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下楼,往外走10多米,小区门口外便面对着宁远河,往左走约20米有座淡蓝色的桥,不大,长60多米,宽26米,这是2006年修建的宁远桥。当时是为了重建200米开外与漓江相通的稚山大桥(东南重要通道),听说那座桥桥墩开裂,过往车辆又多,很危险,于是市里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了这座临时的宁远桥,用于连接东南交通。2007年稚山大桥爆破重建,2010年建好通车,而后,没有拆除这座宁远桥,它继续为我们服务着,这座桥虽然普普通通,没有什么耀眼的装饰,但为我们去汽车站,火车站提供了近路,也继续缓解着东南车辆交通的繁忙。 小区门口沿绿树成荫的河岸道往右走50米,便是桃花江与宁远河的交汇处,丁字形的江河面虽然不宽不大,却风景优美,有亭台楼阁的小花园,夏秋季的晚上便是市民纳凉的好去处。两座历史悠久,造型奇特的桥分别横跨在宁远河和桃花江上,一座在水下,一座在水上,这就是有名的南门桥和虹桥。 先说虹桥吧,虹桥是区分桃花江和宁远河的分界线,它实际上是一座滚水坝,史料说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桂林城向南拓展至阳江(今桃花江)边,并从阳江向南转折处起开挖城壕,直至象鼻山北麓,与漓江相通。同时在阳江故道(今宁远河)入口处砌筑此滚水坝,使阳江水面升高,来水能够从新开挖的城壕流入漓江,“使之环绕漓山(象鼻山)以成襟带”,并成为护城河。汛期,洪水又可通过坝顶泄入阳江故道(宁远河),保障城垣安全。因其横卧于水中,“乘牒俯瞰隐如长虹”,故名曰“虹桥”。明万历年间重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更名为“胜水坝”,取“坝胜于水而城得水之济”之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再次维修。解放后,亦多次维修。我虽没弄懂牒的意思,我想古人说的“牒”可能通假“蝶”,是化蝶俯瞰的意思吧,而且涨水时,虹桥泄水的场面真如一道长虹,美丽壮观。我最乐于观赏夏秋季节,河水不大时,游人们拖家带口的戏水于虹桥上,彩色的衣裙汇成变化的彩虹,活泼而又生趣,当然我也是乐在其中哦。 走过水下虹桥,便到桃花江上的南门桥底,这座南北沟通连接桂林穿城的主干道—中山中路的桥,它是三座4孔双曲桥并列而成。如果你走上桥面,可看到三座桥桥头桥尾合为一体,桥中落出两段河面,别致有趣。很明显它是多次修建而成的。最早修于1376年明朝,是桂林古城居民南下的重要通道。民国35年重建,解放后1976年扩大此桥的桥面,1991年在两侧四米处各修建了一座4孔双曲桥,于是形成了宽50米的大桥,桥两岸高楼大厦耸立,市中心的繁华地带扩至火车站以南,结束了桂林市穿城七华里的历史。 从虹桥涉水返回,沿桃花江岸边往东走,不到50米就可以看到着名的城标—象鼻山了,这头葱绿健美的大象歇在桃花江边,东饮漓江水,朝朝暮暮,世世代代,那首镌刻于象山水月洞的古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走,月去水还流”意境优美而浪漫,它天长地久地对着大象吟唱。沿河岸边再走30米,就到桂林市乘船游两江四湖的文昌码头(文昌桥下),游客们从这里起航,沿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漓江游一圈,还可以看到很多座美丽的桥和市区美丽的风景,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名不虚传哦。 我还是说家旁的文昌桥吧。文昌桥也是历史悠久,传说此处建桥历史超过600年,是桂林古城的通道,也是文人墨客观赏象鼻山的最佳平台,当年徐霞客曾到过此地欣赏。文昌桥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多次维修,重建。现在的文昌桥是1998年重建的,它是仿法国塞纳河上纳夫桥的风格建筑的,桥面宽敞漂亮。桥梁设计注重与周边景观融入一体,尤其是桥梁四角的观景台独具匠心,别具一格。桥底下,有桂林美术家刘绍荟先生设计的大理石浮雕“象山传”、“鉴真东渡”和玻璃钢浮雕“李文昌”等传说故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一座十分美丽的单孔桥梁。走过文昌桥就是象山公园,然后就可以沿着象山旁的漓江岸,走过穿山桥边,沿稚山桥走一圈,回到宁远桥旁我的家。我想,这可是最佳的早锻炼路线哦,可是人懒,没实践过,呵呵。 记得有一年涨大水,宁远桥东面的漓江水和宁远河水汇合,我们小区的门口可以抓小鱼,晚上我带着女儿只能走后门沿着民主路大街到文昌桥上看桃花江漓江水势磅礴;到宁远桥上观南边的街道如小河,有小船渡行人到稚山桥那边的路段,当然街道的水不深,挽起裤脚也能过去,虹桥是没办法去了,我们仿佛就身处于威尼斯水城一般,这也是百年难遇的美景哦,当然我没去过威尼斯,只是想象罢了。 家旁的桥风格各具特色,宁远桥的简单大方,虹桥的古老质朴,南门桥的别致优美,文昌桥的大气时尚在我眼里和心里都是美丽的,深得我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