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范晓波,是一个随和,热情的长辈,像鄱阳湖上的一盏渔火,点燃了鄱阳文学之火,照亮了鄱阳文学之路,我习惯把他看作我眼中的大哥。 这不是对范晓波的夸词,是一个文学青年发自内心的感受。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力量,文学可以让人变得开朗,变得有活力,有激情,文学可以像武侠小说里最上层的功夫-返老还童。这是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态度,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早已迷失了方向,到底我们需要什么?金钱至上,权位至高,这些都像一场暴风雨,过了就没了。而文学,是永恒的,不灭的,存在纸上,更在心里。 因为文学,我与范晓波相遇。第一次见面,是在今年的元旦,正值“《鄱阳湖文艺》首发仪式暨 笔会”,那一次我并没有被他的外表吸引,高和瘦是我对他肉体的感受,想着他为什么这么营养不良。记得范晓波说过他是一个浪子,每一两年换一次工作,大概这是他瘦的一个原因吧!但我知道,绝不紧紧这些。在他的身上我找到了一种同感。 大三,第一次听说范晓波的名字,因为是鄱阳人,便去了解了。他也就读过柘港中学,那是我的母校,忽然觉得我们是当年要好的朋友,很亲切。初次的见面,也确实如此。 外面只是浅在的,真正敬佩的是范晓波的为人。温和,大方的一个前辈,注重培养新人,尤其让我难忘的是他一嘴的幽默。 这种幽默,并不是纯粹的让人面部肌肉张几下,而是富有一种深层的文学观。记得他在形容人们对文学的喜爱时,说道:“有些人喜欢文学就像小伙子追女孩,讲求那种初恋的味道;有些人对待文学又像领导搞一夜情,而我对文学的喜爱,是把她当老婆。”一种平实的语言,从没有想过会有如此的魅力,我从中体会到范晓波对于文学的热爱,已经把她当作生活。而我,谈不上迷恋文学,偶尔写写,从不刻意去写,灵感来了就不放过,但我始终坚持,从不变易,把文学当作一位红颜知己,是一种怀旧情节。 这种怀旧情节,在范晓波的文章里充分体现着。读他的文章,就像重温旧的生活。带着一种乡土韵味,同时也是在读范晓波的生活。仿佛和他一起回到了那个时代,黑与白的天空,几片白,几朵绿。 基于此,我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归宿。经过上次首发式,我尝试着范晓波给我的建议,写了一篇《姜夔公园随想》,发现文风大变,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因此,文学不应该自闭,首先他要记录自己的生活,关键还是要分享,正是有了一次次文学交流会,才改变了一批批热爱文学的人。 这样的交流不是奢望,转眼在范晓波的热衷下,南昌,鄱阳青年 恳谈会在鄱阳湖湿地公园举行。又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我没有感觉烫肉,而是看见了火花。 文友们一个个畅谈自己对文学的看法,不管你喜不喜欢文学,这样的交流会感受多了,也会对文学动心。范晓波热衷于开交流会并不是以一个高姿态来高谈文学技巧,而是给我们一个心态,一个平台,其实文学离我们很近,其实文学在生活中很重要。 不管今后的生活怎样,我对于文学的热爱依然像红颜知己一样。我心里的范晓波,在我眼中依然是一个点火照路的人,鄱阳的文学,今后也一定会像范晓波说的一样“天空的星星倒映在湖面,就是一湖的渔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