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那天,朋友的短信提醒了我——又到吃粽子的节日了。于是顺路在街上买了一些拎回家。一个个用苇叶精心包着,像许多有生命的小精灵,吃着它,不禁让人怀念起家乡的那一片芦苇, 家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村西有一片湿地,生长着旱芦苇,比水芦苇长得粗而高,乡亲们叫它“竽子”。春天,鹅黄嫩绿的芦苇钻出冰封了一冬的土地,几场雨过后密密麻麻地生长,随后高过人头。这时,夏季便以全新的姿态莅临了村庄和河滩,芦苇林以最朴素与平凡的打扮将村庄的绿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风吹浪涌,此起彼伏,把村庄的身影摇曳得令人心醉。秋日,如雪的芦花随风而舞,随着风的方向前仰后合,显得有些头重脚轻。我不是艺术家,无从表现这盛况,但在这些年,每每想起家乡的芦苇时,我都会将这种大红大绿的季节完全赋予芦苇。 儿时的家乡,农家人的生活才刚刚摆脱了“大锅饭”、“吃食堂”的饥馑年代,过端午包粽子似乎是一种奢侈,可望而不可及。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些心酸。那种生活只有当干部的家庭才会有。记得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当时任云台公社书记的姑舅家作客,刚好是端午前一天,他们家正准备包粽子。看那热闹场面,不亚于春节包饺子,一家人老老少少,呈现着过日子的人气儿,旺气儿。先是用大锅煮糯米,一般要以文火煮上一夜,夜去晨来,届时无疑是色鲜味美。然后将打回来的苇叶煮一下,使其绵韧而不致脆裂,才好使个个粽子都不破,这也正是取苇叶的因由之所在。 那时候,我们在露天电影院里看了《小英雄雨来》中的芦苇荡、硝烟弥漫的白洋淀青纱帐高粱地,对那样的环境非常神往,敬佩那种芦苇荡里险象环生、豪气冲天的爱国热情。唱着“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脑子里全是一片又一片深深的芦苇林……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芦苇林高粱地就是好,给了我们信心和勇气。但这是遥远的芦苇林,想象中的芦苇林,不曾谋面不可亲临的芦苇林。 家乡的苇塘虽没有白洋淀那样壮观,但紧靠水天相连的洼地里十多亩的芦苇林,钻进去风声一片,抬头只看见参差不齐的天,以及被我们惊飞的水鸟,身后芦苇林哗啦哗啦的声响,还有突然窜出的蛇,都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可怕。但我和小伙伴们仍旧在芦苇林里演绎那段峥嵘的历史故事。也说不清是胆大还是勇敢,那时的感觉只有那时才有。嬉闹之余,有时屏住呼吸静听“蛙声一片”,此起彼落的声音洞彻而悠远;有时又去芦苇林深处找野菜、猪草,它们就像躲在温室里长得嫩绿嫩绿,只有到了深秋才见苇叶纷纷落下,黄黄地铺满苇塘,成了水鸟冬季暖暖的巢。 芦苇周身都是宝。苇叶可以包粽子,造纸、生火烧炕煮饭,芦根可入药,芦苇秆主要用来编席子。 用芦苇编席子,这是祖辈们一直沿袭的劳作。我小时候帮爷爷干这些活,却不知道芦苇的功用。爷爷把芦苇收回来,就将它划割,放在院落里晾晒,来年春天将晒好的芦苇秆去掉皮,用专门破划芦苇的刀子将它一分几条,再放到场上用碌碡来回滚动着碾,直至柔韧性极好,然后再编成席子。花纹美丽且式样颇多,铺在炕上冬暖夏凉,耐磨损,美观干净。大一些的席子可以晾晒粮食,很实用。拿到集市上,一片席子可卖到十元到几十元不等,有几家全靠它来养家糊口。 小时候家里穷,爷爷时常编席子直到半夜三更,我听见那窸窸窣窣的声音就烦,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冬天那么冷,夏天又热,而编席子的劳作却依然那样专一。爷爷每听到我抱怨就说:“娃,这是为你们的生活好过才这样,不是谁爱编这东西”。村子里有十多户人家常年累月编席子。一杯罐罐茶,一块烤干的黄玉米面馍,伴着一束束苇条在时光里飞扬,一片苇席在悄悄地延展……那种近乎原始的劳动造就了家乡人气定神闲、不愠不恼的劳作性格。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曾将芦苇看 乡最平凡的植物,它的滋生与衰灭都不曾在心中有过多的感想,当我认识到芦苇的生存状态与家乡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实质时,我已走出村庄,并蛰居在城里作这一平心静气的思考,我真的发现,在那个年代,上天对家乡人不经意的恩赐,竟是这般令人感动。 回想过去的日子, 我童年的大半时光就是在那片芦苇林里度过的,那些年的苇塘,是那么静,纯纯碧野,凄清的小河,绵绵的黄土……还有半夜里爷爷的劳作依然清晰如故,对芦苇的不屑一顾历历在目,但是今天的我,走在残存的几株芦苇边,内心有无尽的思绪在奔流。 听老人讲,后来村子里人愈来愈多,耕地又少,粮食不够吃,为了种粮糊口,人们便把目光转移到那十多亩的芦苇林,火烧、挖根、浇氨水,想方设法毁坏芦苇林,阻止它蔓延生长。曾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芦苇,再也经不起年复一年的破坏,不久,那一片芦苇林终于被斩草除根、清除殆尽。 如今农民的日子好过了,但关乎家乡人祖祖辈辈的芦苇遭此一劫,竟从这片土地上销声匿迹了。家乡人心里很是感慨万千,每每端午节打苇叶的时候,回味起茫茫芦苇林和迎风舞动的芦花,那份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芦苇这一平凡、不求回报且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它无法让人破解它,谜一样的生长机缘,是那个年代家乡人的财富。记得有位外国 说过:“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家乡的芦苇长得不易,生长得实在,虽然它的生命历程不是太长,但它毕竟十分慷慨地施舍给了这片大地难得的真诚!“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这样想着,我也似乎成了芦苇,一株深深眷恋并怀念着家乡的芦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