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潜山县城沿潜河上溯9公里,有一天然谷口,山环水抱,景色奇绝,似有吞吐潜河广野之气概。谷口之北,一峰独秀,翠黛苍郁,山巅东西两侧岗峦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呈环围合抱之势,远观似迎春展翅、翘首远望的彩凤,故名凤凰山。翠绿掩映的凤凰头上建有千年古刹三祖寺,觉寂塔就建在凤冠之上。清澈甘洌的山谷流泉从凤凰山西侧谷底潺潺流出,滚珠嘎玉,泠泠有声,向南经谷口汇入潜河。宽阔的潜河像一条洁白的玉带,自西向东轻盈舒展,系于山前,河水清涟,波光粼粼,映现着青山塔影。水光山色,浑然一体,构成了谷口独特的自然风貌。 凤凰山风光旖旎,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山吐翠杜鹃红,夏赏云海听瀑声。秋枫尽染胜锦绣,冬雪冰凌掩青松”。这里层林尽染,漫山红透;这里林涛轻吟,曼妙如诗;这里白云舒卷,流水潺缓;这里黄花翠竹,牧童樵韵;这里寺庙古仆,香火旺盛……这里其实就是远离城市喧器的一方涤尘静心、度假休闲的世外桃源。置身此境你一定和古人发出同样的感叹:“早知凤凰山色美,何必千里去江南”。 自古名山僧占多。被称为灵山圣境、风水宝地的凤凰山吸引着佛道二教争相在此栖息。据方志记载,南朝时,今南京道林寺高僧宝志,看中了谷口凤凰山。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士也看中了此处。两人向梁武帝具奏,都想在此建观造刹。武帝命二人各显神通以物识地,得者而居。宝志与白鹤道士斗法术,卓锡于此。白鹤道士无奈在凤凰山东侧山岗(今白鹤岗),结庐修炼,继建白鹤观。宝志得了这块宝地,居洞习静,人称“宝公洞”。后当地隐士何氏三兄弟为这位87岁老人践行佛法的信心和毅力所感动,于是献出了私宅供宝志于公元505年建起了“菩堤庵”,武帝于公元536年赐名“山谷寺”。建寺不久,北周武帝灭佛,禅宗三祖僧璨遵从师嘱,隐居天柱山避难,往来于天柱山与司空山之间,隐身埋迹,幽栖林野,松餐涧饮,忍辱负重,前后十几年无人知晓,直到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才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传经布法。三祖寺内至今仍保留着僧璨当年面壁打坐、参禅习静的“达摩崖”,居住的“三祖洞”,洞旁有一巨石,人称“解缚石”。据佛教典籍记载:公元592年,沙弥道信来到山谷寺,礼谒三祖,僧璨正在达摩崖下面壁参禅,道信说,求大和尚为我解缚。三祖问他,谁缚了你?道信回答,没有人缚我。三祖说,我已为你解了缚。道信闻言大悟。僧璨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传承和发展了禅宗,并着《信心铭》开启后人,首创文字表达禅宗思想,为发展禅宗思想体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82年杭州出土一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这块砖铭所记,与现代佛教典籍相符,应当是可信的。公元年606年,96岁的僧璨大师在寺内为众信徒说法时,在大树下立化,即站着去世,远近称奇,观者如潮。后人在其立化处建起了“立化塔”纪念此事。宋代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时多次朝谒三祖,并写下了《璨公信心铭》一诗:“沔彼有流,载浮载沉。为可以济,一壶千金。法譬则水,穷之弥深。璨公所传,等观初心”。 “禅心已化千年骨,塔袅传衣亭上坪”。唐天宝12年(公元745年),舒州(今潜山)别驾李常取三祖遗骨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颗,一百颗自己送老家供奉,一百颗进献朝廷,将另外一百颗塑僧璨像,并拿出自己的俸禄,造三祖舍利塔。唐乾元六年(公元758年),肃宗诏赐山谷寺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公元772年,代宗李豫赐三祖舍利塔为“觉寂塔”,谥僧璨为“鉴智禅师”。明代诗人余珊诗赞:“孤塔何翩翩,突起层云巅。绝代有山谷,流水还年年”。三祖寺的崇高地位和僧璨大师的禅宗心法吸引了历代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如李白、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柬之、留正、张同之等前往参拜朝觐,游寺题诗,有的还居寺读书,修身养性,潜心学佛。三祖寺旁边的石牛洞里至今仍保留了唐宋以来的摩崖石刻300多方,真是“壑岩丹青千尺画,海云仙阁一溪诗”。 “惟有春风今又还”。在1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三祖寺虽多次遭到战火毁灭,几度兴废,但始终法脉不断,佛灯长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寺内僧众艰苦创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恢复性建设,宗风大振,香火鼎盛。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81年仲夏亲临视察三祖寺时看到王安石的六言诗刻挥毫步韵而作:“汲尽泠泠江水,冲天靡靡山围。三祖道场重视,千花满载而归”。宏行法师任三祖寺住持后,呕心沥血,上下奔波,先后筹资一千多万元,修建了三祖寺的山门殿、通天桥、天王殿、大雄宝殿、宝公殿、千佛殿、廊房、觉寂塔、祖师殿、地藏殿等建筑,并取朴老诗中后两句书刻成联,悬挂在千佛殿前门两边。赵朴初1990年第二次视察三祖寺时,看到三祖寺的新生与千佛殿的楹联,十分高兴,回程途中又欣然赋诗一首:“大悲无不包容,浑忘得失是非。识得信心不二,千花满载而归”。 “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跨越千年的三祖寺无愧于南宋诗人张同之的由衷称赞。三祖寺的魅力、影响力逾千年而不朽!(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县纪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