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痛苦是什么?是物质的贫乏?是人海中的孤独?是十字路口的迷失?是对于得与失的无从把握?还是爱恨交织的情路苍苍?是,也都不是。说是,是因为这种种的际遇,都曾实实在在的让我痛苦。说不是,是因为所有这些,都不是痛苦的源起,否则,我们如何解释贫寒之家亦有幸福,闹市之中亦有高隐?如何理解暄嚣之中自有淡定,得失之中自有从容?多少人爱过,恨过,终于平和? 真正的痛苦,来自明知身处泥淖,却不知如何解脱。或者虽然知道方向,却不知如何抵达。 2. 难得糊涂的承传不息,某种程度上证实了清醒的危险性。似透非透,欲明未明的阶段,才是痛苦的真正源起。所以,免于痛苦的选择之一是,既然不能明了,不如索性安于糊涂,这是人性的常态。所谓的知足常乐,正是在这一点上展示了它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方法的不足在于,假装知足的人多,真正知足的人少。说到底,知足,其实关乎精神是多于物质的。而糊涂的真正含义,应是大智若愚,这实在不是轻易可安的。 免于痛苦的终极选择,在于越脱痛苦。唯有对过程的痛苦清醒,才可能在结果中抵达超越。 3. 逃避很多时侯真的是值得同情,因为当痛苦积压到一定的浓度,实在不是人人都能承受。高压之下,寻找释放的窗口,实在不应该妄加指责。问题在于,同情如同逃避,只是去痛片,仅能暂时止痛,并非真正的解药。偶尔为之,可以得到短时的休憩。长期如此,就会形成依赖性和惯性。而凡事逃避的结果,只有进一步加重痛苦的份量,引向最终的沉沦和毁灭。 对结果保持信心,才能在过程中保持清醒。应当勇于,甚至乐于,直面,而不是逃避痛苦。 4. 超越痛苦的生活,意味着超越了得失,超越了贵贱,超越了爱恨,超越了人我,也超越了生死。得之心亦安,失之心亦安。人多不为乐,孤身不为苦。置身荣华不为喜,栖于寒贱不为悲。爱我者,我恒爱之,恨我者,我亦爱之。生之安详,死亦淡定。至此,则凡事不可以为乐,凡人不可以为喜。这才是真正幸福和圆满的人生。越越痛苦也许要借力于宗教,但并不需要为此皈依佛门。为解一已之苦而皈依,已背离佛法真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拾起这几被遗忘的勇气,我将行走于通向超越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