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寻山登高,驱车八十余公里来到了燕山深处。
海拔渐高秋风飒爽,大山巍峨公路盘肠,登高望远激情荡漾。此次登高倒是其次,主要是探寻一座古城。这座古城是万里长城中的一个小小隘口,它悄然的隐在大山深处名不见经传。万里长城借山走势,像一条巨龙飞腾在华夏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从山海关算起,道道雄关,处处隘口,敌楼密布,垛口延绵。但凡大的险要之地都叫关或叫口,比较出名的有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娘子关、雁门关、玉门关、嘉峪关,叫口的更是不计其数,一个个关口,组成了万里长城的屏障。这座小城不大,名字别于关口称谓气势磅礴,这个响亮的名字叫---镇边城。
镇边城坐落在居庸关与紫荆关的长城之间,北探大漠南望京畿是京城的门户。它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实实在在用于军事防御的建筑。在当时的情况下主要是防御鞑靼、瓦剌的入侵,人们不会忘记明朝历史上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的地点离镇边城也就百八十里,因此,小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
远望小城,城郭及其连接山脉上长城的轮廓还在,走进小城,俨然是面目全非残垣断壁。残破仅存的一座东门城楼沧桑的傲然耸立着,门楣正中‘镇边城’三个大字清晰可见。拱形的门洞,通透的城门,石板的甬道,至今还是进城的要冲。小城最大的特色就是石头多。城墙及内券是大条石垒砌的,其规制和重量与今日不能同日而语;房屋是石头码砌的,方圆分明棱角咬合经风历雨至今坚实;道路是石头铺就的,凸凹不平排列有序延伸到小城的各个角落。
小城的房屋主要街道上能看到现代的痕迹,但大多数还保留着原始的印记。走在一条条石板路上,只觉得历史按摩着足底,看着一座座明清遗风的民居,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迎面而来。雕梁画栋的残破门楼依稀还能辨认出当年的影子,砖雕的影壁墙还能看出往日的风采,细碎的方格窗浸含古色古香,飞翘的房脊玲珑俯视街巷。城中的戏台还在,遍布城中的老爷庙、寿星庙、城隍庙、山神庙、娘娘庙、火神庙、魁星庙、有的遗址犹存,有的不见所踪。想当初豁达达三街六巷七十二胡同何等的辉煌,现在只能倾听山民们的口口相传了。
踩着石板路向南就到了南门,几株古槐映入眼帘。这古槐为当年的将士所植,城门不在古槐犹存,虽树干中空但枝条垂绿,不时有寻古的人们钻进古槐的怀抱感悟历史的律动。镇边城为防御而建,时光荏苒,一代代戍边将士的后人在这座小城中生存下来成为历史演变的见证。残存的遗迹表明,这座小城建制完整,四门锁钥,供奉繁多,汉文化的遗留明显,可想而知,当初这里的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小城与京城毗邻,虽说现在属辖燕赵之地,当初也是京城北部的边关之一。这里山民们的口音与隔山的京城一脉相承,小城前行几公里就已是京城的属地了。
历史已经打上了休止符,但人们的日子还在慢慢的过着。青石垒砌的院墙一隅堆满了山柴,牲口棚里的骡马小毛驴在静静地饲食,红头涨脸的大公鸡站在石头墙上啼鸣,狗吠的声音不时传来,农用的三轮车也安静的停放在街边巷尾。
站在城墙上环顾,小城周围栽满了核桃林,山桃山杏树布满山岗,红彤彤的山楂果沉坠枝头,掰玉米的山民正在地里忙活。
镇边城不仅在历史上抵御过外虏的进攻,就是在近代抗击日寇的历史上也有过杰出的贡献。这座小城诞生了这个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党支部,与京城的抗日烽火遥相呼应,是本地区抗日抗战的中坚,为新中国的建立闪现出不可磨灭的华彩。
小城虽破筋骨犹存,长城扶摇小城相随,登上更高的山巅鸟瞰小城,只觉一股浩然正气直冲霄汉,镇边城,不仅有过历史的辉煌,还是一个怀古探幽的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