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太阳总是来去匆匆,黑夜来的早走的也早,下午不到6点太阳便急匆匆地打点行囊,早上不到5点便又迫不及待地施舍阳光。晚上8点,我们从五大连池回来吃了饭,便急急地融入了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细细领略哈尔滨的风情。
由于对哈尔滨没有完整的印象,我已先看了一些资料。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时,这儿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二十世纪初就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中央大街的建筑多是欧式及仿欧式建筑,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当然也有十分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是国内罕见的建筑艺术长廊。
我们从经纬街进入中央大街,一路向北直至斯大林公园。夜色下,这条充满异国情调的步行街灯火辉煌,夜色璀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向我们展示着这里的风情,游人很多却并不喧闹。路面用的方块石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每一块都经过精雕细磨,铺的也一丝不苟,精精巧巧,密密实实,泛着迷离夜色。这条街上绝大多数是各种商店、超市,其间还夹杂着一些美丽的小区,和发出诱人香味的夜排档。商店中有相当部分是俄罗斯店,店里卖的多是俄罗斯商品,也有中国工艺品,很多招牌用汉语和俄罗斯语或朝鲜语书写。据说这里到了冬季会有很多冰雕,可惜我们这次是看不到了,但不时会看到铜雕,这些雕塑透着浪漫主义情怀。而最大的特点还是那些富有异国情调的各式建筑,漫步在中央大街,一座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法国先锋派和后现代等各种风格的建筑,在向您诉说着异国情调和哈尔滨沧桑而厚重的历史。
哈尔滨人处处透出一种从容淡定,在路上行走也显得悠闲自得,大街上很少见到行人抢道;即使开店做生意,他们也是慢条斯理地介绍商品,绝不会象南方人那么热情地另游人难堪,而且晚上不到9点就早早停业,在南方此刻却正是生意兴隆、夜生活刚刚开始。中央大街的尽头是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哈尔滨建筑性标记--防洪纪念塔就坐落在公园中央,穿过公园就就到了松花江畔,站在江畔可以眺望江对面的太阳岛。由于时间已晚,斯大林广场的灯也熄灭了,漆黑的斯大林公园透着寂静。站在松花江畔,只能感觉到水流的波光和寒意。
第二天五点我们就急急赶往斯大林公园,只为仔细观看抗洪纪念碑和松花江。不少市民在晨练,抗洪纪念塔高高耸立,塔周围摆满了各种鲜花,由于四周的栅栏上了锁,我们只能站在三米开外用眼光触摸它。塔的结构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回廊是古罗马式,塔身底部设11个半圆形水池,底座面南侧面有一个记载1998年洪水水位和洪峰流量的标示;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塔顶是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松花江水流的很急,一路浩浩荡荡向东而去,颇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感觉;初升的阳光照在细碎的水流波纹上,泛着点点银光。这就是哺育了哈尔滨人民却又多次泛滥水淹城市的大河,可是这自然的破坏哪里比得上日本发动战争力量?洪水的泛滥只能一次次毁坏家园,日本兵对东北八年的统治却沾满血腥和屈辱。然而,不论是自然的破坏还是人祸,都没有令勇敢顽强的哈尔滨人民屈服过,他们在不屈不挠的抗争中书写了哈尔滨辉煌的历史。
再读哈尔滨,对这个城市才有了一些印象,但这绝不是完整的印象。坐上开往牡丹江的火车时,我竟有些依依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