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刘文忠散文集《乌海的传说》

时间:2017-06-20 15:27来源: 作者:泽旭诗屋 点击:
乌海 的传说 乌海,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乌海湖,甘德尔山,金沙湾等景区都是生态旅游区,是乌海的名牌。 乌海,这个美丽的名字让人遐想。乌海,已经不是过去的煤城,而是一个水上青城,花城。母亲黄河穿城而过,留下了多少美丽的传说。东边是桌子山,

乌海的传说

      乌海,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乌海湖,甘德尔山,金沙湾等景区都是生态旅游区,是乌海的名牌。

乌海,这个美丽的名字让人遐想。乌海,已经不是过去的煤城,而是一个水上青城,花城。母亲黄河穿城而过,留下了多少美丽的传说。东边是桌子山,甘德尔山,千里山。

据说,过去没有桌子山和千里山,只有一座甘德尔山,桌子山和千里山都是成吉思汗留下的。甘德尔山,山峰奇特,宛如一朵朵石莲,灿然而放,据说当年成吉思汗路过此地,曾在此休憩,石头沾了灵气,遂变成了莲花的形状。

成吉思汗看着黄河俩岸水草肥美,梅花鹿成群,野马嘶鸣,苍狼长啸,是一块风水宝地。据元史记载,蒙古人的祖先,是苍狼和白鹿结合的后代。对苍狼和白鹿顶礼膜拜。成吉思汗又站在了甘德尔山上向远眺望,甘德尔山满目葱茏,百鸟翱翔。在花木幽深处,蜜蜂嗡嗡,彩蝶翩翩。成吉思汗不禁慨叹,好山,好景,真是与众山同啊!成吉思汗完全陶醉在这甘德尔山上,他戎马半生,血雨腥风半生,如今西征大获全胜,该放下马鞭歇一歇了。他静下心来,细细欣赏、慢慢品味……

成吉思汗放下的马鞭,两个黄色的缨穗,变成了俩条黄色金龙,蜿蜒盘旋,就是今天的金沙湾。鞭杆变成了桌子山,鞭子变成了千里山。成吉思汗如醉如痴,一碗马奶茶滑落地下,变成千里沟,苏白沟,貓儿沟等十六条沟,流入黄河。

十六条沟,有十六处泉眼,附近的牧民叫天泉。牧民们取水引用。水质甘甜、清爽,喝一口,顿觉神清气爽。据说常喝此水,健康长寿,由于年代久远,风沙淤积堵住泉眼,现在个边沟谷泉水外露,但是流量很少。

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成吉思汗把俩只皮鞋脱下,倒掉了里面的黄沙,就成了今天的金沙湾。

民间传说也好,市井文化也罢,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斯人已去,气节长存。

金沙湾生态旅游,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现代文明紧紧相连。乌海湖成为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湖,是绝佳的旅游去处;甘德尔山一代天骄如磐石一样坐在最高处,无论你从何方向来乌海,最早进入眼帘的就是一代天骄坐像。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沙湾的美景;现代人的辛勤奋斗,巧夺天工更使金沙湾披上一身绚丽的彩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乌海市打造生态绿洲型城市,建设和谐社会锦上添花。如今的金沙湾生态旅游区,沙漠卡丁车,是沙漠飞船。坐上它,上沙梁,爬沙坡,遨游沙海,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坐上小摩托快艇,闪电般体会水上乐趣。

乌海金沙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乌海市打造生态绿洲型城市,建设和谐社会锦上添花。

在金沙湾,大大小小的蒙古包错落有致;沙海、沙雕、鄂尔多斯婚礼;沙地摩托、高空滑索、沙漠骆驼,勾画出一幅有着浓郁蒙古民族风情的画面。

来乌海金沙湾一游。在松软的沙丘上,脱掉你的鞋袜,蹦蹦跳跳,说说笑笑,还有什么不能够放得下!去滑沙,去冲浪,去坐一坐沙漠卡丁车,尽情地享受着沙漠的热情,沉浸在这无垠的沙海的欢乐之中。

踏雪乌海湖

乌海迎来了第一场雪。纷纷扬扬的大雪,一直下了一整天。

我钟爱雪,一直有着踏雪的习惯。

踏雪,给人的是一种意境中的静美。踏雪,感受雪的冰清玉洁。踏雪,心灵得以洗涤。

第二天凌晨七点钟,我和老伴起床,从乌海职业技术学校出发,迈着轻快的步子,在嘎查,嘎查的踏雪声中,来到了乌海湖。

朝道路俩旁远远地望去,乌海市政府大厦,乌海书法博物馆等建筑,披雪如棉,在明亮的灯光中,显得巍峨祥和。

湖边历代书法大师的雕塑,在松树林中,栩栩如生。他们在看着我们踏雪,连身上的白雪也顾不上抖落,那墙梅花图半掩在雪中,它们也和我们一样,完全沉浸在踏雪的喜悦中。

我侧耳倾听,脚下的雪嘎查,嘎查,其声悦耳,其韵悦神。

我和老伴来到了乌海湖河畔,坚硬的冻雪,因乌海湖空旷,踏雪的声音随之而变大。老伴因为体胖,脚跟不稳,我还得时时提防她摔跤,可以说是寸步不离。

我们以为是最早来到乌海湖的,来到了乌海湖,早已有人捷足先登。看看脚下,积雪已经成了小路。

乌海湖的雪,极目远望,真有点苍苍茫茫。湖中小岛,和湖西边连绵起伏的沙丘相连,雪原百里,绚丽多彩。

我不由得朗诵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感受颇深。

当年红军爬雪山为了老百姓得解放,打江山,流血牺牲。今天乌海市政府修建乌海湖,为乌海人民造福,改善乌海生态环境。

我们现在踏雪,是为了锻炼身体,安度晚年是在享福。

我爱雪,以雪为瑞。我爱雪,以雪为洁。

在孩童时期,我以雪为乐,溜冰滑雪,玩的昏天黑地。

我爱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喜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我喜欢文学,写一点关于雪的文章,实在是班门弄斧,羞愧汗颜,不敢展示出来。

花瓣的歌声

春天来了,色彩斑斓的花儿开了。在暖暖的春风里,唱着希望的歌,把芬芳留给大地,留给赏花的人们,让人赏心悦目。

一阵风雨雪霜来临,花儿纷纷凋零,有人惋惜,有人感叹,还有人葬花。我却看到,花儿凋零后,在枝头生长出来嫩嫩的绿叶,花柄上结出来果实!

“我为你高兴,我为你骄傲,为你点赞。”这是我发自心底的言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

记得那是文化大革命第二年,也是一个春天,我们的高中班开学不久,家庭成分好的同学,去学工学农,到广阔天地去翱翔。我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不坏,父亲是个中农成分,多少有点历史“问题”,当过旧社会警察,后期被平反,父亲是起义人员。就因为这点问题,几次报名参军体检合格,政治审查时被打下来。被学校分配到清理学校大礼堂,负责整修工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学会了垒墙,抹白灰,贴瓷砖。更庆幸的是大礼堂一间放杂物的墙仡佬里,堆了一大堆烂书。

我从小酷爱读书看报,不怕人笑话,大年三十,偷偷地捡放后爆竹残体,拆开来看里面有字的内容,借口找没有爆炸一半的爆竹,倒出火药玩。母亲一开始极力反对,怕我出危险。一看我是为了看里面的字,因为过去的爆竹大多数是用废旧书报卷的,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拆开的废纸,又可以当引火柴。

一看到那么多的书籍,我的眼睛亮了。这些书都是少书皮的,掉页的,下了架。造反派烧书的时候,没有发现,才逃过一劫。我记得有《巴金文集》《浮士德》《普希金文集》等。

我如获至宝,全部整理好,包好书皮,装在麻袋里,压上杂物。

晚上我是冒着头上被戴坏分子的帽子危险,分好几次把书用自行车驮回家里,藏在家里土豆窖里。

说来也怪,泥水活我一看就会。向泥瓦匠师傅借来工具,垒倒塌了的舞台,抹掉了泥皮的墙面,比老师傅差不了多少,给学校节约不少钱,我还受到了“表扬”。

一个人把活干完,就偷偷地看书,一般人是不来的,难得清静,往往天黑了,学校没有人了,才一个人回家。

妈妈常常抱怨,日久天长,就习以为常。1971年1月15日,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

转眼之间春节到了,我把书转移到凉房炕洞里,寒冬腊月在凉里读书,怕被父亲发现挨打,惹是非,找麻烦。说句心里话,挨了冻,心里痛快!又看完一本书了!

我的文学梦在小学的时候就有,试着给《巴彦淖尔报》《中国少年报》《华北民兵》《党的教育》等报刊投稿,还发表了几个豆腐块。

写了长诗《小铁锤》被儿童文学出版社定稿,有了书号,赶上文化大革命,没有出版。

从此以后,乐此不疲。

1972年秋季,北京军区在二郎山进行军事演习,巴盟各旗县举办《民兵工作三落实》展览,配合军事演习。

我正在农村当农民,记得那天下午,我在生产队翻牛圈积肥,突然来了一辆212吉普车,只说“有请,执行任务。”就把我接走了,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干什么。村里人更是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说我写东西带了害,被捕了。

到了杭锦后旗人民武装部才知道,是搞民兵工作三落实展览,我负责文字工作,是旗文化馆黄吉录老师推荐的。经过努力,民兵工作三落实展览搞出来了,在全盟展览中,得了第一名,以后又到各个旗县展览。我暂时留到了巴盟军分区作战部机要科,办理军籍政治审查的时候,因为父亲是旧警察没有成功。后又推荐到复旦大学新闻系,重蹈覆辙,灰溜溜地夹着尾巴回到了杭锦后旗三道桥老家,当了民办教师。

我把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当成了救命稻草,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多少,自己也没有统计过,隔三差五,就有文章发表。那个时代,没有稿费,写的人也少。旗盟一有大型会议,就被抽调到会务组写材料,一年差不多有半年,好在学校临时代课教师好请,没有耽误过教学工作。在学校与越玉柱老师共同创办了《苦菜花》诗刊56期,作者遍布全国各地,后来大多数成了著名 ,如刘秉忠,长弓,墨玉,刘玉清等。

在此期间,多次获得了内蒙古和巴盟政府新闻,文学创作奖。成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日报,巴彦淖报优秀通讯员。《草原》《花雨》等文学期刊最佳创作员。1976年6月经过考试,成了代课教师,一个月34元人民币。如果不是这样,在百分之八十的民办代课教师被解聘的情况下,后果可想而知。退休后,我担任了人大代表,关工委工作直到如今。

改革开放开始,报刊都用电脑办公,投稿用电子信箱,没有办法我买了电脑,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二高峰。

《乌海日报》《巴彦淖尔报》《内蒙古日报》《草原》《中国黄河》《齐鲁文学》等发表了百万余字的作品。在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空间,主编了《苦菜花》电子期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柳梦》三部曲、《魔咒》《杨家河畔》等,诗集《点亮心灯》十余部,一年可以分成四季,只要有心,人的一生没有四季,春天常在!就是落花,花瓣的歌声也是甜的。

墨缘

书法,很美,很美。让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我酷爱书法,也爱涂鸦几笔,但是长进不大,不敢拿出来示人。

我打记事起,就被春节写春联的先生所折服。在我的眼里,他们就是无所不能的神仙。离春节还有好几天,父亲就把写春联的先生请到家里,摆上小炕桌,父亲帮着磨墨,一不小心,脸上涂上了墨汁,让正在给先生做饭的妈妈好一顿数说。我也是大忙人,帮着递红纸条,凉写好的对联。先生把对联写好了,妈妈的饭也熟了。倾家里所有好吃的,招待先生。先生酒足饭饱后要走,爸爸妈妈客客气气送出门外。奶奶还要唠叨,有一年春节的时候,因为没有请到写春联先生,万般无奈,爷爷用小碗在红纸压上了黑圈圈,当春联。

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还爬在在泥台台上写字。每周才有二节写字课,让学生练习毛笔字。很多同学都不会写,连笔都拿不准,都成了大花脸。我十分认真,写得最好,还被老师表扬,心里美滋滋的。老师和同学不知道,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春节的时候,父亲买回了毛笔和墨汁,鼓励我写春联,已经是有三年的书法历史了。

我的作业本本上的字写的非常认真,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好评,班级的墙报基本都是我写的,生产队的黑板报也是我写的。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的风风雨雨,尤其在十年动乱,到了中学,学校停课闹革命,写毛笔字半途而废,造反派没有我的份,我又不会给别人写大字报。在心里多多少少留下了一点遗憾。

退休回家,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又让我担任关工委工作,忙里偷闲写一点文学作品。交结了许多文友,还有一些书法造诣较好的朋友,劝我拿起毛笔来,平心静气,改一改浮躁的脾气。听人劝,吃饱饭。2016年3月,我又拿起笔,这一拿快100天都没有放下过。

关工委工作,说起来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忙到天黑也有事情做。

我牙一咬,横下心来练书法,不为别的,忙里偷闲每天中午1点50睡醒觉,坚持练写45分钟,一节课的功夫,不误下午上班。

开始练习书法,翰墨飘香,心静手动,慢慢地形神合一,没有过多的语言来形容书法的妙处。疲劳和烦恼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自己。

平心而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好书法,书法知识,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也是一知半解,又没有那么多的临摹字帖以及名家的书法作品,写起来是随心所欲。

书法界小有名气的马莉娅谆谆告诫我:要掌握书法家的时代背景,掌握他们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最后集众家之长,写出自己的风格,得到大家认可。我做不到,但是也不打退堂鼓。

大女儿香春知道我写书法,不知道从哪里买来了水写布,能重复使用,只要用毛笔蘸上适当的清水,写下想写的字,随着笔落笔起就会显示出与墨汁一样的字来,风儿一吹,或者过一会,水写的字慢慢就会消失得一干二净。

水写布真是个好东西,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使用就感到经济实惠。拿起笔就可以在它身上一阵发泄,烦恼和不快都随着水墨迹也像风儿瞬间消失无影无踪。

书法界的朋友劝戒是对的,书法就是人生不无道理。

书法讲究落笔,提笔,顿笔等技巧,可惜我难懂真经,不知要领,那句:收笔不露锋芒的,领略一二,就是难得糊涂,知足常乐,多寡少欲,少一点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淡然的心态笑对人生。还有那“最不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复不可肥,肥即质浊。”让我云里雾里,够一辈子去探索领悟其中奥妙。

晨趣图

大公鸡长长地叫了一声,河套的小村就醒了。最惹人“嫌”的芦花大母鸡鸡,拍打着翅膀,扯着嗓子吼叫起来,在院子里显得格外兴奋,在它的身后,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

老母猪可着劲地哼哼着,身后边的小崽子们也跟着起哄:“吱吱---哇哇--”地叫个不停,老婆大人就会骂起来:“这些饿死鬼转世的家伙,一睁眼,就要吃。”羊羔子还没有完全消去睡意,“咩咩”的叫音有气无力,也许有什么毛病,可能昨天草料还没有完全消化,还是有什么情况,老婆大人就要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会,磨叽几句。农村的一天,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开始了。老百姓的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滋有味,充满着希望,充满着乐趣。不知是谁家的孩子,“哇哇--”大哭,在空旷的小村上空回荡,更增添了几多色彩。勤快的农家汉子,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从这样的早晨开始,延续了几百年。这是过去晨趣图,自从农村十个全覆盖,现在已经被另一种晨趣图代替了。

统一规划建筑的农村小康村,已经见不到那种羊咩犬吠猪吼鸡上墙的情景了。小村的路,已经铺上了油,一直到国道。过去那种:“花儿笑,鸟儿叫,背上书包上学校。”的情景已经不见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摩托车电动车,有的还有自己的小汽车。每天早上,摩托车发动机的响声此起彼伏,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上学的孩子坐在车后,鲜艳红领巾在晨风的吹拂下上下跳跃,像一朵朵火苗。坐在小汽车里的孩子,更是喜气洋洋,在喇叭的“嘀--嘀--”声中,一溜烟开到了学校。

猪鸡羊开始规模化养殖,全部是科学饲养。奶牛场的奶牛膘肥体壮,附近还有奶站,统一挤奶,方便多了。育肥羊场饲料配制先进科学,上千只的饲养户也不罕见。种鸡场规模更大,蛋肉鸡分开饲养,庄户人家已经不把养鸡猪羊当成副业,有不少养殖专业户,养殖成了主业。农村的屋顶上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电脑宽带进了户。我家的宠物狗虎虎,一晚上没有睁眼,一觉睡到大天亮。懒洋洋地起来,围着老婆大人在撒欢,要到村里的活动广场去溜达,看老伴她们跳广场舞。农村十个全覆盖,受惠最大就那些个大妈们,连早晨也要锻炼身体,跳时髦的广场舞。大妈们跳广场舞走后,在家的男人们做早饭。大妈们跳广场舞五十多分钟了,一看见自己家的烟洞冒烟停止了,跳了一早上大妈们,早已肚子就开始咕咕地叫,不用谁呼唤,关闭音箱归家吃饭,吃罢饭再去地里干活。说老实话,自从农村十个全覆盖,这些大妈就“解放了。早晨晚上都跳广场舞,去锻炼身体,丈夫们成了“主厨。”

村里有了酸奶厂,番茄加工厂,脱水菜加工厂也建立起来了,改变了过去农民只管种植,不管深加工的传统做法。更可喜的是实行了订单种植,每年根据市场需要,由农民自己组织的农业合作社里的农民经纪人牵头,制定种植计划,有效地防止了产大于求,农副产品生产出来没有市场烂在地里的现象。进城打工变成了进城创业,过去进城打工是为了手头挣几个活钱。现在观念不一样了,进城开始自己创业做老板。成长起一大批运输,商贸,房地产业,农副产品流通的农民企业家,为城里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城里人也离不开咱庄户人。条件改善了,生活提高了,可村民们还是早早的醒了,整个小村早早的醒了,一派生气勃勃。农村十个全覆盖,幸福了农村人。

海南轶事

1994年,女儿香春婚嫁到海南,作为父亲的我,自然来海南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白凤春,在654工作,对海南的事情也就知道了许多。

一.海南区印象

1994年那个时候的海南区,只有东西一条正街,连普通家用电器也没有,都要到海勃湾去购买。更不要说稍微上档次的衣服,都要去市里或石嘴山市去买。

不久,在主街道南面又修炼一条专门运煤的专道,东西走向,道路俩边有了住户,大多数是来海南打工的居多。路南叫南自由村,北边就北自由村。通往正街有俩条小路,一条有一座百十米高的石头山挡住,劈开了半座山,在旁边有一条人行道,人们爬上爬下,十分不方便,倒成了外孙贺凯平他们玩耍的乐园,“上甘岭”阵地,嬉戏玩耍,摸爬滚打不亦乐乎。

那条运煤专道,日夜拉煤车川流不息,轰隆隆声音把窗台都震得抖动,因为女儿的家就在路的南边。拉运煤车,不遮不盖,被风吹落和撒在路上的煤,黑黑的一层。

打扫路的工人,不远不近扫成小堆,附近的住户可以直接拿回家里烧。到654和水泥厂的路上,煤面子黑乎乎的一层。风一刮,连眼睛也睁不开。

不久海南开始修建最早,最大活动广场,在当时乌海市来说是最豪华的,上档次的。

那个时候,海南还建立了电厂,电石厂,硅铁厂等,污染十分严重。就连照出来的照片也是灰绿色的,我还以为是底片出了问题。电石厂和硅铁厂因为污染严重,关闭了。

最标志的地方就是电视发射塔。老远就可以看到。从海南往西来峰方向走,再走1公里,在六五四和二通厂十字路口的地方,路东有座山,很显眼。

二.六五四印象

内蒙古自治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备战、建立“小三线”精神,“六五四”工程指挥部成立,着手建立地方军事工业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主要生产枪支,第二通用机械厂主要生产子弹,第三通用机械厂及配套工厂开始筹建,这可能就是“六五四”这个地方的由来吧。

我过去在巴彦淖尔市居住,同学白凤春有幸在六五四工作。我来乌海拜访他,对六五四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五四,三面环山,只有被炸开的一个缺口通向外面的世界.每座山也被当地人命名了不同的名字.

一条十字形公路将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第二通用机械厂和跃进火力发电厂连接起来,路的交叉口为一个人工的蓄水池,池中常年有水,通过小渠养育着周围的花草树木;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和住宅,公路、厂房和住宅房子周围都种着树,绿化面积非常大,当时主要就是为了隐蔽;每个工厂附近都有一大片农田,离农田不远的山坡上,建有一个大的水库,用于灌溉农田,每当夏天的时候,这里就成了人们度过盛夏的乐园。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六五四工人按现役军人待遇,工资高,福利高。人们一说起你在六五四工作,都要高看一眼。我教书每月34元,白凤春就60多元,福利算成钱,比我的工资高!

六五四天空是蓝蓝的,空气是清新的。

春天绿草成片,有人浇水,夏天沙枣花的清香扑鼻 ,秋天沙枣树成熟,硕果累累,成了人们的美食。文化生活丰富,几乎一年四季都有电影看,有文艺演出。

三.海南的市场

没有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买菜肉等副食品都要到供销社副食品门市部去购买。就是普普通通的米面粮油,猪羊肉,都要有粮本,都是按规定的数量去购买,多一点也不可能,精确到两。

    地下黑市场屡禁不止

有粮食供应本和副食品供应本的是本地居民,有本地城市户口。这也是城市人的特权。

没有城市本地户口,购买粮食要粮票。一种是全国通用粮票,除了可以购买成品粮食外,100斤还给1.5斤胡油。另外一种是内蒙古通用粮票,只在内蒙古境内使用,有时候还要搭配一定数量的玉米面。

这种情况全国一样,全国的粮油价格一个价格。海南区自然也不例外,不能够成为世外桃源。

有的居民不够吃,或者是来海南打工者,没有乌海户口,就要买黑市的高价粮油了。那个时候,工商管理人员执法非常有力,铁面无私,抓住了一律没收,人们把他们叫作“穷汉阎王”。就是那样,地下黑市场屡禁不止,今天打击了,明天冒出来了。来这里卖白面,猪羊肉的大多数是家里经济困难的河套老乡。穿个烂大皮袄,腰里夹带三五十猪羊肉,或者白面。穿拌成走亲戚的样子,到了居民区,假装问路,看到不像工商管理人员,再询问买粮食或油肉,就像电影里地下工作者一样。一般市民买的少,主要是那些个下井的煤砊工人,一个人工作,妻子儿女加上老人,没有城市户口,他们的工资高,手头有点钱,没有多少时间去讨价还价,三言两语就成交。煤黑子们憨厚,知道同样都是受苦人,出来不容易。交易在转瞬之间完成,一旦被工商管理人员发现,人赃俱获,就没收了,钱也白花了。地下黑市场,为乌海的建设起到了稳定作用。如果没有,后果可想而知。

         新型市场如日中天

改革开放后,几乎在一夜之间,集体的供销社解体了,售货员下岗了,粮食门市部关闭了,粮食供应本作废了。

为了适应需要,海南政府盖了一个特大的半开放市场。半面封闭,好长好长的一大溜,在我的记忆里,各种商贩几乎没有把摊位占满过。刚开始只有三分之一被占用。市场里瓜果蔬菜,粮食肉类,应有尽有。商贩多,市民可以货比三家,买到新鲜称心的食品。

那个时期的商贩们也没有哄抬市价的,作假哄人的。价格都是差不多。因为每个市场都有一杆公平秤,放在那里,你如果不放心,可以自己再去称,一般缺斤短两的少,出现问题,工商管理人员会及时来解决。

大多数工人也是一个晚上,下岗了。没有工作,不少人怕羞,脸面无光,对个体工商经营有偏见。饭还是要吃的,老婆娃娃要养活,纷纷开始了个体工作,首选就是进市场经营。

海南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商铺抢手,摊位紧张,市场空前繁荣起来。为了鼓励商贩们有自己的门市部,不管是谁,只要交300到500元钱,政府出钱,在市场三面盖30平方米的门市部。经过多方动员,才盖起来那么一二十间。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一来手里确实没有钱,二来怕政策变,最后收归政府。我有一个外甥女,七凑八凑交了300元,盖了一间。还没有盖好,差不多有300元就有人要租。得到实惠,活动广场盖楼房,又买了一个商铺,转眼之间又赚了。那个时候,头脑灵活,三五年的功夫,就成了有钱人。海南最大的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不适应了,在靠东边又建立了更大的综合市场。

现在小区附近的早市和晚市,随处可见,补充了不足。

过年的故事

春联的故事

我打记事起,就被春节写春联的先生所折服。在我的眼里,他就是无所不能的神仙。离春节还有好几天,近百户的自然村,只有一个人会写毛笔字。父亲就把他请到家里,摆上小炕桌,父亲帮着磨墨,一不小心,脸上涂上了墨汁,让正在给先生做饭的妈妈好一顿数说。我也是大忙人,帮着递红纸条,凉写好的对联。先生把对联写好了,妈妈的饭也熟了。倾家里所有好吃的,招待先生。先生酒足饭饱后要走,爸爸妈妈客客气气送出门外。奶奶还要唠叨,有一年春节的时候,因为没有请到写春联先生,万般无奈,爷爷用小碗在红纸压上了黑圈圈,

文体活动

大集体时代,日子艰辛。虽然苦,老百姓乐呵得多。每个生产小队有文艺宣传队,大队有高跷队。一进冬季,队与队之间锣鼓之声相闻。尤其是高跷队的锣鼓声一响,震得人心儿发颤。

腊月寒天,滴水成冰。生产队开始文艺练兵,过罢年,参加全公社的文艺汇演。邀请周围生产队的文艺队来村子里演出,生产队的文艺队也要到周围的生产队演出。一根铁丝绑一疙瘩烂棉花,往废柴油桶里一蘸,点着后,浓烟滚滚,油点喷溅。一场演出下来,演员成了烟熏猴,身上油迹斑斑,可是谁又不再乎,反而引以为荣。

看演出的社员更辛苦,几乎是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演出,一场三四个小时下来,没有中途退场的。还有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更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三元钱欢欢喜喜过大年

过年了,能分上红的社员没有几户,生产队每家给借五元钱。没有分上红的社员,每家给借三元钱。就这三元钱,精打细算的妈妈,安排得井井有条,让全家人欢天喜地过一个大年。具体安排如下:

半斤酒0.4元,川字砖茶一小块0.4元,蜡烛二只0.16,香烟三盒0.39元,调料0.3元,糖块0.3元,火柴5盒0.1元。还要买五个麻雷和一版小编炮花0.3元,红字一张0.05元,给妹妹买红头绳之类花0.2元。你看看,就这三块钱,过年还是没有花完,换成五分,二分的纸币给孩子发压岁钱。

 春天的歌    

春天是一首歌。时光老人的额头轻轻地一点,春天开始了值班。绿色就开始了流淌,生活就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是啊,是时光老人轻轻地拉开了春天的闸门,世界就变得活跃起来。

小草破土而出,说着笑着和阳光攀谈;枝枝条条上的嫩叶子,羞羞答答的展开身腰,窥视着崭新的天和地;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也不甘寂寞,纷纷簇拥在枝头,散发着幽香,传递着火一样的柔情,醉了的蜜蜂,把回家的路差点遗忘。忙着上学的孩子,春天给他们带来了无穷乐趣。路旁的野花成了女孩子的桂冠,老榆树上的的榆钱成了男孩子们的战利品,把甜甜的榆钱钱送给小伙伴,说笑声将树上的小鸟吸引。还有那声声柳笛,一路行来一路吹,像凯旋的将军,临近了校门,男女生再来一次大合奏,都鼓起大大的鳃帮子,用尽气力拼命的吹。哨声和上课铃声交织在一起,久久地回荡在校园的上空。 满天银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在小孙孙的搀扶下走出了家门是憧憬岁月的酸酸甜甜,还是咀嚼着这暖暖阳光?他和她一声不响,布满皱纹的脸上泛起了红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你追我赶的时候,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里,她的肩靠在他的胸前。

当奶奶羞涩地睁开眼,已经沉睡在爷爷的胸前。

嗨,这贪玩的小孙孙,又和小伙伴游戏在桃花园间。

春风和春雨湿润了干枯的思绪,活跃的思维萌发了新芽。

这青青的山,翠翠的岭,孱孱的流水,醉了你和我。

我们在欣赏春天的时候,别忘了把希望的种子播下。

让我们的心里头,永远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火烧屁股

我总是对老伴说:“车到山前必有路,顺其自然最好。”看看如今的年轻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由头。老公把音响放到腆着的大肚子的老婆前,对胎儿进行胎教。幼儿园的小娃娃,周末被家长带着“屁颠屁颠”赶场子。

上钢琴班,绘画班,舞蹈班......啊呀呀,我板着指头都数不过来。我就纳闷了,我们那一代,也没有上过什么补习班,该成才照样成了人才。老百姓有句农谚:“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为什么?怕禾苗长得过快,过快就没后劲儿了。五月里旱,庄稼为了生存,根拼命往地下扎,好吸收地下水分,庄稼根系也发达了。到了六月,庄稼根系发达,枝叶肥厚,雨水充足,可以充分吸收,就会取得大丰收。这是自然规律,是农民千百年的宝贵经验。我想,教育孩子,也应该顺其自然,不能违反规律。就是科学进步的今天,许多事情都不能因循守旧,但也只能在合乎规律的范围内进行,尤其孩子的教育上不能强行提速。

我时常想起老一辈人说过:“急生急养,养下不长”,这句话该好好回味。任何东西按自身应有的速度长是对的,人为地硬提速,结果一定不妙,有的看上去很好,结果是适得其反。说起拔苗助长的故事,每一个人都会津津乐道。我想,不少年轻的父母却用在了孩子身上。我发现好多的神童多是拔苗助长的结果,并不是孩子本身就神。孩子比较聪明,大人发现后大喜,就不遗余力,软硬兼施去挤这聪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一激励,一强迫,他也会更来劲儿,把本来该任由天性发展的劲儿都凝注到一点,于是成效出来了,于是“神”了。会背几首古诗后,你填鸭式的装入三百首;会跟着电视上扭几下屁股,就送入音乐班。可是,孩子越来越没后劲儿了,由“神童”变成“庸人”。甚至于一听到背课文就头疼,一听见乐音就逃跑,这种结果也不少见。

“急生急养”会眼前出成果,,其实里头埋下了许多麻烦。现在用激素饲料催肥的猪,鸡。结果猪肉没有猪肉味,鸡蛋没有鸡蛋味,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质量打了折扣,有多少人喜欢呢?

如果孩子没有吃苦耐劳,没有忍耐心,经不起风雨,如何长大后适应社会,生存下去活得更好呢?那么多无用花架子是不能够吃饭的。

别那么火烧屁股,一切慢慢来。

夯歌情切切       

蔚蓝如梦的天空,被晚霞染成了一片玫瑰色。在生产队劳累了一天的后生疙蛋们,不用谁请谁叫,都早早地来到了盖房工地,参加农村盖房的最重要,也是第一道工序:打石夯,砸压坚实的房基础。在五六十年代,农村都是土房。还讲究娶媳妇必须盖新房,儿子快要到结婚年龄的父母亲们,自然要早早地把新房盖好,迎娶儿媳妇进门。

农村的房子十分的简陋,根基不放石头,更谈不上放砖,地形干燥的土房住个二三十年,地形潮湿又有盐碱的土房,十年八年房子就要倒塌,打倒重盖。盖房子也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生产队长给你批二车麦草,自己在自留地里压上二三分土坷垃就行了。至于檩条,椽子之类,生产队会按最低价卖给你,也不用交现钱,年底分红时扣下。

打石夯需要八个人一起抬,有一个专门喊夯的。喊夯由一个有艺术细胞,脑子灵活,嘴皮子又来的快的人担任。喊夯的人是总指挥,打夯打得好坏,前进后退全靠他指挥。打夯要求“三平压二角双工,”三次平行打后,再压二次之间的中心。根基四周为了更坚实,比其他地方多打二遍。那时,我正年轻,也是抬夯中的一员。

喊夯歌是有套路的。首先是起套调:“唉---,”是长长的一声。

“众位乡亲们请起来,快把那小时砵【e的读音】砵抬起来呀!”

这时,抬石夯的八个小伙子一起用劲,双手把石夯托在胸前,口中齐呼“好好嗨哟!”然后举过头顶,随着喊声,石夯按节奏落地。喊夯的人还要时时提醒:“小石砵砵本是石磙磙,谁不用劲谁受痛呀。”让抬夯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谁不用劲容易偏夯受伤。等抬夯的人心齐了,劲拧在一起来了,喊夯的人喊的节奏加快了:

“唉,要说山咱就说山,

咱们背靠大阴山。

宁夏有个贺兰山,

杨家将落难那个二郎山。

平顶顶的小红山呀,

紧紧靠着大排干.

唐僧取经要过火焰山.....

你看那边走来个老仲三.....

“ 好好嗨哟!”抬夯的人已经累的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喊夯的人再长喊一声:“唉---,众位乡亲们听我言,”声调一慢,抬夯的人要长长的呼喊:“好--好--嗨嗂--”手将石夯轻轻地放在地下,小息一会儿。

不倒三五分钟,随着喊夯的人:“唉---”一声叫板,新的一轮打夯紧张地开始了。这时也正是喊夯的人卖弄本事的时候,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喊夯歌随编随唱,有紧有慢。在哄笑声中,抬夯的人也不累了,来了精神。

这喊夯的人,把天上的,地下的,远的,近的,传说的,现实的串联在一起,又要押韵上口编成歌,实在了不起。我常想,如果把喊夯歌整理出来,也是咱河套的艺术瑰宝。

喊夯声甜甜酸酸,苦苦辣辣,八个小伙子齐声呼喊,再加上农村田野空旷,早晨傍晚空气潮湿,声音传的更远更洪亮。声音传到十里八乡,自然吸引不少人。还有的人专门来看来听,黑压压的一片。

观众越多,喊夯的越来劲,小伙子们越卖劲。

说不定,那一个姑娘小媳妇正注意自己呢。

小伙子们在打夯时,衣服脱的只剩二股巾背心,胳膊,胸前的疙疙瘩瘩的肌肉显示出青春的活力,身体的壮实你说能不吸引姑娘们的目光吗?

特别红火的是那些孩子,跑前窜后,打打闹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天大黑。这时,房地基已经打好,该收工了。如果父亲打夯,儿子自然也是小客人,理直气壮地来个肚皮滚瓜溜圆。日子苦,人们不觉得。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形成了习惯。

我在农村的三四十年间,村子里的房子翻盖了三茬,谁也没有要过一分工钱。特别是孤寡五保户,乡亲们更是照料无微不至,房子漏雨了有人给抹上泥,生了病有人送医院。水有人担,柴米有人管。人人见面乐乐呵呵,天大的过节,一笑就完。

如今,我已经花甲,搬到了街上,农村盖房是一砖到顶,已经没有打夯这道工序。每当有人告诉我说村子里又有邻居盖了新房,就想起那喊夯的声音,总觉得打夯的歌萦绕在我的耳朵边。

又到立夏

农村也一句谚语:“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说的是今年夏天风大风小,风多风少,全看立夏这一天。立夏这天起尘刮大风,这个夏天风大而且多。反之,这个夏天风小而且少。

我没有考证,不敢妄言。可流传了几百年的农谚,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经验的验证。

塞北的风,常常是猛然一阵,铺天盖地的来了。

它无遮无当,像一只巨大手,拨弄树枝,卷沙扬尘。刚刚灿烂明媚的艳阳天,一会儿被风沙扭曲变形,成了灰蒙蒙的世界。于是家家是关窗闭户,躲进小屋独成一统。

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早已习惯了这风沙,照干不误。

今年立夏没有起尘,是雾蒙蒙的一天。可这是沙尘暴的杰作,漫天的浮尘,连空气中也有了土腥味。

立夏以后,上空的雷声就多了起来。随着雷声,农人扬鞭催犁,农活掀起了高潮。杨柳开始转绿,路旁的鲜花也陆续开放,小麦拔节起浪,蜜瓜,番茄覆膜移栽,田野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夏天,是一部书。一旦打开,处处浓墨重彩。

大自然赋勤劳的人儿草茂粮丰,瓜果飘香,淳朴的农家汉子又把土地看得比爹妈都亲。你说,这画能不美吗?塞北农村的夏天,是一支催人奋进的爬山调调,每一句山曲儿唱出了农家的朴实和对丰收的希冀。就像乡村上空升起的袅袅炊烟,越升越高,融入渺渺的太空之中。



刘文忠介绍:刘文忠,内蒙古 协会会员,在报刊发表作品1000多篇,百万余字,著有长篇小说《红柳梦》三部曲,诗集《紫风铃》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上海之死:水深火热的大上海

作者:虹影

1941年接近年底的时候,差不多整个欧洲都已经陷入法西斯铁蹄之下,日军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日本和美国正在进行着紧张…

发布者资料
泽旭诗屋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3-31 11:03 最后登录:2019-08-18 21:08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故乡的集市

    我独自坐在河岸,望着安静平和的集市,望着夕阳笼罩的故乡。我心想这里从前是个码头,...

  • 想念羊肉烩面,想念胡辣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胃口和文化一样,都很难被改变。...

  • 钓 鳝

    在我的老家江淮地区,以前每到春夏秋三季的节假日,乡村的沟渠、池塘和稻田边,总是少...

  • 太阳花开

    开故乡二十多年了,许多往事都随着时光的离去慢慢的淡去。但记忆中,最是忘不了的却是...

  • 由故乡的集市思考到岁月人生

    我趴在地图前,想从密密麻麻的地点中找到我的故乡鲁湾。它太小了,像是沧海一粟。在辽...

  • 屋檐下的燕子

    有一年春天有两只燕子在我家的屋檐下筑巢,我和母亲发现的时候屋檐的墙壁上已经粘了许...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