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生命的出发地,也是一个人情感的重要寄托和心灵港湾。因此家在一个人心中的分量便显得格外地重。每一个人不管身处何方,离家乡有多远,其生命里与家乡的那种天然的情感纽带是永远无法割舍的。关于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家乡的环境所孕育出来的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所有这些虽是家乡的重要标记,但这些东西作为家乡标记却是是无法移动的。一个离开家乡的游子所能从家乡带走的只有那一方水土赋予你的那一口地道的家乡话。不管离家多久,距离有多远,平地一句熟悉的乡音,都会唤起你对家乡的回忆。乡音中那份浓浓的乡情,会让你的心中立马催生回家的感觉,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他乡遇故知”作为人生四大喜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异乡的土地上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曾经为自己的一口具有浓郁家乡风格的方言而感到无比的苦恼。因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就是普通话必须过关。当年就为了这一纸普通话证书,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我,为了克服家乡话带来的影响,每天拿出鹦鹉学舌的架势,去反复练习普通话里的儿化音、轻声、音变、语流等各种发音技巧,虽然练习得很投入,但顽固的家乡话还是时不时地来捣乱,为此还闹出了不少的笑话来,直引得同事们捧腹大笑。不知牺牲了我多少宝贵的业余时间,但最终还是拿到了合格的等级证书。虽然有了等级证书,除了课堂上跟学生使用掺杂着乡音的半土不洋的普通话外,课下还是依然如故操一口地道的家乡话与同事和朋友们交流。小时候习惯了的家乡话,想同它一下子恩断义绝,已经不可能了。平时一张嘴说出的家乡话,就像一张贴在我身上的名片,别人一听就知道我是哪儿人,这也正是家乡留在我身上的最明显且抹不去的印记。凭借这一印记,一张嘴说话,言语中就涌动着一股割不断的浓浓乡情。 人在他乡,情系故乡,这差不多是每一个离开故乡的游子的内心情怀。记得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祖籍山东老乡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依然操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深情地讲述着他的离乡之苦,念乡之痛,思乡之切时,令每一个在场聆听的人,无不潸然泪下。正是因为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才让这位少小离家,饱经磨难的沧桑老人说出了那句令人含着眼泪感动的话,“一个没有在长夜里哭着醒来的人,是不足以谈人生的。”正是一份涌动在他内心深处的怀乡、恋乡之情,让他不顾风烛残年,拖着羸弱的身躯,几乎是在用一己之力,为那些没有回到家乡安息的台湾老兵,默默地寻找他们在大陆的家乡和亲人,并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点念想,那一抔骨灰,送到亲人们手中,让他们魂归故里,不在异乡的土地上孤魂飘荡。他这种义薄云天的善举令人感动的同时,也同时说明家乡在一个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地位何其重要啊! 人可以选择居住之地, 但无法选择生命之源—故乡。因为家是生命之根。根是不能也无法与生命剥离的。对自己的出生地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应该一往深情地去关照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曾经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无论如何是不能轻视的。当今社会,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让每一个人曾经的故乡都在迅速地沦陷,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一份渐行渐远的故乡记忆留在心头,将会化作一份遥远的绝响,成为每个人一份挥之不去的精神牵挂。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只能躲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方阵里,与自己的老伴,操着各自的家乡方言,慢慢在乡音中找寻童年遗失在故乡的记忆,静静在乡音中体验家乡方言里所蕴含的那份质朴天然的浓浓乡情。家在何方?家在心里,家就在即将消失方言里。也许伴随着方言的消失,我们好多人各自牵挂的家乡真的就找不到了。到了那时,我们生活的岁月里也许只有春夏秋冬的交替轮回,却麻木了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二十四节气里一个个节气语汇的细致体验。 一提到乡村,人们自然把它与贫穷联系起来。一提到城市,似乎就是文明富裕的象征。离开了乡村,就意味着离开了贫穷。对此我们这些当年怀揣着梦想离开乡村的人,确实体验了乡村的贫瘠带来的痛苦。可奇怪的是我们这些过来人回望生命的来路时,却总是很容易就把那些经历的愁苦给忘掉了,心中记住的,留下的总是快乐和满足。有时想一下那时的艰难生活,还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是一种人生的历练。看一下身边这些整天在蜜罐子里生活的孩子们,虽然充足的营养使他们四肢发达,精神饱满,但内心的空虚和空前的欲望也让他们成了一批会享受却不懂得主动感恩的一代人。他们心中有家的概念,却没有家乡的概念。家在他们眼里就是那个一百多平方的空间,家人就是爸爸、妈妈和自己,最多还有爷爷和奶奶而已。正因为如此,他们一口纯正的普通话里,已经难以觅到父辈们家乡话里流淌的那份源自家乡泥土的乡音。有时他们也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回到故乡,但它们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和风土人情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他们心中原本富有仪式感的回家之旅,就是陪着父辈来走亲戚串门那样简单的一件小事。在他们眼里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比父辈曾经生活的乡村有一种巨大的优越感。这批只有家庭归属感,而缺乏家乡观念的孩子无论成长环境多么优越,他们日渐荒芜的精神世界与我们这代人相比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怀念家乡,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只有记住自己的生命来路,才会更好地明确自己脚下的路该怎么走,该走向何处。今天浸润着浓郁商业气息的经济大潮几乎把人们内心残存的那一缕远古温情散发的精神诗意涤荡一空。面对这股潮流,操着一口浓郁乡音,显得一点也不潮的我却依然在做着梦,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在故乡的土地上真切体验一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心理感受带来的精神快乐和心灵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