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班的路上,不经意间一抬头,见路边的柳树已抽出了新芽,鹅黄嫩绿的,在春风里婀娜地轻舞着,迷人眼目,动人情思。望着风中摇曳的柳树,我一下子想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那首著名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笔下的春柳多么令人遐想,令人心旷神怡。柳树最早为人们送来春的气息,也给人们带来新的希冀,柳树已然成了万物复苏的“先驱”和温暖的象征。人们把柳树赞誉为“东风第一枝”,“报春的使者”真是太贴切了。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家乡随处可见的柳树,让我与柳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何时看到她,总是怀有一种偏爱之情。这不仅是我对农村那蓝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潺潺的溪水和那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有种眷恋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柳树独特的风姿和她那绿得深沉清纯、庄重典雅的怡人风采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割舍的亲切之感。。 柳树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不计较土壤的肥沃与否,不择地势,也没有特别的气候要求,在神州大地上,从南到北,无论栽到哪里,都会扎根生长。为此民间有“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一株株柳树默默地低垂着长长的柳丝,亭亭玉立生长在山坡、路旁、河边、沟坎,好似少女头上飘逸的长发,深情地随风摇摆起伏,显示出生机勃发的美丽青春风采,为脚下的大地母亲增添了无限的光彩,成了春天里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 柳树随处都能生长的习性,让她失去了牡丹之类的名贵植物的娇气,以一种平民情怀和顽强的生命力,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庭院路边,到处都能见到柳树的身影。柳树用她天然的朴素之美,装饰着人们的生活,让普通百姓在一个个平平淡淡的日子里,与柳树相伴,并在长期相伴的过程中,对柳树萌生了一份格外的文化情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每当听到这悠扬而又婉转的歌声,便会触动人们内心最深沉、最脆弱、最敏感的那根情感神经,让人们在一种美丽而忧伤的情绪中,感受并体验传承了几千来最有温情的那部分中华文化。而事实上,一切文化的根源均来自平凡朴实的民间,这正如那普通的杨柳担当起部分文化的传承一样。杨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令人温馨,令人自豪! 因为“柳”、“留”谐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柳树便与离愁别绪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总之,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到了汉代,在文人墨客中更是兴起了一种折柳相赠,以寓留恋的习俗,北朝乐府《折杨柳枝》歌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也有“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名句,宋人周邦彦《兰陵王.柳》词中更有“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感慨!友人之间的别离已极凄苦,情人之间则更加肝肠寸断。柳树一年一绿盛衰有时,柳色青青时恰春光正好,可所爱之人却不在身侧,试问满目春光与谁共?怎不引人离愁万千。 春天来了,徜徉在春风拂柳,暖意浓浓的无边春色里,用心去感受柳树这位春天的使者,带给人们的那份快意,实乃一件现代交通的飞速便捷让当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