一见钟情不隐藏,两颗心才不孤单。”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容易被忧郁和一种孤独所困扰,因此他们对感情的执著和追求,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但身边的父母却偏偏忽略了这些关键的地方,更是忘了自己也曾有过的青春模样。 英国一位心理学女博士在关于如何为人父母一书中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但我们身边的多数父母,总是传承着一种“包办”的思想,从孩子小时候要进哪个幼儿园,到上哪个小学,然后一直到上哪个大学,最后连找工作、找对象,甚至连生男孩还是女孩上,都要全程“包办”,真是不可思议的累和烦。到头来这种看似关爱有加的父母们,不仅出力不讨好,还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让叛逆的儿女们无所适从。所谓的“青春期碰上更年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结局是,要么逆来顺受地压抑自己的情感,要么用一种决裂的方式进行反抗和斗争,即使到最后双方都和解了,但曾经的伤害和伤痛,毕竟成了一种遗憾和伤疤,再也无法弥补。 爱的追逐,是美好的向往,是人生一段必须要走的路,能有相伴一生的挚爱,残缺的人生才会花香满径。 “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雪舞的时候举杯向月/这样的心情/这样的路/我们一起走过/希望你能爱我到天荒/希望你能陪我到海角到天涯/就算一切从来我也不会改变决定/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喔/我一定会爱你到地久到天长/我一定会陪你到海枯到石烂/就算回到从前这仍是我唯一的决定/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林子祥&叶倩文《选择》)。 当然,爱的选择,毕竟是一个未知的命题,曾经情感的一场“饕餮盛宴”,不一定都能修成正果,不一定都有一个幸福的结局,成为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固然,我们的人生都是奔着幸福二字前行的,都是奔着一种圆满而去的,但残酷的现实不会总是锦上添花,不会总是顺风顺水,不会总是鲜花与掌声……但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风雨兼程,只有义无反顾,只有如飞蛾扑火般,忘情而又不惜一切地扑向那团爱的火焰……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 既然选择了只为一个人等待,一颗凋零的心,从此将不再绽放那伤心的花朵;既然选择了这样一场相遇,错过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企求,而是两个人的缘分。那种“伤痛的心一片空白”的一场劫难,只能是你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爱的邂逅往往不是企求就可以得来的,不是你选择了谁就可以百年和好,更不是简单到只是一场春花秋月的梦。“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句漂亮话罢了。那种伤痛过后的疗伤和绚烂过后的孤寂总是需要时间来平复的。 爱的选择,有幸福就会有不幸,有欢乐就会有眼泪,总是一场无怨无悔的梦,有过伤痛后的梦醒时分,若真能有“此地经过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之涯”的一场美丽邂逅,若真能演绎成一场永不孤单的相知相爱,自然是每一个有情人再好不过的此生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