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书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数据,中国一年出版新书约10万种,按每年读200种计算,够一个人读500年。对读书人来说,是喜还是忧? 在报上,看到清华学生的一句格言:一个人不必每一分钟都要用来学习,但学习时每一分钟都要有收获。 所以,一个人不必读每一本书,但读每一本书时,都应该有所得。 水是生命之源。但汪洋大海,只取一瓢饮!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是知识之源。书的海洋中,也只能取一本读!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学者余秋雨说:“读书记不住没关系,若看了多遍仍旧记不住,那也没什么,说明你的生命结构与这本书没有缘份。” 就是说,要读那些与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缘分”的书。“生命结构”其实就是“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就是“心理结构”。也就是说,要读的书应该是那些对你知识结构的建构有帮助的书,是能够进入你的心理结构的书。那些不能进入你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书,一是读不进去,记不住;二是读了意义也不大。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伟大的人物可以是一座“思想大厦”,普通的人也可以有一个“思想小屋”。一个人,在一定的时期,要建造这样一个“小屋”,需要什么样的“思想砖块”或装修材料,对一个人来说似乎是固定的,有时“土砖”可能比“合金”更合适。 世上,有“有字书”和“无字书”。不管什么书,最后都要进入你的心里,成为你心灵的一部分,才有意义。 所以,对一个人来说,世界上只有一本书,就是心书! 心债 债,在汉语词典的解释中,只有一个含义:欠别人的钱财。心债,应该不只是心“欠”了别人的钱财。那么都是什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心欠的债,还什么?怎么还?一定要偿还吗? ——心债是一份亲情。 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蔷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说,儿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可称为亲情(当然亲情不只是对父母,但世间父母的恩情最伟大),对父母应该感恩。她还说,父母固然伟大,可也不可能没错。所以,她认为:1、并不感谢父母生我,因为父母生我并不完全是为了我;2、对父母的养育有些许感激,因为那是他们的责任;3、对父母的教育非常感恩,因为他们付出了他们的全部心血;4、最感激的是父母无私的爱。但父母的恩情和爱,“比天高,比海深”,一般人都很难报答,常常“忠、孝”不能两全,做儿女的永远也报答不完。更多的时候,都成了做儿女的一份心债。 有这样一个事实,应该是存在的,现在的孩子从结婚开始,一般的都比自己的父母要住的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就是生活的都比父母好。特别是不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儿女,当我们住着宽敞的高楼,用着现代化的家庭设备的时候,父母有的还住在普通的平房里,过着俭朴的生活;当我们穿着虽不一定多么昂贵但也比较时尚的衣装,经常是一季几换的时候,父母还是穿着传统的衣服;当我们经常出入酒店、歌厅,吃着山珍海味,享受着歌舞升平的时候,父母在家只是看着已经陈旧的电视,经常处于孤独中;当我们坐着飞机、轮船,在名山大川游山玩水的时候,父母却可能从来没有出过家门;当我们经常朋友相聚、同学联谊、同事会餐的时候,父母却在望眼欲穿地盼望着他的儿女,哪怕只是回家坐一会,可我们却常常忘记了给他们打个电话……。 想想我们的父母,我们常常感到自责,每个人的心里恐怕都有一份心债吧?我现在每次回家看望父母,年近八旬的老母亲,都要亲自做几个我最喜欢吃的菜,晚上睡觉时,有一次我惊讶地发现,被窝里还有一个烫心的热水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他们并不要求一定要过与我们一样的生活,而且,还希望我们比现在过的更好。可是我们心里的这份债,是多么的沉重而巨大!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债务,能超过我们对父母欠下的这份心债!更让我们不安的是,如果父母不在了,这份恩情就永远也不可能偿还了…… ——心债是一份责任。 赡养父母、照顾伴侣、抚育儿女,是每个人的天职。尽管应该怎么履行这些责任,没有一个规定的标准,但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确定的目标。可是,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想让父母住上高楼、穿上“绸缎”、坐上轿车、甚至周游世界,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完全实现,或者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有时父母很小的一个愿望,也可能都实现不了,比如,能够经常在家陪陪他们,尽管我们很想这样做,但很多人都很难做到。这份责任很难尽职,也是我们的一份心债。 看着别人事业有成,给爱人置备了汽车、豪宅、名表、时装,安排有保姆、警卫,有花不完的钞票,整天想着怎么潇洒气派或年轻漂亮,人家的一切都是快乐的。可是,我们却不能给爱人买一件稍微时尚一点的衣服,买一盒好一点的化妆品,反倒还要每天为了生活去奔忙。尽管贫苦的生活可能也是快乐的,但是,我们确实在心里感到愧对自己的伴侣,不能让他(她)过上我们理想中的生活,给他(她)更多的幸福。应该说,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她们)幸福,可“此事古难全”,心中的那份责任没有完全尽到,这不也是一份心债吗?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学习成绩优异,才能出类拔萃,考上理想中的大学,有个好的工作,将来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教育培养好孩子,更是做父母无法推卸的责任。我的孩子去年考入了一所大学,是个很高兴的事,可我还是觉得,如果能再给她创造一点更好的条件,再尽一点更多的责任,也许就能考入一个更好的大学。即使是很成功的孩子,在父母的眼里也还希望他(她)能更好。 做父母的常常感到,在很多地方对不起孩子。比如,别人的孩子从小就学钢琴,可我们家连把二胡都没有;别人的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可我们的孩子连辅导书都买不全;别人的孩子都上重点学校甚至贵族学校,我们的孩子却只能在所在的学区上普通小学;别人的孩子每天有吃不完的营养品“健脑药”,我们的孩子刚能交上学费,甚至连生活费都不宽裕……。我们的愿望是,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可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到,时常感到对不起孩子,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无论孩子走多远,可能正在学习奋斗,也许已经非常成功。但在我们的心里,总觉得还有一份心债没有偿还。不是吗? ——心债是一份情义。 每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中,都有许多朋友,包括同学、老师、战友、同事、同乡,现在还有网上的朋友等。他们给我们的工作、生活、精神上,都有很多帮助、关照、关心、关怀,有的是无私的付出,有的是互相帮助。朋友之间的帮助,是不完全对等的,也就是说不可能象商品的等价交换一样。礼尚往来,互相帮助,物质上可以互相不欠什么,但朋友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更重要,也不会随着帮助过程的完成而消除,还会长久的留在我们的心中。就是经济上的财物帮助,有时物质本身并不重要,其中包含的情义更珍贵。即使是向朋友借过钱,甚至付出利息还清了,困难时给我们的帮助,这份情义也还是会让我们永远感动。 事实上,朋友的情义,更多的是情感与精神上的关心与帮助。工作遇到困难时的一点帮助;热情不高时的一句鼓励;心情郁闷时的一份关怀;情绪低落时的一个安慰;事业成功时的一个肯定;精神快乐时的一个分享等。一个眼神儿,一句话语,甚至一个动作,都会让我们感动万分。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下级与领导之间,都有互相帮助,互相关照,虽然有职务的不同,有职责上的要求,但个人之间的情感仍然有很大的影响。还有的时候,由于工作的需要和环境的变化,今天在一起工作,明天就可能到了另一个地方,经常与给过我们帮助的朋友分别,甚至有的因为意外和疾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肯定会有很多的情义不能回报。前几天,我的一个好朋友,因为脑出血去世了,他曾经给过我很多的帮助,这份情义,已经永远不能偿还了,成了我心中永远的债务。与朋友的离别,也包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总感到欠了同事、朋友一点什么,可又不能完全报答。这也应该就是一份心债吧! ——心债是一份歉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经常犯错误的,甚至每天都在犯错误。我们经常会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或者是同样的一句话可以说的更好,同样的一件事可以做的更好。我们都可能做过一些对不起朋友、对不起同事、对不起亲人的事,说过不应该说的话。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刚对别人说了一句话,就有些后悔,或者不应该说,或者不应该这样说,而应该那样说。在会议上作了一个发言,讲完后就感觉很多地方没有讲好,其中的某句话还可以说的更好一点。有很多时候,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本来能够给以帮助,但没有去做;一件工作,本来可以主动的去承担,但因为懒惰而没有去做;因为各种原因,尽管非常努力,但工作还是没有做好;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出现一些失误,犯下各种错误。 与朋友、与同事、包括与亲人,也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对别人有一些伤害,有的事情可能就是自己的过错更大一点。对于这些情况,很多时候,如果不是故意的,不是出于不应该有的目的,别人都是能够谅解的。但是我们自己,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总是感到有一点歉疚,谁能说这不是一份心债呢?不过,对于这样的心债,从某种意义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使我们不断地进步与提高。我有个朋友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如果你每天都感觉到犯错误,就说明你每天都在进步! ——心债是一份同情。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有一些相对于我们的弱者,需要我们帮助,有的我们也能够帮助。实际上再强大的人,也是需要帮助的。对应该帮助的人,即使我们没有能力帮助,至少我们要有同情。曾经在网上看到“做人的十句经典实话”,象:路遇乞讨者,特别是那些残疾人,要饭就给口饭,要钱就给点钱;对遭受大灾大难的人,力所能及地帮他们一点;坐车时给老弱病残、孕妇让个坐;遇到迷路的就帮助送回家或送到救助的地方;遇到勤工俭学的中学生,他们卖什么就买点什么;经济条件允许,就帮扶几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 确实,我们并不欠他们什么,我们并没有这个义务,就是不帮助他们,甚至不同情他们,也是正常的。可是,如果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而他们也确实需要帮助,无论是一种同情,还是基于道德的力量,我们就应该给他们以帮助。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即使不受良心的谴责,也会在内心里有一点不安,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同情心。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在雨雪中,给每一个过路的人磕头行礼,希望路人给他(她)一点什么的的残疾人,心里感到难过,觉得应该给他们点什么(当然,谁都不可能所有碰到的都给)。虽然不欠他们什么,可又感觉似乎欠了他们一点什么。这一份同情或者怜悯,你能说不也是一份心债吗?有这样一句话,很值得深思:一个连乞丐都有尊严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同样,一个对乞丐都能够尊重的人,也一定是真正有力量、有希望的人! ——心债是一份祝福。 世界上更多的人,与我们几乎没什么关系。既没有亲情,也没有友情;既没有责任,也没有情义;既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帮助;即不需要报答,更不需要歉疚。有的非常幸福快乐,有的非常成功富有;有的非常痛苦郁闷,有的非常失败贫困……。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在网络里,看到那些幸福着的人们,给他们以祝贺;看到那些处于艰难处境中的人们,虽然很难给他们什么帮助,但应该送上我们真诚的祝福。对所有的朋友,我们都应该送上我们的祝福!这应该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心债吧?! 心债,对父母是一份亲情,对妻(夫)儿(女)是一份责任,对朋友是一份情义,对过错是一份歉疚,对弱者(相对的)是一份同情,对所有的人是一份祝福。不论是什么,都是一笔不能用金钱衡量和标价的债务,而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债主。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偿还,如果需要偿还的话,只能用真情和爱来回报,有的甚至应该用生命来报答。 当然,你也可以没有任何心债,因为你的“心”本来就不欠别人任何“钱财”。西方有谚语说:“如果不是你自己向神父忏悔,上帝也无权追究你的隐私。”所以,我们的心债,只能记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父母、亲友、别人那里,是不会有帐单的! 心网(1)——网络新世界 网络尽管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可又确实是一个新的世界。 已逝歌手高枫有一首歌《美丽新世界》,据说该歌曲专辑封面上有一个恐怖的骷髅,迷信的人认为,高枫新专辑的封面预示了他后来的不测,其实并不一定有这样的必然联系。 事实上,网络就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所有的新世界中,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恐怖的魔鬼! 当一个人进入网络的时候,和进入任何一个新环境一样,开始踌躇满志,想做点什么,其中包括要准备多交一些朋友,但时间一长,如果你仔细一想,在网络里与在现实中一样,能够交流的朋友并不多,真正的所谓有共同语言的好朋友也少,可以作为知己的就更难寻觅。可是,有一个现象却很反常,不管是在聊天室里还是在专门的聊天工具上,两个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所谓的“爱”,让人很不理解。我们在现实中,周围同样有许多异性同事和朋友,即使让你随便选择,你也感到绝大多数并不适合自己,甚至连好感都没有,怎么到了网络里,随便碰到一个,都觉得那么“可爱”,许多人很快就开始了“网恋”,有的爱的死去活来,各种好戏一直在上演。 当两个陌生的男女,在网络里遇到的时候,实际上只是两个不同的性别,特别是对于刚学会上网或者初次聊天的人来说,两个人之间的区别基本就是纯粹意义上的男女之别。在这里,几乎没有容貌形象的俊与丑,没有工作岗位的好与差,没有金钱财富的富与穷,没有级别地位的高与低,没有性格禀性的优与劣,如果没有较多的对话,甚至都感觉不到年龄的差别……这样,就最容易产生那种心理与生理层次上的吸引和冲动,在情感上稍有投入,就可能发生所谓的“网恋”,事实上在网络里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很多。套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反动立场是个斜面,只要一站上去,就会滑下去。”网恋也是个“斜面”,而且有“润滑油”,站上去的人,许多已经滑下去了!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在现实中是用真名说假话,在网络里是用假名说真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也只说对了一半,人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网络里,既不可能完全说真话,也不会完全说假话。可以说“网络人”是最善于也最容易伪装的,和热恋中的人一样,展示出来的都是自己最好、最优秀的一面,倒不能坏事做绝,但肯定好话说尽。几乎每一个网络人都在不自觉地欺骗着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欺骗着。有的人说,“所有无心的伤害,全都为了爱!”(歌词),可是这个爱,实在是有点太盲目了。可为什么会发生呢?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如今的女人和男人“变坏”,都与“环境污染”有关! 我也是网络这个新世界的一个探索者,在这里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遇到过恐怖的“魔鬼”。我曾经写过一篇杂感,认为朋友之间在思维上是有某种“共振”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和什么人做成了朋友,你大概就是什么人。与网络朋友的交流,作为生活中的美好(如果可以算得上的话)回忆,它加深了我对网络的认识,也将伴随着我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中前行! 心网(2)——精神家园 在我开始网上聊天不久,遇到过一个记者朋友,也许是她的职业习惯,她总是提出很多问题,促使我不得不做一点思考,互留过电子信箱以后,我给她写过一封信,后来整理成《读网》,在网上发表过,也曾经用此文向一些朋友,表明过我对网络的基本看法。到现在我还是觉得那时的认识是对的,“对网络的认识决定着对网络中的人的认识,我觉得互联网是思想之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不可以说‘思者乐网’,尽管有些牵强,但喜欢互联网的人肯定是喜欢思考的人,不管这些思考都是什么。”思想是心之思,思想之网,也就是心之网! 事实上,在网络里,了解时政,朋友交流,网上阅读,包括音乐、游戏等,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丰富了我的知识和内心,可以说,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杜甫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在现实中,受地域、文化、环境包括世俗的影响,很难找到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朋友,更不要说与异性之间的思想沟通,因此,我一直祈望能够遇到一位真正的“知音”! 可能每一个“网络人”都要经过一段网络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不过这段时间对于我已经过去了,我已经习惯了把它作为平静生活的一个补充。从对网络的苦恋到对平静生活的满足,中间有一大段空白,在这空白处可以写下一部思考者的精神跋涉史。我庆幸自己没有在“爱欲横流”的网络里“沉沦”,其实很少有自甘沉沦的人,某种不自觉的沉沦往往来自某种自觉的困惑。可能以后还会有其他的困惑,我争取也不要沉沦! 自然界有一个现象,所有的河流,到最后都不经过任何可以看得见的间歇,就和大海汇合在一起,毫无痛苦地失去自己单独的存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算是茫茫网络里的一个网结的话,我们就都汇合在网络这个汪洋大海之中。我不想毫无痛苦的失去自己单独的存在,希望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乐的同时,还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如果再能有一个网海的同行者,来同划这一叶思想小舟,去寻找那风浪中的人生绿岛! 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中说,“文革”十年抹杀不了的,都将永恒!网络里许多美好的东西,虽不能永恒,可也是抹杀不了的,我会努力记住它!可是更多地时间,我们大脑保留的记忆,往往都是心灵宁愿忘却的。我们的记忆都留下了些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