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绿洲杂草园之心网
时间:2010-03-20 13:41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鲁石 点击:
次
心网( 3 ) 人生 == 人死 一个人的出生是个偶然事件,而死去却是个必然的结果。有生就有死,而且肯定死。从某种意义上,生就是为了(不是目的意义上的)那终有一天要到来的死。从实际情况看,每个人都在奔向死亡,人生实际上就是人死,就等于人死。还有人说
心网(3)——人生==人死
一个人的出生是个偶然事件,而死去却是个必然的结果。有生就有死,而且肯定死。从某种意义上,生就是为了(不是目的意义上的)那终有一天要到来的死。从实际情况看,每个人都在奔向死亡,人生实际上就是人死,就等于人死。还有人说,只有知道了怎么去死,才能知道怎么活。不知道什么是死,就不知道什么是生,分不清楚生死,怎么能知道什么是人生?学者周国平在《人生哲学难题》的演讲中,只讲了三个问题:1、人生为了什么?2、怎么看待死亡?3、什么是爱情?看来死亡问题是仅次于生的问题。说一个人会死,是最大的真理!
可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盲目的,没有一个人带着生存的意义来到人间。上帝给每个人准备了一块空地,有的人在上面种了庄稼,于是他有了温饱的欢悦;有的人在上面种了云彩,于是他有了诗意的期待;有的人任凭空地荒芜,于是他有了无谓的烦恼;有的人把空地变成了花园,于是他有了昭示生命的美好机缘!
死亡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说到死亡就联想到灵魂,灵魂是什么?说不清楚,那么它在哪里?我觉得它应该在人的内心里。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最隐秘的黑角,深到连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有多深。正是这个黑角是人的最后的力量之源,如果这个黑角一旦被别人知道,也就是自己的灵魂被别人捕到,那么他在这个人面前,就失去了所有自卫的能力。人生会遇到艰难困苦,一个人只有站在悬崖边的时候,才会真正坚强起来。死亡就是人生最大的悬崖,面对死亡应该有最大的坚强,不怕死亡,就更不怕人生。如果肯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去牺牲生命,也就是不怕死亡,在这个瞬间他(她)就变得比上帝更伟大!
按照周国平的顺序,爱情应该是人生的第三大问题。从生到死的一生中,应该充满着“爱”,爱情是这个爱中的重要部分。所有的爱情都通向了婚姻(没有婚姻形式的爱情,很少有人敢把它放到阳光下),可最终又都建了一座“围城”,它也是一座迷宫,即使是你亲手建造的,你也找不到出口。不过还是有人有办法在改造这座“围城”,“单亲家庭”的增加证明:城里的人已经逃出来了;“单身贵族”的增多证明:城外的人并不想冲进去,由此可见,婚姻即将沦为一座“空城”!
许多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矛盾,就象美丽的生活总是成了远方的风景,漂亮的女人总是成了别人的老婆。前几年读过一篇小说《渴望激情》,具体的情节都忘记了,但有一点还有印象,就是男女主人公,都渴望在婚姻以外寻找激情,或者说,是因为婚姻里没有了激情,就渴望另一种激情。这种现象,按照人们的一般标准,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可小说却把这样一个按照传统标准衡量,十分不道德的事实,写得那么合乎情理,似乎男女双方都没有错误,错误的是社会。
电影《手机》中费墨老先生说:一对夫妻20几年躺在一张床上,确实有点审美疲劳。从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本性来讲,压抑人的天性也是不道德的。这里用得上恩格斯那句让人们讲滥了的名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我爱你!”,这句让无数女性为之沉醉的话语,它到底有多长的保鲜度,一年还是一辈子?每个人都在企求着,在自己的生命中能够经历一次像勃朗宁夫妇那样至死不渝的爱情。可是,生活却把人们的希望磨平,耗去人们追求的激情。
实际上婚姻不见得总是包含爱情,即使是包含爱情的婚姻中,那个爱情的性质、味道,也和恋爱时的爱情不同。婚姻中的爱情要面对日常生活琐事的考验,要面对两个人朝夕相处的考验,没有什么神秘感,倒有很多责任、义务,虽然也有很多日常人生的温暖。即使有爱情,它主要也不是一种燃烧的激情,而是一种平凡的温情。它是冬天的炉火,规规矩矩;不是旷野中蔓延的野火,无拘无束。更何况世间有很多婚姻根本就没有爱情,或者爱情已经消失,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诸如责任心、利益牵扯等,对中国人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孩子,也必须要维持下去。所以,婚姻无论有没有爱情,都有很多束缚个人意志的东西。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也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永久的主题。谁也不要妄想能把这个问题真正解决好。
《中国式离婚》,被人们称为现代《围城》,讲的就是没有第三者的家庭的婚姻危机,除了它讲的很多情节比较符合当代社会现实以外,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比较形象地描绘了这样一个矛盾体,婚姻是爱的住所,可是即使没有“第三者”它也常常发生危机。什么是中国式的离婚?用陈道明的话说:就是不能离,离不了。在这部小说中,男主人公宋建平说:男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被女人瞧不起。按照他的意思,反过来看,如果一个男人被一个女人肯定、喜欢、看得起……,他就很容易被这个女人所感动,也可以这样说,男人最渴望的是被女人瞧得起。瞧得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乎对方。我想对女人来说可能也是一样的,就象一个故事中讲的那样:女人最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两个人能不能产生爱,或者说一个婚姻维持时间的长短,就取决于两个人被对方瞧得起的时间长短。
婚姻是一部《神曲》,不过与但丁的那部正好相反,它的上册是“天堂”,中册是“炼狱”,下册是“地狱”。可是很少有人能有《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那样的勇气,敢与朋友坐进“地狱”开的产业——咖啡馆里,一顿畅饮之后,让朋友走开,自己留下来“埋单”!性格决定命运,选择也决定命运,一个人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包括婚姻中,应把自己变成水,可以被装进任何的容器!
心网(4)——观世界,看天下,读春秋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文革”就是我的整个中、小学时代。从上学的时候起,就一直听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观”这样的话,后来读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共同课,几乎每天都在学,可是就是不知道世界观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有幸听了我大学时的老师孟湘柱的心理学课以后,我才模模糊糊的知道了什么叫哲学,什么叫世界观。
因为有了他的在我看来是全新的心理学观点,才知道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它的表面现象,要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只靠看是不行的。教科书上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世界观”,其实就是“观”世界,“看”世界,我才恍然大悟,每个人都会看世界,也都在看世界,每个人就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如果把这些看法系统化、理论化了,不就是一种哲学观点吗?人们常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人一宇宙,就是这个意思吧!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哲学观点,尽管更多的人是不自觉的。
这样说,哲学岂不是太简单了点,其实,就是这样简单。可我们看到的哲学书,却是那样的深奥和晦涩。我又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有人说:哲学,就是用人们都不懂的语言,说人们都懂的道理。我知道了,哲学已经从人们的一种常识,变成了深奥的学问,一般的人就不那么容易懂了。可是“观”世界,却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能够做到的事情!
有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之难读、难懂。不然,能够治理天下的人岂不是太多了点?但《论语》是2500多年前的思想,真的就那么比现代人都高明吗?如果是那样,这个世界也发展的太慢了吧。如果《论语》真的那么深刻,也可以说明认识这个世界并不难。2500年前的人都已经把世界认识的差不多了,现代人再怎么样,也比古人差不了多少吧?其实,要治理天下,应该先认识天下,知道天下。所以,作为一般人,就用《论语》来认识天下吧。而我喜欢“看天下”,因为我只知道《论语》的几句,就“几句《论语》看天下”了。
困惑是孕育一切哲学思想的母体。世界有三千幻相,自由乃其无相之相。从其创辟之日起,人与神之间永恒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必然是神的国土,象大海一样浩瀚无涯;自由是人的领地,象海上的孤岛巍然屹立。人在“仁”的引领下终于挣脱了生存竞争的法则,使自由的领地不断向神的国土延伸。人类的历史就在“欲”与“仁”、“必然”与“自由”不断消长的过程中艰难地向前延伸。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俱,又有谁能真正知道人生的“微言大义”?
春秋就是历史!这个历史,对于我来说,只能“读”!
心网(5)——思想的旗语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有人说:对一切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偏爱寻根究底,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气质。虽然我喜欢思考,可是做不到真正的寻根究底,所以,我并不具有这样的气质。还有人说:只靠读哲学书,是成不了哲学家的。事实上,我连哲学书都没有读几本,所以,我更成不了哲学家。一个思考的人,不是只记住别人说过的话,而是能说出让别人记住的话。可惜我做不到,只能说些能够记住的别人的话。
我自己不过是个不合格的“知识留声机”或“知识复印机”。虽然自己喜欢思考、崇尚行动,但我只能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我写下的所有的文字里,没有一句话是我的创造,更多的是改变了原来话语的连接方式。之所以写在这里,只说明我对这些问题“曾经”思考过!仅此而已!
如果这样的思考还有一点交流的价值的话,就算我对这个神秘的网络世界发出的思想旗语吧!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我只是一个:读画者,听音人!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