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性质常年在外,去过的地方很多。看着祖国的版图,除三五省份外,都曾留下过自己的足迹。然而,许多年过去了,仍让人留连的地方屈指可数,都江堰就是一处。
记得几年前,参加一次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研讨会,走近都江堰。期间会务安排参观都江堰,但时间较短,又是集体活动,所以留下了一些遗憾。由此,对都江堰产生了浓厚兴趣,平日里只要有关都江堰的历史和人文讯息,都愿意收集,日积月累,对都江堰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癸巳年的盛夏,我们一行结伴再度走进都江堰。
清晨,我们乘车直向都江堰。司机路途很熟,沿一条县道行驶。出温江城区,汽车在茂密的树林中穿行。连日的炎热却一下降温不少,车窗大开着,透进花木的清香。各具特色的农庄一家接着一家。不足一小时的车程,很快就进入了都江堰城内。城市不大,处处山青水秀,市井为河水环绕,九曲八弯,房屋傍水而立,一股清新气象扑面。汽车穿城而过,我们泊车在都江堰景区门口。我们邀请了一位董姓的女导游。虽说我是第二次到都江堰,但我记取了上次没有细致观赏的不足,紧随导游其后,认真聆听导游对每一处景点的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我们沿着[堰功道]向前。两旁是浓密的花草,苍松翠柏成行,一株株古老的银杏记载着世事的沧桑和历史的年轮。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笔直的堰功道。道旁屹立着12位堰功人物。“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方略之一就是大力提倡农耕,狠抓水利,维护都江堰。诸葛亮派出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在都江堰设立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开、放。”听到这里,我深为古人深髓的治水理念所感动,更为历朝历代执政者们为民谋福,造福百姓的行为所敬仰。由此让人心生敬畏。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说来也巧,就在前些日子,朋友们结伴游三峡,参观了宏大的三峡大坝以及系统工程,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考验,是一项利在千秋的福祉项目。而时下的三峡工程同样是改善航运、推动发展农村养殖业,发展旅游、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三峡工程很大程度上却体现了当代利益。据报道,“三峡工程正在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涨,能源问题牵动世界“神经”的时候,从三峡工程不断传出机组投产,发电能力增强的好消息。”我们知道,三峡工程设计安装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机组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发电847亿千瓦时。“三峡工程除发电外,还在利用其发电收入,滚动开发长江上游的水电资源。国家已经正式授权三峡工程的业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投资开发长江上游金沙江河段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个水电站。这四座电站的装机总容量385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744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的发电能力。目前这四座电站中,溪洛渡电站已经全面展开施工准备,向家坝电站开始现场筹建,乌东德、白鹤滩电站已着手可行性研究工作(据资料)。三峡工程及其滚动开发的四座电站全部投产后,整个装机容量将达467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2691亿千瓦时,将从根本上缓解全国电力紧张的矛盾。”由此可见,三峡工程将为国家带来一笔巨大的财富。三峡工程建于长江之上,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多少人背井离乡,高水位的积蓄,使沿岸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在不断改变,气候变化异常,虽不能断言是受三峡工程的直接影响,但由此产生的次生灾害却年连发生。我们看到的是三峡工程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却少有人提及它的不足。因此,三峡工程只能是利在当代,功也在当代。
再回过头看兴建于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工程,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历史,利在千秋,不愧为世界文明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朝着一条沿江道路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深处进发。站在鱼嘴分水堤上,遥望滚滚岷江飞流直下,气势汹涌。然而经过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分流向宝瓶引水口,使汹涌的岷江温顺地向成都平原流淌,造福于民。再看都江堰科学地解决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惠民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传统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的杰作,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说她造福华夏、称奇世界、影响深远毫不为过。
当我们就要离开都江堰时,已过中午时分,几个小时的观赏转眼即逝,虽然时间较短,却意味深长,真有游兴未尽之感。不仅沉浸在山水风光秀丽之中,为都江堰这项浩大水利工程叫好。更为古代官吏们心为民所思,情为民所系的爱民情怀而感到由衷敬佩。央央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需要我们继承的是灿烂辉煌的文明史,而不是用批驳的观点审视过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要全心全意地服务于人民大众,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然受到人类的尊敬和爱戴,青史千古,流芳万代。
|