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年之谊——我们与李关良老师
时间:2010-11-04 18:35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崔海昀 点击:
次
中午快下班时,手机忽然响了。打开来听,一个非常亲切的声音传过来:中午去你家做客,有时间吗?我一听那熟悉的乡音,顿时知道是李关良老师,于是乐呵呵地回答:欢迎啊我给您做家乡的稍子面!手机那端传来爽朗的笑声。 和李老师的结识,缘于先生张忠民。那年
中午快下班时,手机忽然响了。打开来听,一个非常亲切的声音传过来:“中午去你家做客,有时间吗?”我一听那熟悉的乡音,顿时知道是李关良老师,于是乐呵呵地回答:“欢迎啊——我给您做家乡的稍子面!”手机那端传来爽朗的笑声。
和李老师的结识,缘于先生张忠民。那年,忠民大学毕业后带队去张礼中学实习,时任张礼中学副校长的李关良老师负责接待他们。据忠民介绍,李老师对他们这群刚出校门的实习生没有丝毫的歧视和冷落,相反却在教学上给予多方面的指导和鼓励,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安排和照顾,令他们十分感动。因为忠民是领队,所以和李老师有了更多方面的接触。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李老师的学识、人品,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深深打动了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实习结束后,李老师把他们送到校门口,依依惜别。殷切的目光里,满怀着祝福、希望和期待。那情景忠民至今念及,难以忘怀。
此后几年间,李老师因教务繁忙,我们也因工作、家务等诸事缠身,一直没有更多时间交流、相聚。只是常常在《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等诸多报刊上,看到他写的一些散文。如《严父赐福莫大焉》,描写了老父亲卖掉寿木供他读书、教他做人的故事,读来情真意切、发人深思、催人泪下;《宝匣儿》以饱蘸情感的笔墨,描绘了他和老伴艰辛创业、共建家园的过程,歌颂了老伴勤俭、乐观、勇敢、坚忍的优秀品质。一篇篇散文,以清新、朴实的文笔,表达着对亲人、朋友、故乡的深情。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也可看出李老师是一位重情感、有爱心的性情中人。而李老师,也在默默关注着我们。我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他都要通过各种方式表示祝贺。2002年,忠民的书法作品入展首届书法兰亭奖大展,李老师闻讯,喜不自禁,饱蘸真情写了一篇通讯《笔含异彩墨浓时》,发表在当时的《襄汾日报》上。
一份跨越年龄的友谊,就这样在点点滴滴中向前延伸着。
记得有一次,李老师与襄汾县文联的几位朋友来家做客。闲聊中,意外地得知他与我的父母竟是故交。当年,风华正茂的他曾与父亲在一起打球,留下许多激情洋溢的回忆;而母亲,曾与他在同一个教学区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常在一起开会、交流、学习。那时,他还是一名民办教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每月挣“50大毛”的教书匠。然而,他却耐得清贫和寂寞,在乡村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了几十年,从民办教师、公办教师,到张礼中学校长,兢兢业业、不计得失,一直在三尺讲坛上传道、授业,播撒着文明的种子,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
因为和父母的这层关系,每次见到他,心中更平添了一份亲切。2006年冬天,他受临汾三中张杨管校长的聘请,来到临三中工作。同在一个城市,有了更多来往的机会。抽空儿,我们会前去看望他;偶有闲暇,他也会来家小坐,和我们一起包饺子、聊古今、谈往事,像一家人一样融洽。交谈中,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洞明,使我们受益匪浅。他常对我们说,人生在世,情义最重,功名利禄转瞬即失。心态平和、恬淡自然,才会营造知足美满的幸福人生。
李老师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每次来家,总要为上高中的儿子带来一些书籍和参考资料,并以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和睿智,告诫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千万不要拧得太紧,导致“揠苗助长”的不良后果。于是,儿子最盼望李爷爷来。李爷爷一来,他就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后盾,对我们的“高压政策”有了反抗的理由。
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不知不觉间,与李老师相识已近二十年。在简简单单、自自然然的交往中,我们延续着一份隽永而绵长的忘年之谊。近日,欣闻李老师多年勤奋笔耕、在各类报刊发表的文章即将结集出版,我们深深为他感到高兴,同时,也祝这部新书散发出醇美、久远的芬芳。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